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大爆发严重水污染,2100人上吐下泻,蓄水池受污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09:56 2

摘要:8月31日,沈阳师范大学才刚开学没几天的时间,校医院就出现了很多前来看病的学生,症状大多都是呕吐、拉肚子,还有人伴随发烧和腹痛,随着病例越来越多,短短一周时间里,已经有2087名师生出现胃肠炎症状,规模之大让整个校园都陷入混乱。

8月31日,沈阳师范大学刚开学没多久,校医院就接连收治出现呕吐、拉肚子等症状的学生,一周时间里,师生里一共有2087人中招。

9月7日,沈阳市疾控部门发布调查结果,确认问题出在学校第三生活区的自备井蓄水池,水里被诺如病毒污染,才导致了这次大规模胃肠炎事件。

开学本来应该是充满期待和重逢的日子,但是在沈阳的一所高校,却演变成了一场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公共卫生危机。

8月31日,沈阳师范大学才刚开学没几天的时间,校医院就出现了很多前来看病的学生,症状大多都是呕吐、拉肚子,还有人伴随发烧和腹痛,随着病例越来越多,短短一周时间里,已经有2087名师生出现胃肠炎症状,规模之大让整个校园都陷入混乱。

经过血常规检查之后发现,这并不是普通的“吃坏肚子”,因为许多学生的血常规检测显示白细胞明显升高,提示感染情况严重。

校医院很快就被病患挤满,医护人员不得不连轴转,甚至忙到深夜都忙不过来,面对这样的情况,相关部门将其定性为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危机并不是完全没有迹象,其实,在刚开学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多次抱怨宿舍区的自来水问题,很多人发现,早上接的水带着浓重的铁锈味,水质还非常浑浊,甚至有时候放出来的水是黑色的,需要放很久才能稍微清澈。

而学校最初的回应也显得过于轻描淡写,他们称这是假期管道停用导致的正常现象,建议学生把水静置一段时间再使用,并没有立即组织排查和检测,这也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隐患。

从8月底校医院接诊病例,到9月2日检测结果初步显示存在病毒污染,再到9月7日最终确认污染源,整整拖了几天时间,这样的延误让更多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使用被污染的水源,增加了感染风险。

经过进一步调查,沈阳市疾控部门在9月7日确认,问题根源就是校园第三生活区的一口自备井,这口井的蓄水池遭到了诺如病毒污染,而几乎所有发病的师生体内样本中都检测到了相同的病毒,甚至连东生活区管网末端的水样也显示阳性反应。

源头一旦锁定,问题的严重性就彻底暴露出来。

在沈阳这样一座现代化城市里,高校仍然依赖自备井供水,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自备井最初是上世纪为解决城市供水不足而建设的临时性方案,那个时候或许有必要,但在今天早已过时。

自备井的水源大多来自地下水,没有像市政供水系统那样完善的消毒和过滤措施,蓄水池密封条件差,消毒不到位,水质检测不全面,都是常见的问题。

使用这种老旧设施,背后往往是管理层面的问题,相比花钱改造和接入市政管网,自备井的使用成本低得多,为了节省开支,一些学校宁愿维持现状,把基础设施安全置于次要位置。

这种做法看似“省钱”,实则让师生健康长期暴露在风险中,学生们早就用自己的直观感受发出了预警,水质浑浊、铁锈味浓,这些都是最直接的信号。

但在校方的漠视下,这些声音逐渐被忽略,直到大规模疫情的爆发才彻底暴露问题,可以说,病毒是直接原因,而管理层的松懈和推诿才是让问题失控的深层原因。

在多位学生因病住院之后,学校才真正进入紧急状态,省市两级部门迅速介入,校方配合开辟了医疗绿色通道,组建驻校医疗队对患者分批救治,涉事的自备井被紧急封闭,市政供水工程立刻启动,确保后续生活用水安全。

同时,调来了8台供水车,学校也开始免费发放桶装饮用水,以维持学生的基本需求,相关区域被全面消毒,感染学生的餐食由学校统一提供,防止二次传播。

这些措施在短期内确实发挥了作用,帮助遏制了疫情扩散,但问题是,几天的拖延,让很多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污染水源,导致感染范围扩大,责任到底该如何界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这次事件留下的教训非常深刻,高校首先是育人的地方,学生和教职工的健康应该是首要保障,为了节省费用而继续使用老旧高风险设施,是对安全的轻视。

这场危机表明,基础设施安全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对高校而言,它关乎的不只是健康问题,更是教育环境和管理信誉。

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校园才能成为一个安全、安心的学习生活场所,这既是对学生的保护,也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承担的责任。

来源:Talk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