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钵盂,又称钵、应器,是佛教出家人用于乞食、储存食物的器具。在佛教的律制中,钵盂是比丘六物之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它通常由金属、陶瓷或其他材料制成,形状多为圆形,腹部微微鼓起,底部平坦,口沿略向外撇,有的钵盂还配有盖子。
■王建淞
钵盂,又称钵、应器,是佛教出家人用于乞食、储存食物的器具。在佛教的律制中,钵盂是比丘六物之一,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它通常由金属、陶瓷或其他材料制成,形状多为圆形,腹部微微鼓起,底部平坦,口沿略向外撇,有的钵盂还配有盖子。
中原腹地,嵩山巍峨,少室山阴,隐匿着一处超脱尘世的仙境——钵盂峰,又名鼓峰。这里,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画卷,是历史与传说共鸣的乐章,更是心灵得以栖息的净土。钵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佛教起源时期。据佛教经典记载,佛陀时代的比丘们就开始使用钵盂乞食,以资养色身,便于专心修行。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钵盂逐渐成为佛教僧团的标志性器具之一,并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呈现出一些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在印度,早期的钵盂多为瓦钵,质地较为粗糙,后来也出现了金属材质的钵盂。而在中国,钵盂在材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钵盂象征着出家人对戒律的坚守和对修行的专注。比丘们持钵乞食,遵循着一定的规矩和礼仪,这不仅是为了获得生活所需,更是一种修行方式,提醒自己不贪著于物质享受,保持内心的清净和淡泊。在佛教中,钵盂被视为一种 “福田”,信众们向比丘的钵盂中布施食物,被认为是积累功德的善举。同时,比丘通过接受信众的布施,也有机会为他们说法,种下解脱的种子,因此钵盂也体现了佛教中自利利他的精神。钵盂还代表着佛法的传承。在一些重要的佛教仪式和传承中,钵盂往往被作为一种象征物,传递着佛法的智慧和精神,象征着法脉的延续不断。
踏入少室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山峦起伏,层林尽染,而钵盂峰,便如一位隐者,静静地伫立在少林寺的西南方,海拔九百五十八米,傲视群峰。它不言不语,不争不斗,却以独有的姿态,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形如钵盂覆其上”,楼异的《三十六峰赋》一语道破了钵盂峰名字的由来。峰顶圆平,宛如一只巨大的钵盂倒扣于天地间,石表土中,色泽温润,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满峰顶,那份宁静与祥和,让人心生敬畏,又倍感亲切。
峰顶之上,有一座古朴的二祖庵,它不仅是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地,也是文人墨客笔下常现的风景。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曾在此养伤修行,留下了“炼磨台”的传说。站在这高台之上,远眺群山,万山如掌,尽收眼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超凡脱俗之感。
二祖庵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走进庵堂,一股淡淡的檀香味扑鼻而来,那是岁月的沉淀,也是信仰的力量。佛像庄严,烛光摇曳,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信徒们虔诚地跪拜,祈求心灵的安宁与解脱。而在这份宁静中,我仿佛能听到慧可大师当年在此修行时的禅音,悠扬而深远。
钵盂峰,又名鼓峰,这个名字同样充满了诗意与想象。从外观看,它确实非常像一面巨大的鼓,静静地躺在群山之中,等待着有缘人的敲击。每当风起时,峰顶的石块仿佛被风之手轻轻拨动,发出阵阵低沉而悠长的声响,如同天籁之音,回荡在山谷之间。
这鼓声,是自然的乐章,也是心灵的慰藉。它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回归内心的宁静。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身着长袍的隐士,手持鼓槌,站在峰顶之上,随着心性的起伏,轻轻敲击着这面无形的鼓。鼓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与山川共鸣,与天地同频。
在鼓峰周围,还矗立着四座形态各异的小山峰——旗峰、剑峰、印峰和钟峰。它们虽未列入少室三十六峰之列,却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与传说。
旗峰形似展旗,迎风招展,仿佛是大自然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向着光明与希望前行。剑峰则如一把利剑,直指苍穹,彰显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力量。印峰则像一枚巨大的印章,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而钟峰,则如一口古钟,悬挂在天际,等待着有缘人的敲击,唤醒沉睡的灵魂。
这五座山峰,相互依偎,又各自独立,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它们不仅是自然的杰作,更是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钵盂峰的美景与传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与吟咏。宋代诗人刘本元在《咏钵盂峰》中写道:“钵盂峰上一仙庵,卓锡飞泉六月寒;曾向炼磨台上望,万山如在掌中间。”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禅画,于简洁的诗句间,尽显钵盂峰的清幽奇崛与超凡意境,引领我们跨越时空,踏入那片充满仙风禅韵的圣地,探寻自然、宗教与人的和谐交融。
“钵盂峰上一仙庵”,开篇宛如一记空灵的晨钟,打破尘世的喧嚣,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钵盂峰之巅。那孤悬于峰上的仙庵,仿若尘世之外的净土,遗世独立,静谧清幽。它是修行者远离纷扰、潜心向佛的栖息地,承载着无数的虔诚祈愿与深邃禅思。“仙庵” 二字,既点明其超凡脱俗的宗教属性,又为钵盂峰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不禁遐想庵内的焚香诵经、青灯古佛之景,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又清幽雅致的氛围。
“卓锡飞泉六月寒”,诗意随之流淌,画面陡然鲜活起来。“卓锡” 一词,关联着高僧大德以锡杖点地、涌泉而出的典故,此处展现出峰上神奇的飞泉景观。即使在酷热难耐的六月,这股清泉依然喷涌而出,带着丝丝凉意,让周边的空气都弥漫着清爽之感。飞泉的灵动与仙庵的静谧相互映衬,一动一静,彰显出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佛法的神奇加持。这寒泉仿若灵动的梵音,奏响着钵盂峰的禅韵,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清冽的水源,更似在洗涤着尘世的纷扰与杂念,净化着这片圣地。
“曾向炼磨台上望”,诗人的视角在此转移,带领我们登上炼磨台。炼磨台,作为修行者淬炼身心、磨砺意志的地方,承载着坚韧的精神力量。诗人伫立其上,极目远眺,开启了一场与山川的心灵对话。这一 “望”,不仅是视觉的延展,更是心灵的放空与探索,仿佛要将世间的烦恼、执念都抛诸脑后,于天地山川间找寻心灵的慰藉。
“万山如在掌中间”,尾句仿若一声豪迈的长啸,将全诗的意境推向极致。诗人站在炼磨台上,俯瞰群山,万千山峦仿佛尽在掌心之中,一种掌控全局、超脱凡俗的豪迈之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对壮阔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诗人在这片山水禅境中,经过身心洗礼后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此刻,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山川成为心灵的映照,诗人借钵盂峰展现出对高远境界的追求,以及在自然与宗教滋养下内心的豁达与超脱,让钵盂峰成为承载着精神升华与心灵寄托的圣地。
明代的傅梅也在《钵盂峰》一诗中写道:“高峰宛如钵,卓锡有清泉。坐到会心处,不必鸟巢肩。”他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了钵盂峰的独特魅力与禅修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自在。
这些诗句不仅是对钵盂峰美景的赞美与歌颂,更是对禅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钵盂峰的历史与文化,让这座山峰更加生动与鲜活。
钵盂峰下,禅心如水,那是一种超越言语的深邃与宁静。在这里,时间似乎放慢了脚步,让人的心灵得以真正的休憩与净化。禅心,如同山间潺潺流淌的清泉,清澈而纯净,不带一丝杂质。
走在峰间的小径上,每一步都踏出了心灵的回响。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林木,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如同禅机乍现,让人在不经意间便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与泥土的气息,那是大自然最质朴的味道,也是禅意最直接的体现。
坐在二祖庵前的石阶上,闭上眼睛,让心灵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耳边是远处传来的钟声与梵音,它们悠扬而深远,如同天籁之音,洗涤着人的灵魂。在这一刻,所有的烦恼与忧愁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内心的平静与安详。
禅心如水,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宁静与和谐上,更在于内心的觉醒与超越。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与困境;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并不在于物质的丰盈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自由。
在钵盂峰下修行禅道,便是要学会放下执着与偏见,用一颗包容与慈悲的心去接纳这个世界。当我们能够以禅心去观照万物时,便会发现,原来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与和谐。就像那山间的清风、明月、溪流与松柏一样,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钵盂的设计和制作通常体现了简约、朴素的风格,这与佛教倡导的简朴生活理念相契合。它没有过多的装饰和华丽的外表,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功能性,反映了佛教对内在精神追求的重视,而非外在物质的奢华。钵盂可以容纳各种食物,无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放入钵中。这象征着佛教的包容精神,不分众生的身份地位,一律平等对待,都给予慈悲和救度。同时,钵盂也提醒人们要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事物,不生分别心。钵盂在佛教的修行生活中,常常与宁静、和谐的氛围联系在一起。比丘们在使用钵盂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这种状态也体现了佛教所追求的内心和谐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
钵盂峰下的禅意如水般流淌着,它滋养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心灵。让我们在这份宁静与和谐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吧!让禅心如水般清澈而纯净地流淌在我们的心间吧!
钵盂峰,你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历史与传说的承载者。你的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愿你永远保持着这份灵秀与神秘,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向往与追求。诗曰:
钵盂峰奇景
钵盂鼓状立西南,妙景天成映碧潭。
二祖庵中禅意绕,炼磨台上古风含。
旗峰展势云为伴,剑印钟形雾作衫。
独绽风姿惊俗世,仙踪隐处梦犹酣。
赞钵盂峰
钵盂峰顶势浑圆,二祖庵堂隐翠烟。
古木参天遮日月,清泉漱石响琴弦。
禅心静悟菩提境,世事闲观梦幻篇。
欲问长生何处觅,白云深处有神仙。
相关链接:钵盂峰:又名鼓峰,在少室山阴少林寺西南,峰上有二祖庵。海拔958.0米,距连天峰350°00'方向2080米处。峰顶圆平,状如钵盂,故名。楼异《三十六峰赋》注:“形如钵盂覆其上。”又《嵩书》:“峰顶圆平,石表土中,如钵盂之状。”其峰南一高台,传为二祖养伤处,人称炼磨台。又此峰从外观看还非常像一面鼓,故当地群众称之为“鼓峰”。鼓峰西有一峰,形似展旗,人称“旗峰”。在鼓峰西还有形似剑、印和钟的3座小山峰,人称“剑峰”、“印峰”、“钟峰”。此5峰除钵盂外,均未列入少室36峰。宋代诗人刘本元在《咏钵盂峰》诗中写道:“钵盂峰上一仙庵,卓锡飞泉六月寒;曾向炼磨台上望,万山如在掌中间。”明傅梅有《钵盂峰》诗:“高峰宛如钵,卓锡有清泉。坐到会心处,不必鸟巢肩。”
来源:嵩山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