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朝兴替,总带着点谜一样的气韵。谁能想得明白?满族堪舆那些老祖宗,留下五套王朝气数运作的规矩——星斗连山、干支归藏、星斗归藏、星斗周易、干支周易,很难说哪个最灵验,却都有痕迹能寻。古人讲究“气数”,可怎么个“气”,撑起那么多风雨飘摇的大国江山?
王朝兴替,总带着点谜一样的气韵。谁能想得明白?满族堪舆那些老祖宗,留下五套王朝气数运作的规矩——星斗连山、干支归藏、星斗归藏、星斗周易、干支周易,很难说哪个最灵验,却都有痕迹能寻。古人讲究“气数”,可怎么个“气”,撑起那么多风雨飘摇的大国江山?
夏、周、秦、汉、金、明、清,这些汉地正统王朝,用的最多是星斗连山,拿《连山易》捏“气”,南北星斗串起来当“数”,仿佛全神贯注地在排棋局。夏王朝用了一个周期,周朝贪了仨,秦则只用掉半个,汉两次来回,下场却雷同——被篡位,理直气壮说“气数已尽”。据说,曹家那句“汉气已尽”,真不是信口胡扯,翻着制度翻着气数干事。
这套办法——王朝气数堪舆里的历史最优解吗?真就这么神?回看金王朝也是一样,八分之八的气数周期,偏偏“三面开花”想搞大业,正南宋按着打,西西夏捶着,北头整天和蒙古斗狠,最后反成了自己灭顶。其实只要换个脑筋,政策上学清朝搞民族团结,一家人玩成大联盟,先打一拨西夏、吐蕃、大理,东边掏光南宋,凭气数、凭势,都有可能摸到天花板。不过很多事又不是守规矩就行,屡屡没给赵构机会,如同杀猪的刀下留个小命,满是遗憾。
明王朝呢?看着星斗连山,到了朱棣篡位后,北京气数烧得通透,南京的朱允炆直接被断了根,倒也不是没人想挽回——崇祯帝南迁也没戏,气数不肯转。但讲真,与其说倒在气数,更像死在了人心和新旧学问里。王阳明的心学,把朝中精英搅成一锅粥,原先能续命的大师傅,反倒被撵出了舞台。要问能不能像西汉、东汉那样复建,还是像北宋、南宋那么续命,对明来说,这条路太窄了。几个靠谱堪舆师都不在家,气数这东西谁玩得转?偏偏又有人说,其实可以切换周期,换种堪舆法子,或许也能转回来……说归说,真要动手时,还是卡壳了。别的王朝总有人钻新路,明这一回刚好撞上老祖宗的死胡同。
讲了半天,真以为是堪舆方案的问题?不见得!有时候,王朝的事,说白了还是自作自受比较多。秦和金双王朝,都是自个儿玩坏的,堪舆师也扛不住甲方瞎折腾。
再看第二套方案,干支归藏,《归藏易》来拢气,天干地支兑数,类似拆字解码。商和唐,是唯一用过这法的王朝。厉害,不好破解,气数稳得像根钉。可惜门槛贼高,堪舆师得是稀世高人,否则布置不齐,撑不起来。唐朝能连任三百年,不是没道理,换谁来推都推不倒,后面再说气数,反倒没人提了。
可这路子,注定难走。能凑齐高水平堪舆团队,大抵只有“天命”才配得上,有时候气数本身也会嫌弃人手不够用。商朝、唐朝的兴亡里,时常有人质疑,是不是只有最顶级的甲方才能请得起这么“烧钱”的乙方?再传下去,也没有谁再试了。
第三种方案,星斗归藏,就大元王朝玩过一回。外人看着挺玄,搞法迥异,不太讲究连贯,试完了有高光也有滑铁卢。元朝开头气势如虹,灭南宋一举两得,可到朱元璋夺权这一茬,王朝转瞬间垮塌。玩得复杂,转得快,也折腾得快。
再接着,南宋的星斗周易。用《周易》起手,星斗搅和成“数”,气数表面气派,但寿命总短,偏居一隅苦撑百年。得益于大金没来得及彻底收拾他们,否则早被清零。一到关键节点,短板就暴露,对外打不过,内部撑不住。
然后北宋的干支周易。看似规整,其实更像让气数成为了摆设,被大金一顿猛如虎直接拍灭。最大的不同只是,被灭的速度更快,周期还没用完,人就先完了。有人说,北宋不能学南宋苟活百年,就是这方案的本质毛病,毕竟对手不给你喘气的机会。
就拿如今发现的数据来看,一项2023年历史学会内部调研显示,国人对“王朝气数”一说,信者已不足10%。但现实总是矛盾的。网络考古新发现,山东兖州堪舆古简和内蒙古额尔古纳的满文志书,相互佐证了星斗连山方案在清入关前后两手准备的史实。也许古人的苛刻,便是现代人觉得神秘的根源?
不过,归根到底,一切理气的基础只有三个——连山、归藏、周易。弄不到高人,凑不出组合,王朝气数自然用不出来。不信你看,更奇怪的方案全成了“实验品”,昙花一现,短命王朝越来越多。
慢慢琢磨这些东西,怎么都觉得,一套堪舆设计不过是封建王朝的“外挂”,拼运气拼人和。制度的变革远没这么灵,时势又爱嘲笑聪明人。总有不少人等着“气数已尽”那天,提刀上马跟着王朝折腾,而成败真正的关键,谁也说不透。
偶尔想想,那些堪舆师的手艺,是不是被过度神话了?要是招式管用,每朝何必总有末路。更怪的是,朝堂兴衰,明明上面动静最大,底下的百姓最没发言权。王阳明的心学成了替罪羊,堪舆师成了替罪鬼,王朝自己待不住,还非要拉把架,真不能全怪方案不靠谱。
历史这玩意儿,不准、拖泥带水,常常说反话、说气话。有人坚信王朝气数本就是自家那一摊运气;也有人揉皱眉头,觉得不过是事后诸葛,安排个套路让自己踏实点。
肯定不是所有的气数周期都和天下大势关系大,有时只是给失败找理由。反过来说,有了气数定力,胆再大也未必能守天下。其实,王朝崩溃,多半还是人心涣散。按理气来讲,归藏、连山、周易也许是大道至简,复杂的往往注定难成气候。
所以说,烫手山芋传来传去,好像王朝气数能算出来,其实谁都怕算太明白。成败兴衰,气数、堪舆、学问,大半还是“天人合一”的烟幕弹。到底踢翻哪一块,反过头看又算谁的错?
也许封建王朝的故事,面对堪舆师那本黄皮书、几句老话时,答案恒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到头只剩一句闲话,气数方案有时是一阵风,有时是一口井,谁掉进去都能讲出一套自己的理。
再深,也抵不过换朝易帜时百姓的那一声叹息。
来源:毛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