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妈上周收拾老屋,翻出一把铜熨斗,底都烧得发黑了,她第一反应不是扔,而是问我:这玩意儿能卖钱不?
我妈上周收拾老屋,翻出一把铜熨斗,底都烧得发黑了,她第一反应不是扔,而是问我:这玩意儿能卖钱不?
一句话把我问懵。
我拍了张照片发群里,结果炸出一堆“懂行”的亲戚。
有人直接甩来一张截图,同款熨斗在某二手平台标价八百,底下还写着“可议价”。
我妈眼睛都亮了,说当年她用它烫我爸的的确良裤子,差点把裤子烧个洞。
我顺着这股热闹劲儿,把老家剩下的老东西全翻了一遍。
铝饭盒盖子凹进去一块,是我小时候拿它当鼓敲的;煤油灯缺了半边玻璃,可我爸说当年全村就我家有灯,邻居都借光。
最离谱的是粮票,夹在《新华字典》里,一张1966年的全国通用粮票,票面皱得像腌菜叶,网上居然有人出两百收。
我这才意识到,这些被我们嫌弃占地方的破烂,其实是爸妈那一代人的朋友圈。
熨斗不是熨斗,是妈妈年轻时唯一的“家用电器”;煤油灯不是灯,是爸爸当年熬夜算账的战友;小人书更不是破书,是我哥拿它换弹珠的硬通货。
现在人爱说怀旧经济,可真正让老物件值钱的,不是铜有多重,纸有多老,而是它们身上那股“人味儿”。
我看过一个直播,主播卖汤婆子,弹幕齐刷刷刷“想起了我奶奶”。
下一秒,标价三百的铜壶被秒拍。
那一刻我明白,大家买的不是壶,是冬天被窝里那个永远先暖脚的人。
最逗的是补网梭。
我舅公是渔民,梭子用得发亮,他听说网上有人收,连夜把梭子擦得能照出人影。
结果人家要的是“原生态”,越旧越贵。
舅公气得直嘟囔:早知道当年就不补那么勤。
说到底,老物件的收藏热,不过是我们在快节奏里找个慢下来的理由。
就像我嫂子把织布机改成茶几,一边喝茶一边吐槽:以前我妈用它给我做嫁妆,现在我拿它放奶茶。
机器没变,变的是人。
我把那堆东西拍了全家福,发了个朋友圈:它们不是古董,是我家的编年史。
最后我妈把熨斗留下了,说留着给孙女当玩具——万一哪天又流行烧炭熨衣服呢。
来源:企鹅吃喝指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