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伊犁河谷天山北麓(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09:30 1

摘要:2023年12月14日,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同志执行案件现场勘察任务时,摔倒致伤,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9岁。边晓斌同志牺牲后,先后被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称号。

2024年4月2日, 江苏高院下发《关于学习宣传边晓斌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在全省法院开展向边晓斌同志学习活动。

2023年12月14日,江苏省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同志执行案件现场勘察任务时,摔倒致伤,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年仅49岁。边晓斌同志牺牲后,先后被授予“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称号。

扎根基层法院二十九载,边晓斌始终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的最前沿。2016年,他响应号召投身援疆工作,那里的人们至今怀念他的故事,追忆他的精神。2025年2月,江苏、新疆两地法院组成采访团队,一同追寻边晓斌那段奔赴千里、跨越山海的援疆岁月。

即日起,本公号分三期刊登边晓斌同志援疆事迹报道。

爱在伊犁河谷天山北麓

——追寻全国模范法官,仪征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援疆足迹

阿拉喀尔山巍巍矗立,巩乃斯河逶迤流过。

乙巳新年刚过,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这座安静的北疆县城,正被厚厚的白雪包裹着。

2025年2月采访期间,

位于新源县的那拉提草原尚被冰雪覆盖。

我们辗转来此采访。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仪征市人民法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边晓斌在新源县援疆,担任(挂职)新源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2016年6月,那正是新源处处草深花浓的好时节。新源法院办公室同志还记得,圆圆脸黝黑皮肤,阳光朝气的边晓斌背着双肩包,一个灰色行李箱来到新源县文化路花苑小区。整理好房间,他小心地拿出行李箱里的法官制服,别上法徽,端端正正地将其挂在朝阳的窗前……

“干馕泡水”和

干警们的“一日三餐”

边晓斌刚到新源法院,就和老法官高源成了朋友。

两人都住在花苑小区干部周转房。高源第一次去串门,就喜欢上了这个同龄人。

二室一厅不大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厨房里蓝花小碗,淡黄色洗碗布透着刚洗涮过的水灵灵。

边晓斌告诉高源,自己已经开火做饭了,欢迎同事们经常过来尝尝他的“拿手菜”。眼前的这位挂职副院长让高源觉得很亲近,他提醒边晓斌,新源矿物质多水质硬,不少居民有胆结石,最好还是向院里申请一台饮水机。

“边院长摆摆手说,办公室同志已经说了这事,干警们喝什么他就喝什么,不需要特别考虑。”高源回忆说。

两人还都爱健步走,每天背着双肩包步行40分钟到单位。边走边说中,边晓斌很快了解到新源县和法院的基本情况。

新源县城位于伊犁河谷最东边,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和扬州差不多大,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有哈萨克、维吾尔、锡伯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哈萨克族人口最多,有近1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0%。新源法院100多名干警中,少数民族干警占到近6成。

“说到这,边院长很重视,他想尽快了解草原多民族地区的纠纷类型和解决方法。”高源说。

不到一周,边晓斌就跟着高源,带着一名双语法官到新源法院塔勒德法庭附近的山上现场办案。

这是一起比较常见的牧民草场纠纷,纠纷的源起是两个哈萨克老汉这家的牛不分界限吃了那家的草。

由于年代久远,调解细节高源记不清了,他印象最深的是整个调解进行了三个多小时,边晓斌就一直盘腿坐在帐篷里认真倾听着,细节处他就让双语法官翻译出来,自己一句句写在笔记本上。

初夏山顶的牧场很美,青紫色的牧草地毯一般卷向无尽的山那边。调解结束,热心的哈萨克老汉邀请他们吃点干粮再走。

“牧民带的干粮那真叫干粮,就是干馕泡水。边院长把干馕一块块用力掰开蘸着水嚼着,看他吃得香,我们也只好起劲地嚼着,哈族老汉在旁边抽着烟直夸我们。”高源笑着回忆说。

2016年夏,这顿夏牧场帐篷里的“干馕泡水”让高源记了很多年,新源法院干警们深深记住的则是法院的“一日三餐”。2015年10月,新源法院新址大楼落成。由于新大楼建在郊区,周围还都是荒地,没有配套的生活设施,干警们每天的午餐基本就是从家里带些包子和馍随便凑合,到了下午完成驻村工作回来,再忙忙案件,下班回到家早已饥肠辘辘。干警们就餐不便的现状让边晓斌很忧心,来法院不久,他果断向院里建议,尽快建食堂,解决干警们的一日三餐。其后在繁忙的挂职工作期间,他又主动挑起了兴建食堂这个重担。

新大楼刚建成资金并不宽裕,建食堂的钱从哪来?

边晓斌将此事向扬州中院、仪征法院专门打了报告,得知援疆对口法院这一困难后,扬州两级法院迅速筹措20万元给予资金支持。

食堂建在哪,该怎么建?边晓斌亲自联系专业人员询问意见,参考类似的办公楼设计后,他建议把一个法庭进行改造,建成空中走廊,将食堂和办公楼打通,这样干警们就餐就更方便了。

2016年12月干警食堂开工建设,2017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这段时间,边晓斌几乎天天去现场。食堂建成后,考虑到院里少数民族干警占多数,边晓斌协商后勤部门每天餐食以清真为主,拉条子、手抓饭、包尔萨克(油饼)……,充分照顾到少数民族的就餐习惯。

“就连桌布的颜色,他都会考虑到少数民族审美习惯,提出用蓝白相间等颜色,让干警们一进食堂就感到放松愉快。”回想起食堂兴建之初,新源法院办公室同志感慨边晓斌的周到细心。

来新源采访的第二天,穿过空中走廊,我们到新源法院“心连心”干警食堂就餐。冬日晴空,阳光破窗而入,能容纳百位干警同时用餐,近500平米的食堂里,和煦的阳光洒在干警们脸上。热腾腾的羊肉抓饭一出锅,餐桌上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好吃得很!美得很!……”活泼可爱的年轻干警们发出阵阵小小的喧笑声。

“心连心”食堂温馨明亮,

法院干警围坐在一起用餐。

干警们出入的食堂门口,我们看到这块醒目的牌子,“心连心食堂简介”。简介中专门写到:“心连心”食堂建设成果的背后,离不开援疆干部边晓斌同志的积极争取与努力。边晓斌副院长从仪征法院援疆来到新源法院,到任不久,就留意到干警们就餐不便的问题,果断提议建设食堂……

饮水思源。新源法院党组书记王春明介绍,2017年3月食堂落成时,法院将这块简介牌挂在食堂门口,让每天就餐的干警们都看到,都记住。

“集中执行”

草原上刮起的强劲飓风

逐水草而居,在新源地区,绝大多数当地牧民过着随季节转场的游牧生活,他们热爱草原,热爱生活,热爱自由。

“牧民们的性格很好,但太过阳光的性格也反映到法院的案件中。比如民间借贷案件,借条上明明写着50%的利息了,也会爽快签字去借,很少存钱的消费习惯也导致打起官司即使75元的诉讼费全家往往凑不齐。”

新源法院审委会委员、三级高级法官包红武谈到,“执行不到钱不是最难的,毕竟牧民们还有牛啊羊啊马啊。执行难,难在大草原上要执行这些牲畜,很多意外情况会发生。”

2016年8年,时任新源法院执行局局长的包红武说到的一起执行员受伤事件,边晓斌听了心情很沉重。

执行员小宋带着书记员到牧区执行10匹马10头牛,结果牧民放猎狗出来撵人,小宋被狗咬伤了。荒山野岭的牧区没信号没法调车支援,坐着老旧吉普车的他们一路颠簸回法院,小宋的伤就很重了。

深入执行干警充分调研后,新源法院党组会上,边晓斌建议,针对法院多数执行案件在草原牧区的情况,法院可以搞集中执行、执行会战,既可以提高执行威慑力和执行效果,也能增加执行工作的安全性。

其后,像草原上强劲的飓风,集中执行风暴在新源法院迅速推行开来。法院集中执行每周都会出动二十多个干警,按县城东南西北区开展执行。由于人手充足,执行威慑力大,被执行人和被执行物资能得到有效控制,队伍每次都能成功执行8到9个案件凯旋而归。

“执行局的娃娃们都说太喜欢集中执行了,只要是集中执行,有案子就去!”虽然已不在执行一线多年,回想起当年干警们踊跃报名参战的热烈气氛,包红武还是有很多感慨。

自此,对于执行风险大的案件,新源法院2017年开始推行常态化“执行会战”行动,全体执行力量参与、法警大队协助、全院干警配合,至今累计化解长期未结和较难执行案件1000余件。

“2019年,我被评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个人,还去北京参加了最高院组织的颁奖活动。边院长那时候援疆结束已回仪征了,我在电话里告诉他这个好消息时,他特别激动,连连说,大姐!真是为你高兴!”

“我说边院长,这个荣誉里有你的一大半啊!”回想起这些,包红武,这位英姿飒爽的法院女领导眼睛湿润了。

“审判管理”

他在这个夏天播下种子

边晓斌挂职新源法院副院长期间,分管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民一庭、行政庭和审判管理工作。

“当时我们边疆地区法院对审判管理理念,审判质效考核指标怎样设置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新源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胡俊晓2015年底来法院工作,在审判管理办公室担任司法统计员和网管员,由此和边晓斌有了工作上的接触。

胡俊晓回忆,2016年8月份,全院阶段性综合考核结果一出来,几个庭领导就一起找到院里,认为自己庭办案量多,综合考核分数却排在后面,要院里给个“说法”。

书记找到边晓斌,请他带着审管办工作人员,向庭长们做结果分析和解释。看着一脸怒气的庭长们,胡俊晓和同事们都很紧张,边院长却微笑着拍拍庭长们的肩膀,拉开椅子让他们先坐下。

此时边晓斌更像耐心的老师,讲起新源此次审判质效考核思路是,既要考虑审判效率,也要重视审判质量、裁判效果,“办案数量多就是审判质效好”这样的传统想法要改变了……考核只是手段,用好指标体系对外可以优化审判执行效果,提高群众满意度,对内可以调动法官的工作、学习自觉……

庭长们的怒气渐渐消了,笑着对边晓斌说,正愁法官们怎样厉害起来,法官们都厉害了,以后庭里案件不就更好办了吗?

此后,新源法院各业务庭审判管理工作更加步入正轨,“重视办案质量、效果,不再单纯以办案数量为核心指标”成为新源法院每个法官的自觉认识。

几乎是同步推进,在法院大小会议上,边晓斌向大家强调全面加强审判权运行监督制约,要将案件各程序各环节全部纳入监督范围,全程留痕,全程监督,全程规制。

“这些理念在当时不说全疆,就说全州吧,是很超前的。特别是全程留痕理念,我们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审判管理名词,对案件各程序、各环节‘全程留痕’,后来也成为了法官们的办案自觉。”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边晓斌副院长在新源法院期间,结合在江苏积累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了新源法院全员绩效考核制度、审判执行质效分析研判机制、审判委员会议事程序和议事规则,推动新源法院审判管理工作正规化、高质量发展。2017年开始,新源法院审判质效跃居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方阵。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胡俊晓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聊天页面,里面是作为院里网管员的她和边晓斌2017年11月12日的一段对话。

当时,援疆结束已离开新源的边晓斌,默默退出了院里工作大群。退群后他私信胡俊晓,建议说,小胡啊,能不能再建一个群,大家在一起只聊聊生活。非常想念你们!

胡俊晓说,边院长去世后,一想起他说过的这段话就很难过。听说我们要来采访边院长援疆事迹,昨晚倒了两个旧手机把这段话找出来了。晴风吹雪絮,故人在心间。

金莲花盛开

一代法官成长起来

2016年10月,来新源法院不久,在和法官座谈时,边晓斌向大家“讨教”:新源法院有些案件很有地域特点,比如少数民族“代牧”案件、草场划分案件等等,这些案件怎么办理在网上很难检索到,大家是怎么处理的?

“座谈会上你一言我一语,总结起来就是自己琢磨,实在不会的就向老法官们请教。”

新源法院审委员委员、民二庭庭长吕迎春回忆说,这时边院长就谈到,“法官不能闷着头办案,疑难复杂案件、新类型案件尤其要集中大家的智慧,群策群议。遇到不会的总问老法官,老法官们退休怎么办?不能只是一对一请教,要集中学习他们的经验智慧。”

这次座谈会后,新源法院专业法官会议制度就建立起来了。

我们向江苏高院有关部门了解到,专业法官会议制度,江苏是在2016年左右对全省法院进行了规范和细化,也就是说,在几乎同时期,边晓斌便结合边疆办案特点,把这项制度带到了援疆对口法院。

为了推动更多年轻干警成长,在新源,法官会议参与者不仅限于法官和法官助理。制度建立肇始,边晓斌便建议:开门办会,多多益善。院里所有书记员、执行员、立案员,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来参会。

“一开始大家还有点害羞,说话遮遮掩掩的,在边院长引导下,我们先从讨论问题开始,慢慢地,发言人数越来越多,后面就形成了规范的流程。需要讨论案件的法官、法官助理先网上报送案件大概信息,会上承办人介绍案情,提出焦点问题,大家再发表意见。再慢慢地,院里疑难复杂案件基本70%多都能在法官会议上讨论决定,决定不了的再上审委会。”赵杰法官谈到。

新源法院审委会委员、综合庭庭长赵杰提到当年的法官会议,他记忆犹新这起“两人合作孕育小赛鸽,赛鸽夺冠后却引发纠纷”的案件。

“新疆案件涉及马牛羊的分配纠纷比较多,我们都觉得这个信鸽案件很有意思。法官会议上,大家主动说,挨个说,争着讨论,最后边院长针对案件详细解释了合伙关系,特别对合伙关系中什么是‘共同出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做了解释。”赵杰说,好像就是这个有意思的新类型案件一下打开了大伙的话匣子。

如今快10年过去了,法官会议制度已在新源法院根深叶茂。会议基本固定每周四、周五下午六点召开,一批批年轻人在会上接触到新类型案件,学习到新的审判理念和问题解决途径方式。

吕迎春是现在的会议召集人,从当年的审判员到现在的一庭之长,她感慨从会上学到悟到的太多。

“特别感谢仪征法院,在边院长的协调下,一些法官会议上大家拿不准、难以决议的问题,我们会发给仪征法院进行会商。”吕迎春说。

大小雁塔,钟楼,古城墙,古城西安承载着千年历史和悠久文化。

位于西安长安南路300号的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新源法院法官们对这里念念难忘。

2017年5月,西北政法大学举办法律业务培训班,扬州地区有几个法院参加此次培训。边晓斌知道消息后积极向西北政法大学申请,为新源法院争取到了宝贵的培训名额。赵杰、费君等法院年轻干警、少数民族业务骨干随后赴陕学习。

“虽然我是疆二代,快30岁了我是第一次出新疆,也是第一次参加法学高等学府的培训学习。”赵杰说,“虽是第一次来西安,我们这批五个人的心思都没考虑到出去转转。我们是代表,院里还有那么多法官没机会出来学;再看看周围,一起参加培训的内地法官基本都是硕士还有博士,危机感特别强,一个人恨不得分几个人,一天恨不得分几天去学。”

“看到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有那么多馆藏,真是开了眼界,每天课后恨不得趴在里面学。也见到了不少著名教授,记得当年量刑规范化问题是热点,自治区法官们也对相关问题很感兴趣,我就把大家的意见带过来和教授们进行交流。”如今已是新源法院审委会委员、刑庭庭长的费君说起当年的如饥似渴、受益匪浅。

两周多的培训,新源法院的带队大家长边晓斌悉心照料着大家的吃住行,还协调新源和扬州地区法院参训法官们一起学习交流。培训期间,学校3号教学楼门口这张年代感久远的合照大家至今珍藏着。

边晓斌(前排左6)与参训法官合影

采访中,参与此次培训的法官们谈到,培训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从过去的“闷头办案”、“坐井观天”,自此领悟到法官要成为学习型法官,要终身学习。

看到了年轻法官们参训学习的效果,边晓斌回仪征后,又为新源法院争取到一次培训机会。扬州法院、仪征法院有的机会,也要想办法为援疆对口法院争取到,这份感情与努力让新源法院干警们深深感动着。

“每年6、7月,那拉提草原金莲花盛开的季节,我们都会‘骚扰’边院长,快带嫂子孩子来新源啊,我们在那拉提等着你!”费君笑着笑着眼眶红了。

2019年8月,扬州法院援疆干部们来新源回访,培训班的参训法官们自发赶到那拉提机场迎接边晓斌一行。

“见面啥都不说,轮流和边大哥来了个大大的拥抱!”赵杰回忆这次别后两年的重逢。

翻开新源法院干警名单,找到当年参训的10名干警,发现当时30出头的他们如今都已成为法院的中坚力量,在新源法院各个业务庭担任庭长、副庭长,有的已经成为院领导。

“边院长来新源不过一年,就为新源法院挑选、培养出了一批业务骨干!这样的援疆干部,要是能在我们这里多呆几年该有多好啊!”王春明书记感慨说。

新源法院二楼有一面醒目的援疆墙,记录着江苏扬州地区法院、湖北红安县法院先后六位干部来新源法院的援疆事迹,墙的对面还是空白的。

“希望有更多边晓斌院长一样优秀的援疆干部来到新源,帮助这里的队伍成长,这是边疆法院最大的心愿。”王春明书记看着这面白墙,转过身对我们说。

执 笔

朱 旻 江苏高院新闻办公室

采访团成员

朱 旻 夏思纯(江苏高院新闻办公室)

苏 昊(新疆高院法官管理处)

颜婷梦(新疆高院宣传教育处)

李忠正 王 玥(江苏仪征法院)

常阿慧(新疆新源法院)

新媒体编辑

夏思纯

感谢新疆高院、伊犁州分院、新源法院

的大力支持!并标注作者信息

来源:江苏高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