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有一位62岁的女子,她父母早已离世,自己终生未婚,膝下亦无子女。身患癌症晚期,处于生命弥留之际的她,托付同学为自己料理身后之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学在她去世后,竟因她的遗产问题将银行告上法庭。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呢?
在上海,有一位62岁的女子,她父母早已离世,自己终生未婚,膝下亦无子女。身患癌症晚期,处于生命弥留之际的她,托付同学为自己料理身后之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学在她去世后,竟因她的遗产问题将银行告上法庭。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呢?
癌症晚期,临终前的托付上海的唐女士年轻时没遇到合适对象,所以一直未婚未育。她勤奋努力工作了大半辈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也过上了不错的生活,本以为能就此安稳度过一生。然而,年仅62岁她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晚期。面对疾病,唐女士显得颇为平静,决定趁着自己神志清醒,安排好身后之事。 在这个世界上,唐女士已无亲人。她的父母早已离世,既无兄弟姐妹,也没有伴侣和孩子。思来想去,她决定邀请几位好友作为自己订立遗嘱的见证人,王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王先生与唐女士是一起长大的发小,他们的父母曾是好友,所以两人自幼便常在一起玩耍。自从唐女士患病后,王先生一直陪伴在她身边,悉心照顾着她。
2015年9月,唐女士邀请几位好友来到医院病房,医生也在现场,在律师的见证下立下了遗嘱。 唐女士的遗嘱内容主要包括:将其在上海的一套住宅无偿捐赠给上海某公墓;把100多万的积蓄以及各类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优先用于支付医药费,剩余部分再另行安排;同时指定王先生为遗嘱执行人,全权处理遗嘱事宜。2013年12月,那时尚未患病的唐女士在一家银行租用了一个保险箱,把自己的贵重物品都存放其中,而遗嘱里另行安排的部分就包含这些黄金珠宝。 随着病情恶化,唐女士身体极度虚弱,无法亲自前往银行取回这些物品。于是,她嘱托王先生代她从银行取出,然后当着大家的面,将这些物品分配给好友们。 唐女士立下遗嘱的第二天,王先生在几位好友的陪同下,拿着唐女士的遗嘱去到银行。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一过程充满了波折和阻碍。 银行表示,唐女士在租赁保险箱时,与银行签订了《保管箱租赁合同》,其中明确规定: 开箱取走物品时,需先核对租赁人的指纹,然后凭钥匙开箱;若租赁人死亡,则要由经法定程序确认的法定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凭相关证明开箱。
唐女士当下的身体状况已无法前往银行。她既没有继承人,而受遗赠人又需等物品取出并完成分配后才能确定。于是,王先生回到医院与唐女士商议,让她写一份委托王先生代为取出物品的委托书。 可当王先生拿着委托书前往银行时,银行却告知他委托书需要公证才具备效力。遗憾的是,还没等到办理公证,唐女士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这个世界。王先生等人十分伤心。但在难受之余,王先生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帮唐女士完成最后的心愿。
三年的坚持,只为一句承诺唐女士去世后,王先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原来,唐女士生前曾向王先生表示,希望带着自己最喜爱的那块手表离开人世。如今唐女士已经去世,可手表还在银行保险箱中无法取出,此时该不该为她下葬呢? 经过深思熟虑,王先生再次来到银行,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他取出手表,同时将与手表等值的钱款放入保险箱;二是前往公证处进行公证,由王先生取出保险箱内的遗物,所有责任无需银行承担,由王先生个人承担一切法律后果。但银行依然不同意。 唐女士的葬礼结束后,王先生迟迟拿不到手表。无奈之下,他只能在没有手表的情况下,让唐女士带着遗憾下葬。虽然唐女士已经下葬,但王先生仍然想完成她生前的遗愿,为她取出银行保险箱中的遗物。 为此,王先生一直与银行交涉。直到2018年11月,也就是唐女士去世的三年后,王先生决定将银行告上法庭。
法庭上,王先生拿出了唐女士生前写下的委托书,该委托书上清晰明确写到唐女士委托王先生代为开箱取物。同时指出,在唐女士既无法定继承人,又无遗赠人,仅有遗嘱执行人的情况下,银行仍依据《保管箱租赁合同》的相关规定,拒绝王先生开箱取物,这一行为缺乏任何事实和法律依据。 而银行方则强调,出于保护租箱人利益的原则,他们是依据规定严格执行操作。另外,银行方表示要向王先生等人索取在唐女士去世后产生的未支付的保险箱租赁费用。 双方陈词完毕,法官询问王先生想要开箱取出遗物的意图,同时也询问了王先生在唐女士去世后搬走一套红木家具的缘由。 王先生表示,他与另外两位好友已经商定,待遗物取出后,会依照唐女士的遗嘱处理遗产。对于剩下尚未分配的部分,他们会妥善保管,后续再与另外两位好友共同商议处置办法。 此外,陪同上庭的两位好友也为王先生作证,他们信任王先生的为人,并且王先生搬走红木家具一事,是唐女士生前就已分配好的,有唐女士的手写字条作为证明。
重情重义,为好友完成遗愿2019年2月14日,经过审慎审理,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 法官认为,王先生提供的遗嘱体现了唐女士的真实意愿,且经过了多方验证,具备法律效力。银行以各种理由拒绝王先生取出遗物,缺乏合理依据。因此,法院判决王先生胜诉,银行必须协助其取出唐女士的遗物。 最终,王先生在另外两位好友的陪同下前往银行,顺利从保险箱中取出了唐女士的遗物。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承诺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王先生为了一句承诺,不惜花费近四年的时间和精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与银行据理力争。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人感动不已。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承诺,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重情重义的美好品质。也 让我们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坚守和追求的,比如承诺,比如友谊,比如那份珍贵的情感。 来源:洞察冷暖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