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河南省的一口枯井中,一项震惊全国的重大发现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经过深入挖掘与研究,工作人员在这口枯井中发现了近百名抗战时期无名英雄的遗骸,这一消息迅速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成为热搜话题。在这些遗骸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年仅十四五岁,令人痛心的是,许多头骨上都有明
近日,在河南省的一口枯井中,一项震惊全国的重大发现牵动了无数人的心。经过深入挖掘与研究,工作人员在这口枯井中发现了近百名抗战时期无名英雄的遗骸,这一消息迅速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成为热搜话题。在这些遗骸中,年龄最小的战士年仅十四五岁,令人痛心的是,许多头骨上都有明显的子弹贯穿痕迹,腿部等部位也呈现出明显的断裂状况。
4月1日,潇湘晨报记者从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获悉,此次发现并保护这些英烈遗骸的行动,是该中心发起的“英魂回家”项目。项目负责人余浩在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详细介绍了此次行动的经过。
据余浩介绍,早在2010年,襄城当地学者就发现了这口枯井可能埋葬着士兵的线索。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们无数次进行调研走访,以期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今年2月初,河南当地的志愿者与本土文化研究人员经过深入走访和调研,终于成功定位了三冀庄阻击战中众多阵亡将士的遗骸埋葬地点。这些英勇的将士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却被集中埋葬在村口的一口枯井中,未能得到妥善安置,令人深感痛惜。
为此,英魂回家项目组在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与支持下,于今年3月份前往这些外围战场,开始了庄严的遗骸收殓工作。同时,项目组计划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DNA鉴定等,为这些无名英雄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让他们的英勇事迹得以传承,也为他们的家人带去一丝慰藉与纪念。
从今年2月底到3月初,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英魂回家“河南襄城枯井遗骸”项目,联合郑州大学,两次共计收殓80多具阵亡将士遗骸,2个马头,以及大量子弹和皮带扣等遗物。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查询,英魂回家项目组了解到,1944年,日军为了扭转太平洋战场的不利局势,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调集50万兵力,实施“一号作战计划”,开始了侵华以来在中国战场上最大规模的进攻。其中,豫湘桂战役中的“三冀阻击战”尤为惨烈。1944年4月30日,日军攻陷许昌后进入襄城境内,中国军队在颖桥一线与日军激战一整天。尽管中国军队依托有利工事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最终因火力不足,于5月2日下午被攻破寨墙,驻守在三冀庄的中国将士几乎全部牺牲。
截至2025年3月,英魂回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并收殓抗战阵亡将士遗骸1592具,修建修缮抗战纪念设施145座,举行跨越时空的悼念351场,收集寻亲信息名单21352条,帮助345个家庭寻找到他们在战争中失踪的亲人。
潇湘晨报此前报道,项目负责人余浩表示,这些遗骸是在1944年抗日战争豫中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目前,英魂回家项目联合郑州大学周亚威教授团队对河南阵亡将士进行初步鉴定、采样和3D扫描头骨复原。下一步,将对采样进行DNA鉴定寻亲,并将完整的头骨照片复原。
余浩还表示,龙越和平公益中心接下来将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与郑州大学合作,为这些骸骨进行DNA鉴定,帮助寻找家人;二是保存完整的头骨,进行头骨复原,复原一张当时的照片;三是与当地政府合作,修缮一个陵园,妥善安葬这批骸骨。
此外,余浩指出,在此次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有媒体报道将这批骸骨描述为“烈士”,这是不严谨的。因为“烈士”的认定有一套严肃完整的认定程序,未来可能会启动这一程序。
另据央广网报道,许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和褒扬科科长邵胜杰表示,该局已要求襄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保护好现场,成立工作专班,启动DNA检测及史料核查,避免草率结论。邵胜杰强调,认定烈士需经过一系列复杂法定程序,当前工作重点是核实遗骸身份及牺牲背景,是否与抗日战争相关,都需要严谨的调查才能作出结论。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