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腊市镇育秧中心,全自动智能水稻育秧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据育秧中心负责人黄振波介绍,这条“钢铁长龙”每小时可以吞吐1200个秧盘,播种误差控制在10%以内,出苗率稳定在85%以上。而在另一边的智慧温控大棚里,春寒被精准阻隔,原本需要35天的育秧周期,如今最
科技破茧
稻路生花
在腊市镇育秧中心
全自动流水线精准播撒希望
物联网系统编织“数字襁褓”
没有豪言壮语
只有一组组硬核数据
讲述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跃迁的生动故事
走进腊市镇育秧中心,全自动智能水稻育秧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据育秧中心负责人黄振波介绍,这条“钢铁长龙”每小时可以吞吐1200个秧盘,播种误差控制在10%以内,出苗率稳定在85%以上。而在另一边的智慧温控大棚里,春寒被精准阻隔,原本需要35天的育秧周期,如今最快20天即可完成,为双季稻种植抢出黄金20天。
“一亩田省下150元成本费,秧苗质量还更稳当。”腊市镇种粮大户黄周亮今年一口气订了1200亩秧苗,还选择了中心配套的机插服务。这种转变的背后,正源于腊市镇构建的“1+N”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以育秧中心为枢纽,串联3家农机合作社,打造从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到订单化收购的一条龙“全链条”服务网络。
数据显示,采用工厂化育秧的农民亩增收400元左右,全镇育秧综合机械化率达98%,科技正将“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在握”。“我们不仅培育秧苗,更培育着现代农业的生态系统。”腊市镇经济发展办副主任贺长军说。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拼体力到拼算力,腊市镇的育秧革命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层脉动。当物联网、大数据与传统农事深度融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量变,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质变。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正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愿景照进现实。
来源:湘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