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朱元璋,没人不打个激灵。这位苦孩子出身的人,最后却坐到了龙椅上,你要是不服,那只能是命硬。他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母兄弟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病死,真是从人间最底层一步步爬出来的。对老百姓的苦,他当然最明白,所以等他有了权力,就死盯着民生不放——说白了,就
说起朱元璋,没人不打个激灵。这位苦孩子出身的人,最后却坐到了龙椅上,你要是不服,那只能是命硬。他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母兄弟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病死,真是从人间最底层一步步爬出来的。对老百姓的苦,他当然最明白,所以等他有了权力,就死盯着民生不放——说白了,就是盼着百姓能喘口气,别像他小时候那样,啥都不敢奢望。
但说干就干,哪有那么容易?朱元璋刚称帝时,全国上下乱糟糟,一抓一大把的问题,有点像咱们小区物业换了新领导,想整点新规,但是扫完一楼还是地上全是垃圾。这种民间的账,谁都知道,没个清清楚楚的数儿,他管理起来也就是撸一把油水。朱元璋琢磨得很实在,他跟大臣闲聊时都忍不住蹙起眉头,“没个准头怎么收粮?怎么派差?”有人建议搞个全国户籍册,数据全了啥都好办。于是,他一拍脑袋,开工。
要说户籍,说白了就是查人头、查土地。在唐朝后期那些均田制早就玩砸了,到宋元两朝,也就搞点表面功夫,谁都没真管实事。朱元璋干脆自己下场,把全国人头重新捋了一遍——这可是头一次,有点像当年一个村子要做人口普查,大家谁家几口人,谁家几亩地,都得亮出来。
其实,咱们都知道明朝有个比户口本还靠谱的玩意儿——黄册,但当时那东西出台,没少费工夫。比如说吧,并不是只派吏员查查就完事儿,朱元璋还专门派国子监的生员和有名望的地方士绅混合起来,他们跑村串户,连鸡圈都能数出来。你想想,国子监学生那是什么角色?等同于今天的985高材生,这些人不仅能写能算,还知道手脚得干净。老百姓看见学生和士绅联合,都多少有点忌惮,谁敢说自家多报少报田,基本被堵死了路子。
可不是一遍就算完。十年一大查,所谓“大造”,就像给全国档案再洗一遍脸。户部还亲自发样板、下榜文、本地官还要组织干部、里甲逐户敲门,像扫楼一样,别说你家田产藏着掖着,连门口几棵桑树都得记上。
你以为这样能查得清?哪有那么顺。朱元璋心里清楚,官绅、地主有的是花样,总想钻空子。比如在安徽某地,有家姓李的,本地名门望族,少报田产、让穷人多出差役压根就是常态。但朱元璋不是傻子,他还派了御史专程暗访。听说有户人天天分家,左邻右舍都成了他亲戚;这样分完,负担全摊小户头上,大户却轻松。遇到这些事儿,皇帝发火,直接让地方官抓人、摘印。
不仅查户口,朱元璋还盯着土地流转——这在他心里是核心命脉。有人说,他搞个鱼鳞图册,实则想把田地像拼图一样摊开。那玩意图上每一块田都标得清清楚楚,谁家新收、谁家卖出,每一块地添注都有印子。过去六百年,大家都想干这事,但不是缺数据就是被豪强搅局。朱元璋就是冲着让天下人心服气服。
但丈量之难,省份也有区别。比如在江南,朱元璋特别上心,他老家就安徽——离江南不远。这地方,贫富差距极大,地主家田多税少,穷人田少税多。每次查地,都是派学生和士绅搭伙巡查。可就在浙江嘉善,曾爆出一起大案,有数十户合伙隐匿田亩,被新来的官员查实,“剥皮实草”就不是吓人的话——朱元璋还真让人把人皮剥了,塞进草袋,摆在官厅,好让后来的官员每次上班都瞅一眼,心里打个颤。
不过,灾荒、水患也随时来搅局。不是说一查到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洪武二十六年那会儿,南方正值大水,百姓颗粒无收。朱元璋立刻下令减免田赋,并派人赈灾。别小瞧这事儿,那年代的赈济分秒必争,很多县令还推三阻四,隐瞒灾情。但朱元璋手辣,查出来直接处死,甚至有地方官,因贪污赈灾款,被逮住就杀头,不留情面。
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有人说户口统计得很精细,其实那只是一层皮。明朝政府只统计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全都漏掉了。成化年间,光僧道人口就有五十多万,军户带家属的加起来破千万。有一年,江西一地方的老百姓抱怨,“户口册上全是假的,三家合一报,十户减两成。”地方官每到统计年,才临时找人充数,有的甚至找死者冒名顶替。朱元璋气得跳脚,直说要换官。
话说回来,咱们看明代人口每次统计,好像越来越少,有的年份甚至比开国时还低。这种数字真不是糊涂。除了登记方式单一,很多人口都漏掉了——宗室、奴婢、流民、边远土司区,全都没纳入正式统计。万历年间,西南、东北光是少数民族就有一千多万。江苏、浙江人多得像下饭馆赶大集一样,青海、新疆则是“地广人稀”,报多少都看官员嘴巴。
朱元璋敢用“鱼鳞图册”,除了核查赋税,还有一层,他真想让穷人不再背锅。“百姓能过一天舒坦日子,朕这皇帝才坐得安稳!”他在殿前经常这么念叨。类似军队屯田,既能喂饱士兵,又减少民间负担,一举两得。种桑、种麻,他也是两度下令,谁家闲地种点就免税,还专门派了国子监生督促水利建设。你想想,一年能修五万多处塘堰河渠,这效率,堪比现代挖土机开工。
但治国不是只靠一套册子。朱元璋重民,那是真心;治官,那是铁面无私。赃官枭首、剥皮,官场里每个人都心惊胆战;而对百姓,哪怕只剩一口粮食,也舍得减租。有一年松江发生蝗灾,据说,朱元璋夜里听臣子禀报,坐在龙椅上发了会儿呆。第二天一早,直接下旨全县免税,还派专人分粮救济。
说到底,明朝那两百多年,虽然乱七八糟、皇帝换个不停,但只要这民生底线不破,老百姓还有口饭吃,再怎样也不会彻底散了心。可到了后来,万历之后,朱元璋订下的那些规矩渐渐被磨光了。官场又开始糊弄账本,册子上的数字跟天书差不多,田多的继续偷税,田少的越发叫苦。
再想起朱元璋那段日子,总觉得——他那份对普通老百姓的疼惜,是从自己沧桑一生里磨出来的。他或许很残酷,对贪官狠、对亲族狠,但说到让百姓好过一点儿,他倒是真的没有一点“皇帝的架子”。
现在想来,册子可以造,地可以丈,人心却摸不准。朱元璋一生算来,也就留下了那份不爱亏欠百姓的心气。如果换个人当皇帝,也许明朝早就变了天。有些事,真是岁月留给人的一口长叹。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