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浙江卫视音综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被迫停播后,便没有大型选秀音综节目,而今年央视将推出全新的音综选秀节目《中国唱将》,目前该档节目导师阵容已红布,十二位歌手分为美声、民族和流行三类加入,其中薛之谦周深两人的人气非常高。
自从浙江卫视音综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被迫停播后,便没有大型选秀音综节目,而今年央视将推出全新的音综选秀节目《中国唱将》,目前该档节目导师阵容已红布,十二位歌手分为美声、民族和流行三类加入,其中薛之谦周深两人的人气非常高。
作为《中国唱将》导师天团的 “专业基石”,廖昌永、莫华伦、王莉、王传越组成的美声导师团,每一位都是华语美声领域的 “标杆级人物”。
他们不仅带着顶尖的演唱功底与教育经验而来,更代表着美声音乐 “严谨传承与大众破圈” 的双重使命 —— 这样的阵容,唯有央视凭借国家级平台的号召力才能集结,也为节目奠定了 “专业至上” 的核心基调。
廖昌永的加盟,相当于为美声赛道安上了 “专业定盘星”。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早已不是单纯的 “歌唱家”,更是华语音乐教育界的 “领航者”。
从《声入人心》中用温润语调拆解美声技巧,到《中国好声音》接棒那英执掌 “小二班”,廖昌永始终展现着 “学院派” 的精准与温度。
他既能一针见血指出学员 “气息支撑不足”“咬字位置偏差” 等专业问题,也能结合学员特质给出可落地的提升方案 —— 比如曾针对学员音准波动,提出 “用哼鸣找共鸣点” 的训练方法,让抽象的美声技巧变得可感知。
这种 “严而不苛” 的教学风格,恰好适配《中国唱将》中渴望夯实基础的年轻学员,也让大众看到:美声从不只是 “高冷艺术”,而是有章可循、可学可感的音乐语言。
莫华伦则以 “国际级歌唱家” 的视野,为美声赛道注入 “全球视野”。作为 “中国三大男高音” 之一,他的名字早已与华语美声的 “国际破圈” 绑定 —— 从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个人演唱会,到与多国外交官同台演绎歌剧选段,莫华伦的美声造诣早已获得国际认可。
更难得的是,他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家,更是 “桃李满天下” 的教育家:除了培养出众多专业歌剧演员,连妻子王冰冰也在他的指导下成长为优秀歌手。
在教学中,莫华伦擅长用 “故事化教学” 拆解复杂技巧,比如讲 “歌剧情感表达” 时,会结合自己在海外演出的经历,告诉学员 “唱《茶花女》选段时,要把角色的挣扎感融入每个气口”。
这种 “理论 + 实践” 的教学方式,能让学员既懂 “怎么唱”,更懂 “为什么这么唱”,也为节目带来了 “国际级” 的专业视角。
王莉的加入,让美声导师团多了 “跨界融合” 的灵活度。作为内地女高音歌唱家,她的履历本身就是 “美声多元化” 的证明。
既能在国家级文艺演出中演绎正统美声作品,也能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用美声技巧诠释流行旋律;既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音乐剧教研室主任,又常以评委身份坐镇央视美声赛事。
这种 “多领域深耕” 的经历,让王莉的教学自带 “破圈思维”—— 她不局限于传统美声的 “标准化要求”,反而鼓励学员 “在专业框架内融入个人特色”。
比如曾指导学员尝试 “美声与音乐剧的结合”,建议在保留美声共鸣的同时,增加肢体语言的叙事性,这种理念恰好契合《中国唱将》“让美声走近大众” 的初衷,也为年轻学员打开了 “美声多元化发展” 的思路。
王传越则以 “学院派骨干教师” 的身份,成为美声赛道的 “技巧攻坚者”。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到留校担任声乐歌剧系教师、博士生导师,王传越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 “美声技巧的深度钻研史”—— 他不仅自己演唱过《黄河大合唱》《复兴之路》等众多经典美声作品。
更在教学中总结出 “高音稳定练习法”“共鸣位置精准控制” 等实用方法论。在指导学员时,王传越擅长 “从根源解决问题”:比如面对学员 “高音挤卡” 的问题,他不会只要求 “用力喊”,而是先调整学员的 “喉位状态”,通过 “打哈欠找放松感” 的基础训练,让高音自然流淌。
这种 “重基础、轻炫技” 的教学理念,能帮助学员避开美声学习的 “常见误区”,也让节目传递出 “专业音乐教育” 的核心价值 —— 技巧永远是为情感服务,扎实的基础才是艺术表达的底气。
民族类的四位歌手则是吴碧霞、王宏伟、王丽达和王佩瑜,他们四人组成的民族类导师团,便是华语民族音乐的 “活态传承者”—— 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家,更是将民族音乐推向大众的桥梁,这样的阵容配置,恰好呼应了央视 “让民族之声走向更广舞台” 的节目初心。
吴碧霞的加盟,堪称民族音乐领域的 “定海神针”。作为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 “双绝” 的歌唱家,她打破了 “民族与美声不可兼容” 的行业桎梏,既能用清亮婉转的嗓音演绎《枉凝眉》里的古典哀愁,也能以扎实的美声功底驾驭歌剧选段,这种 “跨唱法” 的全能性,正是《中国唱将》需要的导师特质 —— 她能精准指出学员在民族唱腔中 “咬字归韵” 的细节问题,也能引导学员思考 “如何让民族音乐融入现代审美”。
更难得的是,吴碧霞长期深耕音乐教育,曾在多所高校开设民族声乐课程,她的教学风格既有艺术家的严谨,又带着教育家的耐心,此前在《音乐大师课》中,她手把手教孩子唱《茉莉花》时,连 “气息下沉时腰腹的发力点” 都细致拆解,这样的专业度,足以让民族类学员在节目中获得 “国家级” 的指导。
王宏伟则是民族音乐 “阳刚力量” 的代表。从《西部放歌》里那声穿透云霄的 “哗啦啦的黄河水哟”,到《儿行千里》中饱含深情的叙事,他的嗓音里始终带着西北大地的辽阔与厚重,这种 “扎根地域文化” 的演唱风格,恰好能为节目中的民族类学员提供 “风格定位” 的参考。
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声乐教授,王宏伟的教学更注重 “情感与文化的结合”—— 他曾在采访中说 “唱民族歌不能只学技巧,要知道每首歌背后的故事,比如《草原之夜》里的‘草原月色’,不是靠嗓子唱出来的,是靠对草原生活的理解‘画’出来的”。
这种教学理念,能帮助年轻学员跳出 “为唱而唱” 的误区,真正理解民族音乐的 “文化内核”。此外,王宏伟多次参与国家级文艺演出,对 “民族音乐如何登上大舞台” 有着丰富经验,这对渴望走专业路线的学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 “行业指南”。
王丽达的加入,为民族类导师团注入了 “细腻与灵动” 的气质。作为多次登上央视春晚的民族歌唱家,她的演唱既有《父老乡亲》里的质朴亲切,也有《共筑中国梦》中的大气磅礴,这种 “能小能大” 的驾驭能力,恰好适配《中国唱将》中不同风格的民族学员。
王丽达出身音乐世家,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她的教学兼顾 “传统技法” 与 “现代创新”—— 她曾在《中国声乐电视大赛》中指导学员,既要求学员掌握 “民族唱腔的润腔技巧”,也鼓励学员尝试 “用民族乐器与流行编曲结合”。
更重要的是,王丽达近年来一直推动 “民族音乐年轻化”,她曾与年轻歌手合作改编《茉莉花》,加入电子音效却不失民族韵味,这种 “守正创新” 的理念,能帮助学员在节目中找到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王佩瑜的出现,让民族类导师团多了 “跨界突破” 的可能性。作为京剧余派老生的第三代传人,她打破了 “京剧只能在戏台上唱” 的刻板印象,既能在《经典咏流传》中用京剧唱腔演绎《但愿人长久》,也能在脱口秀舞台上用幽默解读京剧文化,这种 “破圈能力” 正是《中国唱将》需要的 —— 她能引导民族类学员思考 “如何让传统音乐与大众审美对话”。
王佩瑜的教学风格带着 “戏曲艺术家的严谨”,她对 “咬字、归韵、气息” 的要求近乎苛刻,此前在《青春京剧社》中,她连 “一个字的声调起伏” 都要反复打磨,这种细致度能帮助学员夯实民族唱腔的基础。
同时,她又鼓励 “创新表达”,曾说 “传统不是束缚,是给我们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根”,这种理念能让学员在节目中既不失民族本色,又能展现个人特色。
如果说美声、民族导师代表着节目 “专业高度”,那薛之谦、周深、谭维维、阿云嘎组成的流行类导师团,便是节目 “大众温度” 的核心 —— 他们既有国民级的人气基础,又有经得起检验的专业能力,更懂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恰好填补了 “大型选秀音综” 停播后,大众对 “优质流行音乐舞台” 的期待。
薛之谦与周深的 “双人气组合”,几乎提前锁定了节目 “话题天花板”。薛之谦作为 “国民级唱作歌手”,不仅有《演员》《丑八怪》等传唱度破亿的作品,更懂 “流行音乐的传播逻辑”—— 他的歌词总能精准戳中当代人的情感痛点,编曲又兼顾旋律性与记忆点,这种 “接地气” 的创作能力,能为节目中的流行学员提供 “如何让作品被大众记住” 的实用建议。
更重要的是,薛之谦有丰富的选秀节目经验,此前在《明日之子》中,他既能用幽默化解学员的紧张,也能一针见血指出 “歌词逻辑混乱”“编曲冗余” 等问题,这种 “严慈并济” 的风格,很容易与年轻学员产生共鸣。
而周深的加盟,则为流行类导师团增添了 “风格多样性” 的可能。从《大鱼》的空灵吟唱,到《达拉崩吧》的多声线切换,再到《玫瑰少年》的力量感演绎,周深打破了 “流行歌手只能有固定风格” 的局限。
他的嗓音既能驾驭抒情、摇滚,也能尝试国风、电子,这种 “全能性” 正是《中国唱将》需要的 —— 他能指导不同风格的流行学员,无论是 “如何用气声营造氛围感”,还是 “如何在高音中保持情感张力”,他都能结合自身经验给出具体建议。
此外,周深曾是《中国好声音》的学员,他亲历过选秀的压力与成长,更懂学员在舞台上的紧张与渴望,这种 “过来人” 的身份,能让他与学员建立更真诚的连接,此前在《创造营》中,他对学员说 “不要怕犯错,舞台就是用来试错的”,这种温暖的鼓励,很容易激发学员的潜力。
谭维维与阿云嘎的 “实力唱将组合”,则为流行类导师团夯实了 “专业厚度”。谭维维作为 “摇滚与民族融合” 的先行者,从《给你一点颜色》中将华阴老腔与摇滚结合,到《小娟(化名)》用音乐关注社会议题,她始终在探索 “流行音乐的深度与广度”,这种 “突破边界” 的理念,能引导流行学员思考 “音乐除了好听,还能有什么价值”。
谭维维的唱功更是业界公认的 “教科书级别”,她的高音既有爆发力又不失控制,气息稳定性堪称一绝,此前在《歌手》舞台上,她对 “每一个音符的处理” 都精益求精,这种专业态度能帮助学员打磨演唱细节。同时,她作为《中国好声音》的学员,也懂 “选秀舞台的生存法则”,能教给学员 “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注意力”。
阿云嘎的加入,让流行类导师团多了 “音乐剧质感” 的独特视角。作为音乐剧演员出身的歌手,他既懂 “流行音乐的旋律性”,也懂 “舞台表演的叙事性”,这种 “双重身份” 能为流行学员提供 “唱演结合” 的建议 —— 比如如何通过肢体语言强化歌曲情感,如何在演唱中构建 “故事感”。
阿云嘎的嗓音充满磁性,既能演绎《心脏》里的深情,也能驾驭《不朽的》的激昂,他对 “声音的控制力” 堪称顶级,此前在《声入人心》中,他指导学员 “如何用不同的音色演绎同一首歌”,这种细致的教学能帮助学员找到 “个人声线特色”。此外,阿云嘎长期致力于 “音乐剧大众化”,他能引导流行学员思考 “如何让流行音乐更有舞台表现力”,这对渴望走上更大舞台的学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启发。
从美声、民族到流行,《中国唱将》的十二位导师阵容,实则是央视对 “中国音乐多元生态” 的一次集中呈现 —— 既有廖昌永、吴碧霞这样的 “国家级艺术家” 守住专业底线,也有薛之谦、周深这样的 “国民级歌手” 连接大众审美,更有谭维维、阿云嘎这样的 “跨界先锋” 探索创新可能。这样的配置,不仅填补了 “大型选秀音综” 的空白,更像是为华语音乐行业搭建了一个 “传承与创新” 的平台:老一辈艺术家传递技法与文化根脉,中生代歌手分享行业经验与破圈思路,而年轻学员则带着新鲜活力加入 —— 当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音乐力量在节目中碰撞,或许能为华语乐坛孕育出更多 “既有专业功底,又有大众喜爱” 的优质歌手,这正是央视推出《中国唱将》的深层意义。
来源:小妖侃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