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那个拒上清北,立誓扎根农村的女知青吴献忠,现状如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8 15:45 2

摘要:如果你问一个曾经赶过集的东北人,七十年代哪儿最热闹?大伙十有八九会提起“知青下乡”。那年月,全国上下的年轻人一个个背着行李卷,脸上写着“革命理想高于天”,浩浩荡荡被送往田间地头。从前说清华北大是人间最高学府,多少聪明孩子巴望着一路读书出人头地。可真正令人挠头的

如果你问一个曾经赶过集的东北人,七十年代哪儿最热闹?大伙十有八九会提起“知青下乡”。那年月,全国上下的年轻人一个个背着行李卷,脸上写着“革命理想高于天”,浩浩荡荡被送往田间地头。从前说清华北大是人间最高学府,多少聪明孩子巴望着一路读书出人头地。可真正令人挠头的事情啊,偏偏会发生在闪耀众人目光以外的地方。比如,辽宁黑山县,就出现过这样一个意外的女孩——吴献忠。她没高调上榜什么著名大学,甚至做出让人想不明白的选择,但偏偏,她的故事成为许多北国人夜话时耿耿于怀的那个例子。

其实,吴献忠的青春开场方式并不算稀罕。那时新中国的气息正新鲜,家家户户都热切盼望着未来能变个样儿。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响应召唤,分到各地成为“知识青年”。有的人在土路上摔了跤悄默默地哭泣,有的人租了炕头写家信嘟囔日子苦,可吴献忠却不一样。她落脚在黑山县耿屯村,许是习惯了北方的风,见惯了泥泞,起初并不起眼。但细细观察下去,你会发现村里谁家秋收少了帮手,她就挽起裤腿下地谁家土豆发了霉,她就撩起袖子帮着拾掇。别人把从家带来的白馍攒着自己吃,她却常常揣在怀里分给邻居孩子。

其实光是能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对绝大多数知青来说就已经很不容易。那时候“回城”的指标比什么都金贵。村里人在地头唠嗑时,私下里也时常猜测:“这姑娘会不会哪天脚底抹油跑回家?”可到了政策松动,知青们能陆续返城的节骨眼上,人家小吴愣是往队部走了一趟,说了一句让李队长当场呆住的话:“我不回去了,我想留下来干点啥实在事。”那一刻,耿屯村的老少爷们私下合计,不是傻就是心太大,可姑娘只咧咧嘴笑,说她喜欢这片黑土地、喜欢跟这帮憨厚的农民在一起。风声悄悄传出去,县城的几位老熟人还特意骑了自行车劝她,谁劝都劝不动,弄得大家一脑门子雾水。

但这世上的路,有时候不管你怎么拣,都未必能真顺心。刚以为能安安稳稳在土地上扎根,史无前例的运动就轰轰烈烈卷了过来。村儿里本分的人都跺脚说日子不好过了。吴献忠却因一句话没说对,被“揪”了出来,连夜带到县里,这一去就是三年牢狱。后来有人翻旧账说那时连别的村的牛倌、放羊娃都紧张地离她远远的,生怕自己也沾染了什么不好听的罪名。

监狱是什么样子?有人说冬天墙缝漏风,夏天油盐不进,饭里石子嘎吱响。年轻姑娘的青春在砖墙里消磨得像泡过水的瓜子皮。可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哪怕灰头土脸,吴献忠偶尔还会忍不住笑——她会在劳动间隙踮脚去看一眼窗外鸡蛋花开,每逢分到一本破旧小书,她总能抄几句鸡汤励志的话,默默藏进心底。有狱友打过退堂鼓:“咱这是为啥受这罪?”吴献忠说:“咱要是倒下了,爹妈和这片地就都跟咱一起难。”她那股子倔劲儿,就像春天地头最后一层冻土,不打不碎。

三年以后,乌云总算散了。平反的通知下来那天,天刚下过一场小雪,吴献忠出狱时只带着瘦了两圈的身子和沉甸甸的沧桑。她没哭,朋友反倒差点落了泪。“这姑娘,是被看低了命,还敢抬头看天。”有人这样说。她回乡先没想着歇歇,而是直接进了县里的食品厂,当了最不起眼的装卸工。可和身边的工友闲聊两句你就知道,这人做事从来不含糊,该喊的口号也喊得利索。等到企业整顿革新,吴献忠是第一个拎着工作笔记去找厂长出谋划策的。后来,肉鸡联营公司搞起了效益改革,她咬咬牙揽下了厂子的调度,照着夜里一宿一宿算账,没日没夜,最后直接被推成了经理。那时有谁能想到,一个三年牢狱回来的女知青,真给厂子拉来了新订单,救活了一大摊手忙脚乱的生计?

不过人到中年,谁又能一帆风顺。等公司小日子慢慢红火起来,吴献忠想着趁着年景好给家添台电视,却没料到家里的男人竟跟着别人悄悄走了。她一个人对着空炕怔了几夜,心里苦得跟嚼了黄连。可生活逼着人往前走。北风一吹,吴献忠不服输地又站稳了脚。她琢磨着——既然给别人看家理账都能做成,不如自己组建个小厂子。亲戚朋友都捏把汗:“女人带孩子过日子不容易,你可悠着点。”可她偏不信邪,拉上几位老伙计,磨了半年,终于撑起了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今儿看来,这公司也许算不上全国大名鼎鼎,可在那条街上,她的馄饨和肉制品是真的让人服气。有人背地里夸她是“顶门立户的大姐”,老顾客走远了都惦记着。

那些年“下海经商”谈不上多时髦,也没人敢保证成败。她起初只敢借三千块钱,连夜熬粥做新品种,账本上密密麻麻记得全是小数。可偏偏就是这不怕跌倒、不怕面子的倔脾气,让她在男人们一片质疑和怀疑里闯出自己的名堂。日子过得起起落落,可每一个傍晚走进厂子,听见工人们喊“吴姐好!”,那种自豪,估计比她当年回城“镀金”还让她心里踏实。

常有人问,吴献忠是不是后悔当初没回大城市?又或者,这一生值不值?她很少正面回答。反倒喜欢笑着讲自己以前怎样和村里的嫂子打水抢锅,怎么追着自家闺女夜里补作业。有时候端着一碗刚出锅的豆浆,也只淡淡说一句:“活着吧,日子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不能喊苦。”

吴献忠这辈子,没有大厦高楼的壮阔,也不是剧本安排的完美典型。可她拼死拼活站在风口浪尖,没让泥泞把她困死,也没把委屈写进日记。也许,她故事的尽头,是记在田间地头一片不见名号的麦浪里。人生嘛,讲不清值不值——可谁说只有一道光的地方,才值得被纪念呢?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