血瘀从7个方面损害身体,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血瘀?中医一次说清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8:12 1

摘要:参考文献:1.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9787513246073。2. 《血瘀证本质与诊断标准研究进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第27卷第4期,作者:王丽娟等。3. 《血瘀证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国中

参考文献:

1. 《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9787513246073。

2. 《血瘀证本质与诊断标准研究进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年第27卷第4期,作者:王丽娟等。

3. 《血瘀证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年第40卷第10期,作者:李志宏等。

说到“血瘀”,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某种武侠小说里的内伤,比如“他中了点穴术,血瘀不散”。

可在现实生活里,血瘀不是什么武林绝学,而是你我他——每天996、熬夜蹲马桶、外卖拌奶茶、坐着不动、躺着不动、连动都不想动——最容易中招的“隐形杀手”。

血瘀,它不出声、不敲门,悄咪咪地就住进了你的身体。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还年轻,什么气血不通、经络堵塞,听起来太“玄学”?但不好意思,血瘀可不是看你年纪来挑人的。它不看身份证,只看你有没有“现代人通病”——压力山大、作息紊乱、饮食重口、懒得动弹。

中了这些“毒”,血瘀就像不速之客:一旦赖上你,甩都甩不掉。

今天我们就不绕弯子,直接上干货。

血瘀到底是怎么7个方面折腾你身体的?你又该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已经被它盯上了?别急,中医这回一次说清,咱们掰开揉碎讲明白。

先别把“血瘀”想象成血块堵血管,那是西医的血栓逻辑。

中医说的“血瘀”,讲的是血液运行不畅,像城市的早高峰,堵得你怀疑人生。

它不是单纯的“堵”,而是血液:

· 行得慢了,

· 走得乱了,

· 该流的不流了,

· 该散的不散了。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推动血走,血养着气活。

如果气虚、气滞、寒凝、湿阻、情绪不畅、外伤等因素来了搅局,就可能让血液运行变得“黏、滞、缓、瘀”。

简单点说:血瘀就是身体的“交通事故”。

血瘀久了,脸色会变得“暗淡无光”,不是被生活操劳成黄脸婆,而是血液不畅让面部供血不足。

脸发青、发暗、发黄,或有“蝴蝶斑”,都是信号弹。

血瘀的女性,月经像堵车:来得慢、走得慢,还伴着血块,颜色发黑,肚子痛得像小刀拉锯。

中医讲“有瘀则痛”,痛经的背后,常有血瘀在捣乱。

血瘀人群,疼痛位置常“固定”且“刺痛”,不像普通肌肉劳损那种酸胀。

特别是久坐党、低头族,肩颈僵硬、脖子卡卡响,别怪电脑,血瘀才是幕后黑手。

脸上反复冒痘、长斑、唇色发暗、指甲有瘀点,这些都可能是血瘀信号。

特别是嘴唇发紫、舌下静脉粗黑,别以为是冬天冻的,是血液“堵车”了。

血瘀影响心神。中医讲“心主血脉”,血瘀容易扰心,导致失眠多梦、心悸焦躁。

你以为是焦虑症?可能只是血太“黏”。

中医血瘀常与西医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对应。

血液运行不畅,时间久了就像水管生锈,弹性变差,血压就涨起来了。

血瘀人的另一大特点:手脚冰冷、畏寒怕冷、动一动就累。不是身体虚,是血走不动。

血是能量搬运工,堵了自然没力气。

来,别怕,中医体质自测,简单粗暴,一看便知:

· 舌头颜色偏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粗黑

· 经常痛经,或其他疼痛固定刺痛

· 面色晦暗、唇色发青紫

· 身体容易出现淤青,甚至不明原因的紫斑

· 经常感觉麻木、刺痛或某部位沉重感

· 面部色斑、暗疮反复发作

· 指甲上有黑点或竖纹、发黑发暗

如果你中了3条以上,恭喜你——血瘀体质选手,你已经上车。

别急着抓药,先抓生活。

血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调理也不能急于求成,得靠“内外夹攻”。

不动怎么能通?打工人别总“脑力输出”,身体也要“身体力行”!

· 每天30分钟快走或慢跑,哪怕在家跳跳操

· 久坐族每小时站起来活动5分钟

· 做点八段锦、太极拳,古人智慧,通经活络

记住一句话:流汗,是最便宜的“活血药”。

血瘀体质,最怕寒凉和油腻,最爱温补与通络。

推荐:

· 红花炖鸡、丹参牛肉汤、川芎炖排骨

· 山楂、玫瑰花、红豆、黑豆、桂圆这些都是“通瘀小能手”

· 黑木耳、洋葱、姜、醋,能化瘀软坚,年年不嫌多

忌口:

· 冰镇饮料、火锅蘸料、奶茶炸鸡,别再和血液作对

· 生冷瓜果、寒性海鲜,血一瘀,问题就来了

情绪和血液,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

气滞则血瘀,心烦则瘀结。

· 别什么都往心里搁,别什么都不说

· 听听音乐,写写日记,心理疏导也养血

· 憋气、压抑、沉闷,是血瘀的“心理发动机”

别忘了:心情通,血液才通。

艾灸肚脐、关元、血海、三阴交,温通经络,活血散瘀。

每次15-20分钟,别图快。

刮背部膀胱经、拔罐肩颈腰腿,有效缓解瘀滞。

注意操作手法,别自己乱弄。

常见活血化瘀方剂:

· 血府逐瘀汤:适合头晕、心悸、胸闷者

· 桃红四物汤:女性痛经、面色差必备

· 通络活血胶囊、丹参酮胶囊:现代“血管保镖”

但一定要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别自己上淘宝瞎买。

有意思的是,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血液黏稠、微循环障碍、慢性炎症,和中医“血瘀”概念高度契合。

· 血液高凝状态:对标血瘀

· 动脉硬化、心肌缺血:是“瘀阻脉络”

· 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囊肿:中医叫“瘀阻胞宫”

国外也有类似理论,比如“微血管病变学说”,说的不就是“小血管不通=大问题”?

中医讲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现代也站得住脚。

血瘀不是老年病,也不是女性专属,它是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副作用”。

你熬的夜、吃的辣、憋的气、久坐不动、情绪崩溃,它都记在了血液账本里。

血瘀不治,慢病缠身;血瘀调理,气血自生。

别等血瘀变成“血栓”,别等色斑变成“肿块”。

从今天开始,动动手脚,吃吃温补,笑一笑,呼一口气,身体就会告诉你:

“谢谢你,终于把我当回事了。”

血瘀七宗罪,不可轻视;调理三法宝,处处皆是。

中医不玄,是你没认真看。

血瘀不远,是你不曾查。

查出来了,治起来!

别忘了那句老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血要通,人就顺!

来源:赵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