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接父亲进城那天,老爷子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身边放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还有母亲用了十几年的那口搪瓷盆。
我接父亲进城那天,老爷子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身边放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还有母亲用了十几年的那口搪瓷盆。
那是1985年的春天,母亲去世刚满半年,村里的槐花开得正旺,白花花的一树,风一吹就飘得满院子都是。
我开着厂里借来的北京吉普回到村里,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这次能不能说服老爷子。
父亲七十二岁了,身子骨还算硬朗,就是脾气越来越拧,犟得像头老牛。
母亲走后,我劝过他好几次进城跟我一起住,他总是摆摆手说:"我哪儿也不去,就死在这屋里,跟你妈作伴。"
那天我推开院门,看见父亲穿着母亲给他做的那件青色中山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像是专门等着我来似的。
他看见我,慢慢从椅子上站起来,拍拍膝盖上的土说:"来了?"
我点点头,嗓子有些发紧:"爸,这次真得跟我走了。"
"知道。"他的声音出奇地平静,"收拾好了。"
我愣了一下,这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还准备了一肚子话要劝他呢。
"就这些?"我指着脚边的编织袋和搪瓷盆。
"够了,人老了,要那么多东西干嘛。"父亲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这是你妈留的单子,她说如果哪天我要进城,就按这个收拾。"
我接过纸一看,上面是母亲娟秀的字迹:棉衣两件、单衣三件、内衣若干、茶缸一个、照片一张、常用药品。
最后一行写着:老头子脾气倔,但心里明白,儿子孝顺,不会不管咱们的。
我的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原来母亲早就想到了这一天。
装车的时候,父亲在屋里屋外转了好几圈,像是在告别什么。
他走到母亲常坐的那把藤椅前,伸手摸了摸椅背,那椅子已经被磨得发亮了。
然后又到厨房看看,灶台上还放着母亲用过的那口铁锅,锅盖上落了一层灰。
"爸,锅就不带了,城里有煤气灶,用不着这种老家伙。"我说。
"不带,让它在这儿守着屋子。"他摇摇头,声音有些哽咽,"你妈用了二十多年,舍不得。"
我鼻子一酸,赶紧转过身去装东西。
临走时,父亲把院门锁上,钥匙却没收起来,而是放在门楣上的老地方。
"万一想回来呢,还能找到家。"他说,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你妈最怕我找不到家。"
路上我们都没怎么说话,父亲坐在副驾驶座上,一直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田野。
车走了一半,他忽然开口:"停一下。"
我赶紧踩刹车:"怎么了,爸?"
"那边是你妈的坟。"父亲指着路边的一片麦地,"我想跟她说一声。"
我们下了车,走到母亲的坟前,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包,周围长着些野草。
父亲蹲下去,用手拍了拍坟头的土:"老太婆,我跟儿子进城了,你就在这儿安心待着,别惦记我们。"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颤抖:"等我百年以后,再回来陪你。"
我站在一边,心里像堵了块石头,说不出话来。
回到车上,父亲的眼睛有些红:"你妈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看你在城里安稳下来。"
"她看到了。"我说。
"她还说,等你结婚生孩子,她来城里帮你带,可惜啊..."父亲摇摇头,没再说下去。
我忽然想起母亲最后一次给我打电话,那是去年的腊月二十八,她说胸口有点闷,想让我回来看看。
可我当时正忙着厂里的年终总结,满脑子都是数据报表,匆匆忙忙地说了几句就挂了电话。
我说:"妈,过年我就回去,您先歇着,别累着了。"
她在电话那头停了好一会儿,最后只说了句:"那行,我等你。"
结果大年初二我刚到家,母亲就不行了,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要是我当时仔细听听,要是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回去一趟,母亲是不是就不会走得这么突然?
"爸,我想问您一件事。"我握紧方向盘。
"什么事?"
"妈走之前,有没有什么话让我转达?"
父亲沉默了很久,久得我以为他不会回答了。
"她说,让我告诉你,不要总觉得亏欠什么,做儿女的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她从来没怪过你。"
"她还说什么了?"
"她说你小时候最爱吃她包的韭菜饺子,让我学会了教你媳妇。"父亲苦笑了一下,"我哪会包饺子,手笨得很。"
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母亲连这种小事都记着。
到了城里,我把父亲安排在客厅的折叠床上,房子确实不大,两室一厅,还有个小阳台种着几盆花。
父亲放下编织袋,在屋里慢慢走了一圈:"挺好,比咱们村里的大队部还敞亮。"
"爸,您先休息会儿,我去菜市场买点菜,晚上给您做顿好的。"
"我跟你一起去。"父亲立马来了精神。
"您坐了一天车,累了。"
"不累,想看看城里的菜市场什么样,听说什么菜都有。"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父亲跟在我身后,眼睛不够用似的到处看。
他看见有人卖活鱼,就蹲下去看了半天,那些鱼在塑料盆里游来游去。
"这鱼养在盆子里,能活多久?"他好奇地问卖鱼的大姐。
"一天没问题,您要买吗?"
"买一条,做给我儿子吃,他从小就爱吃鱼。"父亲说着,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
我要付钱,父亲拦住我,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些皱巴巴的票子。
"我有钱,你妈给我留的,说要给孙子买糖吃。"他认真地数着钱。
那一刻我心里一阵难受,父亲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想着给还没出生的孙子买糖。
回到家,父亲坚持要下厨,说要让我尝尝正宗的农家菜。
他在厨房忙活了半天,做了一桌子菜:红烧鱼、韭菜盒子、还有一个蒸蛋羹。
"这蒸蛋是你妈教我的,说你小时候最爱吃。"父亲有些得意地说。
吃饭的时候,父亲一个劲儿地给我夹菜:"多吃点,你瘦了,脸都尖了。"
我想起小时候,每次从县城的中学回来,母亲都会做一桌好菜等着我。
父亲那时候话不多,总是坐在一边闷头吃饭,偶尔夹块肉放在我碗里。
我那时候只顾着吃,很少主动跟父亲说话,总觉得他太严肃,不如母亲好相处。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真是不懂事。
睡前我给父亲铺床,他摆摆手说:"别忙了,我自己来,又不是不会。"
"您刚来,不熟悉。"
"有什么不熟悉的,不就是睡觉的地方嘛。"父亲说着,从编织袋里拿出母亲的照片,小心地放在床头。
照片是前年春节拍的,母亲穿着红色的毛衣,笑得特别开心,那是她最后一个春节。
"她要是知道我来城里了,肯定高兴得合不拢嘴。"父亲看着照片自言自语。
我的眼圈又红了,赶紧找借口回了自己房间。
第二天是周六,我不用上班,想陪父亲在小区里转转,让他熟悉一下环境。
父亲起得很早,我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在阳台上摆弄我种的那几盆花了。
"这花养得不行,缺水了。"他一边浇水一边说,"你妈最会养花,院子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
我们下楼在小区里走了一圈,父亲对什么都好奇,看见楼下有几个老头在下象棋,就站在旁边看了很久。
有个穿中山装的老头主动跟他搭话:"老哥,也来两盘?"
父亲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我这点水平,上不了台面。"
"没关系,我们这儿都是臭棋篓子,图个乐呵。"
父亲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摇头:"算了,我刚来,还不熟。"
那个老头也不勉强,笑着说:"住下了就是邻居,以后有的是机会。"
回家的路上,父亲显得有些落寞:"我这人笨嘴拙舌的,不会跟人打交道。"
"爸,您别这么说,那些老头都挺好相处的。"
"你妈在的时候,她最会说话,村里人都爱跟她聊天。"父亲叹了口气,"我就会干活,不会说话。"
下午我们去了趟供销社买日用品,父亲站在货架前看得目瞪口呆。
"这么多东西,都有人买吗?"他小声问我。
"当然了,城里人多着呢。"
"你妈要是能看见就好了,她最爱逛供销社,每次都要看半天才买。"
我们买了些牙膏、毛巾什么的,父亲坚持要自己付钱,还跟售货员客客气气地说谢谢。
售货员是个小姑娘,对父亲很有礼貌:"大爷,您是新搬来的吗?"
父亲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跟我儿子一起住。"
"您儿子真孝顺呢。"
父亲听了很高兴,出门后脸上一直带着笑:"这城里的姑娘真懂礼貌。"
晚上我们坐在阳台上聊天,外面的路灯亮得像白天,车来车往的很热闹。
父亲感慨地说:"这城里就是不一样,晚上还这么亮堂。"
"您习惯吗?"
"慢慢习惯吧,人老了,适应能力不行了。"他停了停,"不过你妈要是在,肯定比我适应得快。"
我想起一件事:"爸,您记不记得我小时候说过要带您和妈进城?"
父亲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记得,你那时候才十来岁,站在院子里拍着胸脯说,长大了要挣大钱,给我们买洋房。"
"我说话算数了。"
"算数,你比你爸强多了。"父亲的眼睛有些湿润,"你妈老说,咱家出了个有出息的。"
第二个周末,我带父亲去了趟公园,那里有个人工湖,很多老人在钓鱼。
父亲看得入神,说他年轻时也爱钓鱼,每次都能钓一大盆回来。
有个钓鱼的老师傅主动借给他一副鱼竿,父亲一开始还推辞,后来禁不住诱惑就试了试。
没想到他手气不错,半个小时就钓了三条小鲫鱼。
周围的人都夸他有天赋,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说下次还要来。
从那以后,父亲渐渐在城里找到了生活的节奏。
每天早上他会去菜市场买菜,跟那些卖菜的大妈大姐们聊天,了解什么菜便宜什么菜新鲜。
下午就到楼下找那些下棋的老头,虽然棋艺不精,但大家都不嫌弃,还教他一些技巧。
晚上我下班回来,总能看见桌上摆着热腾腾的饭菜,父亲围着围裙在厨房忙活。
有一天我回来晚了,父亲有些着急:"怎么这么晚?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厂里开会,耽误了。"我解释。
"以后晚回来记得打个电话,我好把饭菜热着。"父亲一边说一边往我碗里盛汤,"你妈最担心的就是你吃不好饭。"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父亲已经把母亲照顾我的责任接了过来。
春天过去,夏天来了,父亲在城里住了几个月,气色越来越好,人也胖了一些。
他跟楼下的老头们混熟了,还交了几个忘年交,经常一起出去遛弯。
有时候我加班回来晚了,会看见他和邻居们坐在楼下的石凳上聊天,谈论着儿女的工作,孙子的学习,还有生活中的琐事。
父亲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那是我很久没有见过的表情。
有一天我路过楼下,听见父亲在跟别人炫耀:"我儿子在机械厂当技术员,一个月能挣一百多块呢。"
那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让我心里暖洋洋的。
可是好景不长,七月的一天,父亲忽然说想回老家看看。
"怎么了,爸?是不是住得不习惯?"我有些紧张。
"不是,就是想回去看看房子,还有你妈的坟。"父亲的神情有些落寞,"做梦总梦见她,说想我了。"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难道父亲还是适应不了城里的生活?
"那我陪您回去看看,看完就回来。"
"不用,我自己坐班车回去,住两天就回来。"
"爸,您别多想,妈要是在天有灵,肯定希望您在城里好好生活。"
父亲摆摆手:"我知道,就是想回去看看,放心不下。"
那个周末,我还是陪父亲回了一趟老家。
老房子还在,但院子里长满了草,屋子里落了一层灰。
父亲在屋里屋外转了一圈,最后在母亲的坟前坐了很久。
他把坟头的草拔了,又培了些新土,嘴里念念有词:"老太婆,我在城里住得挺好,儿子孝顺,你就安心吧。"
回城的路上,父亲的心情明显好了很多。
"看到房子还在,我就放心了。"他说,"等我走了,就把房子留给村里,也算是个念想。"
"爸,您别说这种话。"
"人老了,总要想这些事。"父亲笑了笑,"不过现在我不急着走了,还要帮你带孙子呢。"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没提过回老家的事,好像通过那次回去,他彻底放下了什么包袱。
他开始学着用煤气灶,虽然一开始总是忘记关火,但慢慢也熟练了。
他还学会了坐公交车,有时候会自己坐车去市里转转,回来跟我讲城里的新鲜事。
有一次他坐车去了趟百货大楼,回来兴奋地跟我说:"儿子,那楼真高,足足有五层,里面什么都有。"
"您买什么了吗?"
"买了块手表。"父亲从口袋里掏出一块上海牌手表,"你妈生前一直想要块手表,我那时候舍不得买,现在买了放在她照片前。"
我看着那块手表,心里五味杂陈,父亲对母亲的感情真是深得没法说。
秋天的时候,我终于鼓起勇气跟厂里的会计小刘确定了关系,准备结婚。
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太好了,你妈要是知道,肯定开心死了。"
"爸,您觉得小刘怎么样?"
"好姑娘,人长得俊,说话又温和,跟你妈年轻时有点像。"父亲连连点头,"什么时候带回来让我见见?"
小刘第一次来家里的时候,父亲紧张得不行,一早就起来收拾房间,还特意去买了她爱吃的水果。
见面的时候,父亲拘谨得像个孩子,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小刘很懂事,主动跟父亲聊天,还夸他做的菜好吃。
父亲听了美得不行,拉着小刘的手说:"好孩子,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
那天晚上,父亲跟我说:"这姑娘不错,你妈肯定喜欢。"
"您觉得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合适?"
"越快越好,我还等着抱孙子呢。"父亲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定在春节前结婚,父亲高兴得几天都睡不着觉,逢人就说他儿子要结婚了。
他还主动提出要学包饺子,说结婚那天要亲自下厨。
小刘很有耐心,手把手教他包饺子,虽然包得不太好看,但父亲学得很认真。
"你妈包的饺子最好吃,皮薄馅大,一煮就香。"父亲一边学一边感慨,"可惜我学不会她的手艺。"
结婚那天,父亲穿着我给他买的新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满是笑容。
他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菜,虽然手艺比不上饭店,但每道菜都做得很用心。
吃饭的时候,父亲举起酒杯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儿子娶媳妇了,要是你们妈在就好了。"
说着说着,他的眼睛就红了,我和小刘赶紧过去安慰他。
"爸,妈在天上看着呢,她肯定很高兴。"小刘轻声说。
"对,她肯定很高兴。"父亲擦擦眼睛,重新笑了起来。
婚后的日子很平静,小刘搬了过来,一家三口住得其乐融融。
父亲对小刘特别好,把她当亲女儿一样疼,有什么好吃的都先想着她。
小刘也很孝顺,经常陪父亲聊天,还教他写字看书。
父亲说:"有了媳妇就是不一样,这个家更像个家了。"
第二年春天,小刘怀孕了,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整天围着她转,生怕磕着碰着。
他把母亲用过的那些婴儿用品都翻了出来,洗得干干净净,说要给孙子用。
"这个小被子是你妈给你做的,现在正好给我孙子盖。"父亲小心地抚摸着那条泛黄的小被子。
孩子出生那天,父亲在产房外面走来走去,比我还紧张。
当护士抱着孩子出来时,父亲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
"像你,鼻子像你,眼睛也像你。"他颤抖着手想要抱孩子,又不敢伸手。
抱到孩子的那一刻,父亲哭得像个孩子:"老太婆,你看见了吗?咱们有孙子了。"
现在孩子已经三岁了,父亲成了全职爷爷,每天带着孙子在小区里玩。
他教孩子认字,教孩子唱歌,还教孩子一些农村的顺口溜。
孩子特别粘他,睡觉都要爷爷陪着。
有时候我看着这一老一小,心里特别感动,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父亲的身体也越来越好,精神头足得很,根本不像七十多岁的人。
他经常说:"人活着就得有盼头,我现在的盼头就是看着孙子长大。"
我知道,母亲要是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切,一定会很欣慰。
因为她最放心不下的两个人,现在都过得很好。
而我也终于明白,什么叫做不留遗憾。
不是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而是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就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就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听父亲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看孙子在他怀里撒娇。
这样的日子也许很平淡,但却很踏实,很幸福。
因为我们都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
母亲的愿望实现了,父亲也不再孤单,孩子有了疼爱他的爷爷,而我也学会了珍惜。
这就是最好的结局,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来源:灵巧奶茶一点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