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抑郁症孩子自述:我每天有100次轻生念头,爸妈却从来没发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09:11 1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抑郁症是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所有精神卫生疾患中,抑郁症是青少年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国内,9~18 岁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 14.81% 左右。

甚至有人说:“儿童抑郁症成了时代病。”

很多父母都想不明白:

“我们掏心掏肺养着的孩子,怎么会抑郁呢?”

“我的孩子明明什么都有,为什么不幸福呢?”

我们采访了1位曾被抑郁症困扰的孩子,从她的故事里,也许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01

从小到大,爸妈就是我的监督员,时时刻刻修正我的言行。

他们对我有很多期望和规划,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要听话,要好好学习,要考一百分,要评三好学生,要考名校。”

他们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我捧来奖状的时候,似乎我就是为奖状而活的。

不过,他们也要补一句:“不要骄傲。”

所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要被剪掉。

同样的,除了学习之外的状况,他们也从不关心。

比如我的整个初中时光,都在遭受校园霸凌。

为什么都欺负我?对不起,是我自己的问题

“你看那个死胖子还吃呢!”

“我要是像她那么胖,早就不活了!”

小的时候微胖被夸可爱,可如今“A4腰”“马甲线”“锁骨养鱼”……我的衣橱里全是暗色显瘦的衣服。

被同学孤立也变成了习以为常,没人愿意跟我这个“死胖子”做朋友。

被扔口香糖、泼水、校服被乱画、椅子凭空消失......伴随着同学们的嘲笑声,我的身体和精神被碾压的喘不过气了。

我告诉父母:“爸妈,学校里有人欺负我。”

“为什么光欺负你不欺负别人?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在还不懂法的年纪,我的父母教会了我,身为“受害者”,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爸妈为什么总吵架?原谅我不是“完美小孩”

我爸妈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经常吵架,而且吵架从来不避讳我。

上六年级的时候,一个半夜,他们又吵架了。

爸爸冲进我的房间,一把揪起熟睡的我,吼着说:

“看看你妈啥嘴脸,像不像个神经病!”

我在睡梦中被惊醒,吓得一声不吭。

妈妈天天都和我说爸爸的不好,结语总是:“你看,你爸这么个样子,为了你少受点苦,为了这个家,我忍了多少......”

好像妈妈这么惨,都是我的错。

有一天吃饭时,爸爸发表了一通男权言论,言语里全是对女性的偏见。

我听得脑子嗡嗡响,实在忍不了,一拍桌子站起来反驳,说他“胡说八道”。

爸爸气坏了,狠狠扇了我一巴掌。

一巴掌下去,我的头闷闷的,一摸脸全是眼泪。

我的心里难受得喘不上气来。

在那之后,我学会了拿小刀划自己的手腕和胳膊。

看着血流出来,身体上的痛让我觉得自己还活着。

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拒绝我最后一次求助?

“妈妈,我好像有点抑郁,我想去医院看看。”

“小孩子家家懂什么叫抑郁?你那就是矫情!”

于是我默默的攒零用钱,攒够了就挂号去看病。

可是当我小心翼翼地跟医生说我哪里不舒服时,我爸妈在旁边说:

“是不是装的?”

“是不是不想上学找借口?”

“赶紧回去,别丢人现眼!”

我每说一句话,他们就会质疑一句。

还是轻度抑郁的时候,他们还会阻止我吃药,让我自己治愈自己。

还会放出狠话:

“你再这样折磨我们,大家就一起抑郁吧!”

“都别活了!”

我真的很想从抑郁症的漩涡爬出去,却被身边最亲的人一次次踢回深渊。

我不止一次幻想:是不是只有我死了,我才能够真正的解脱?

#02

在我第十几次割腕自伤之后,我妈终于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她说自己不明白,明明是一家人,日子为什么会过成这个样子?

为了让我们好过一点,妈妈找到了家庭教育机构,报名学习。

在和咨询师的沟通中,咨询师一针见血指出: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关系不好。”

原来,这一切并不是我的错……

妈妈学习了一段时间,开始调整和爸爸的相处模式。

她不再和爸爸吵架,也不再说爸爸的坏话。

有时候爸爸hold不住自己的情绪,又开始大吼大叫,妈妈要么平静回应,要么带着我离开现场,平复好情绪再回家。

有一次,妈妈主动聊起了过去,真诚地向我道歉。

当时,我都傻了,然后就哭了,心里的委屈拦也拦不住,变成眼泪哗啦啦往外流。

妈妈变了之后,爸爸也有了变化,大吼大叫的频率小了,还会很笨拙地尝试和我聊天。

有一次,爸爸因为工作的事又在家里大吼大叫,吼完妈妈,又吼我。

我开始不耐烦,也开始吼他,然后摔门回房间。

接着,我给妈妈发信息:“谁都不要叫我,我不想当任何人的出气筒。”

妈妈很快回信息:“这不是你的错,我知道你此时此刻很难受……”

没有跟我讲道理,也没有为爸爸辩解。

妈妈的淡定也影响了我,我慢慢平静下来,看着外面的爸爸。

我突然感受到:原来,他并没有那么强大,也有很多烦心和焦虑的事……

妈妈说,这就叫理解

#03

咨询师介入后,我依然会在深夜里惊醒。

但现在的床头柜上除了药瓶,还多了一本家庭日记

妈妈开始用紫色钢笔记录我的情绪波动。

爸爸偶尔会在她记错日期时轻轻敲她的手背。

上周家庭会议上,我们共同制定了"情绪暂停角"——当有人感觉快要失控时,可以去阳台对着绿植深呼吸十分钟。

有次月考成绩出来后,我故意把试卷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

爸爸刚要发作,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转身去厨房切水果。

当他端着果盘回来时,声音里带着笨拙的小心翼翼:"这次考试难度是不是变大了?需要我和你妈帮你整理错题吗?"

我看着他鬓角的白发,喉咙里的尖刺突然就软了下来。

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我们每周有三晚的"餐桌时间",规则是不能看手机。

刚开始爸爸总忍不住点评我的学业,直到妈妈提醒他:"今天的主题是分享快乐瞬间"。

当我结结巴巴讲述校园剧社的趣事时,发现父母的眼神里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亮。

原来他们的表情肌肉,也可以做出温暖的弧度。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状态越来越好。

爸妈不想我整天在家闷着,就带我参加了社区的亲子互动坊。

当老师让我们蒙着眼牵着手穿越障碍物时,我听见爸爸急促的呼吸声突然停顿,接着是妈妈带着笑意的声音:"他爸,你踩到我的脚了。"

黑暗中爆发的笑声让我眼眶发热。

那些横亘在家人之间的冰棱,在某个瞬间悄然融化。

为了充分解决我家的问题,咨询师还为我们家制定了解决亲子矛盾的六个核心路径:

1建立情感安全岛

每天设置15分钟"免批判对话时间",用沙漏计时培养仪式感。

准备"情绪急救箱":内含拥抱券解压玩具家庭合影等温暖道具。

2重构沟通模式

采用"观察+感受"句式:

"看到你三天没整理书桌(事实),妈妈有点担心影响学习效率(感受)"。

设置"情绪温度计":

每天用颜色标注彼此心情状态。

3实施家庭系统更新

制定《家庭公约》时采用世界咖啡屋讨论法,让孩子担任会议主持。

建立"成长型奖励机制":

将成绩与特权脱钩,改为完成挑战任务解锁新体验。

4启动创伤修复程序

定期进行家庭艺术疗愈:

共同绘制"情绪星空图",用不同颜色标记心理状态。

创建"和解纪念册":

记录每次突破性对话,附上当天的天气和花香记录。

5构建支持生态系统

加入家长成长联盟,每月参与"养育案例复盘会"。

与学校老师建立定期沟通渠道,形成家校支持闭环。

6培育持续进化能力

签订《家庭宪法》并设置半年修订期,允许条款动态调整。

开展"角色互换日":

由子女策划家庭日活动,父母担任执行者

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我每天坚持锻炼,不仅成功瘦身,还在他们的陪伴下回到学校,把自己被霸凌的事情告诉了老师。

那几名霸凌者,都得到了惩罚。

某个暴雨初霁的傍晚,我发现窗台上的薄荷盆栽冒出了新芽。

这盆曾被遗忘在角落的植物,终于在持续照料下重获生机。

或许家庭关系的修复或许同样如此——那些被伤害的时光不会消失,但新生的力量永远都在萌发。

当我们学会把"为你好"换成"我们一起成长",

爱的密码就会在废墟上重新开花。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