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出港股通不跌反涨,背后大有玄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06:06 2

摘要:沪港通下港股通的标的名单在3月初又有新调整。此次,多家创新药公司在调整范围之列。其中,同源康医药被纳入港股通,而宜明昂科、来凯医药、科济药业、科笛、艾美疫苗和康宁杰瑞制药6家公司由于月均市值低于40亿元被调出。

//

• 港股通对港股上市创新药公司股价的影响,已没有预想的那么显著;

• 恒生创新药指数已触及自2023年12月以来近16个月的新高;

• 根据研发客统计,在港上市创新药企业或可获得内地ETF总计达500亿的投资,足以缓解港股创新药流动性的大难题;

• 除了存量ETF,投资于港股创新药的增量资金也在路上;

• 前公募冠军基金经理创立的私募基金,正借助公募指数产品布局港股创新药赛道。

沪港通下港股通的标的名单在3月初又有新调整。此次,多家创新药公司在调整范围之列。其中,同源康医药被纳入港股通,而宜明昂科、来凯医药、科济药业、科笛、艾美疫苗和康宁杰瑞制药6家公司由于月均市值低于40亿元被调出。

众所周知,港股通是一个让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内地券商买卖港交所上市股票的机制。由于数量巨大的内地投资者(证券账户市值50万以上)可以投资港股,也使得港股通对在港上市的创新药企的流动性来讲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研发客从此次调整公司的股价变化发现,是否被纳入港股通,已经不能显著影响港股上市创新药公司的股价,同时,港股创新药赛道流动性难题正在缓解。

六家被调出公司的表现

先来看调出的几家公司2024年的成绩单。

宜明昂科2024全年收入7415万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仅38.6万元。收入增长主要源于2024年8月与Instil Bio子公司Axion Bio达成的一项授权合作协议所获得首付款及近期付款。双方合作的产品是宜明昂科的PD-L1 x VEGF双抗IMM2510,以及下一代CTLA-4抗体IMM27M。尽管如此,宜明昂科在2024年的亏损仍然达到3.159亿元。截至3月24日,公司市值为19.96亿元。

来凯医药在上周公布的2024年度财报显示,亏损2.543亿元,较上一年同期有所收窄。同时,来凯在去年缩减了研发开支,全年研发费用2.151亿元,同比减少6%。公司方面表示,2024年公司更专注于先进入临床的项目。

来凯在本周一的公告称,LAE102针对肥胖症治疗的IND临床方案修订版已递交FDA。2024年11月,来凯与礼来加速LAE102针对肥胖症治疗的全球临床开发达成合作协议。截至3月24日,公司市值达到55亿元。

拓展阅读

减肥增肌研究与激活素药物:下一个重磅呼之欲出?| 新靶点的故事

科济药业2024年亏损7.981亿元,亏损幅度较上一年继续扩大。全年研发支出4.66亿元,同比缩减29.5%。目前,科济已有一款CAR-T产品赛恺泽在中国上市,去年3月获批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此外,公司正在推进多个通用型CAR-T产品的研发。截至3月24日,公司市值达到73亿元。

康宁杰瑞在2024全年营收6.41亿元,同比增长192.58%;净利润1.663亿元,同比增长178.99%。这也是公司第一次扭亏为盈,截至3月24日,市值达到73.11亿元。

涨和跌出人意料

上述6家公司,在被技术性调出港股通投资标的后,按惯例,其股价均呈现不同程度短期下跌。以首周表现为例,其中宜明昂科在3月10日至3月14日创新药板块跌幅排名第一,跌幅达 23.51%。科济药业跌幅则达到20.80%,在创新药板块跌幅排名中位列第三。

相对于被调出个股短期震荡下跌的股价表现,被调入的同源康医药股价则出现短期大涨,3月10日调入当天股价一度大涨超50%,最后收涨 16.18%。

当然,同源康医药股价的突出表现,不完全因为被调入港股通投资标的,而更多缘于公司3月9日公布了其自主研发的TY–9591,对比奥希替尼作为一线治疗 EGFR 突变肺癌脑转移的关键Ⅱ期临床试验中,研究者数据显示达到研究预期,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和重大临床获益。

但出乎市场意料的是,随后几个交易日,同源康医药股价出现回调。截止到3月24日,公司市值110.5亿元,与两则利好公告发布前市值基本保持一致。相反,康宁杰瑞制药在被调出港股通投资标的经历短暂下跌后,于之后几个交易日股价大幅上涨近30%。其他几只被调出港股通标的的个股,股价也逐步企稳,部分个股甚至收复了此前短暂下跌的跌幅。

可见,是否纳入港股通对港股上市创新药公司股价的影响,已没有预想的那么显著。

18A公司寻求破局之路

有券商统计,早年港股通对这些创新药企成交量的贡献一度接近50%。尽管港股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由于绝大部分港股上市创新药公司在市值上均低于港股通规定的月均40亿规模,导致亟需市场流动性的中小型创新药企被排除在港股通标的范围之外。

于是,在港上市的创新药企业开始寻求突破口。

2024年12月1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向有关部门郑重发出一项倡议:提议将所有依据“18A章节”上市的公司直接纳入港股通,同时,那些已被移出港股通的公司也应重新被列为港股通交易标的。

在这之前,通过“18A章节”规则上市的创新药企为争取更有利的市场环境,已三次向相关机构发出联名信。联名数量也由最初的19家发展到41 家。去年末的倡议收信方范围也大幅扩大,涵盖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检查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恒生指数有限公司。

问题也就此产生,创新药企对于集体进入港股通投资标的范围的诉求为何在今年一季度偃旗息鼓,最新被剔除出去的创新药股票为何跌幅有限,甚至不跌反涨?

恒生创新药指数走强

这可能得益于恒生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良好的收益表现,以及相关内地发行的ETF规模水涨船高,使得非港股通的创新药企流动性问题已大为缓解。

今年以来,恒生创新药指数涨幅在香港资本市场中仅次于恒生科技互联网指数,截至3月20日,该指数已触及自2023年12月以来近16个月的新高,不过近期该指数已出现明显回调。

除了一系列政策的利好之外,业绩是推动本轮恒生创新药指数持续上涨的催化剂。2024年年报的陆续披露,多家港股Biotech公司进入盈利期。一家港股上市的新药研发公司CFO向研发客表示,资本正在引导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过去几年的资本寒冬,推动了创新药企业在差异化布局上有更慎重的布局。他也看到,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对行业又重拾了一些信心,有兴趣来投资Biotech公司。

持续净流入是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港股市场表现持续领涨全球股市,港股市场资金面趋松,以港股通为代表的南向资金加大对创新药等细分领域的配置。同时,各类在内地发行的恒生创新药主题ETF也出现持续净申购迹象。

内地ETF承接在港创新药企500亿体量

事实上,通过港股相关主题ETF借道投资港股,也成为内地机构投资者和没有港股通投资资格的中小投资者的首选。

根据研发客统计,以恒生医疗ETF和港股创新药ETF为例,两只基金场内流通规模分别高达140亿元和123亿元,加上其他中小规模的港股创新药ETF、投资香港全市场的ETF,在港上市的创新药企业或可获得内地ETF总计达500亿的投资,足以缓解港股创新药流动性的大难题。

除了存量ETF,投资于港股创新药的增量资金也在路上。易方达恒生港股通创新药基金于3月26日上市交易,此前该基金募集期仅7个交易日。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该基金已披露的上市交易公告书显示,前公募基金冠军张小仁创立的私募基金,成为该港股创新药指数基金的前十大份额持有人之一。

创立私募的前公募冠军基金经理借助公募指数产品,布局港股创新药赛道的现象,凸显出连跌三年的创新药行业,已几乎成为港股市场最锋利的矛,而中小市值创新药公司则在其中弹性最高。

随着港股通、ETF等内地跨市场交易工具的丰富,此前内地创新药企管理者和投资者最为担心的香港市场流动性难题正被逐步化解,解决这一难题的并不是之前预期的国际投资者,却是我们自己人——内地投资者。而一旦香港上市创新药企的市值和流动性被内地投资者逐渐盘活后,国际投资者的趋势性买入或将进一步提升创新药企的市值和流动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编辑 | 姚嘉

总第2381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来源:研发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