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每位家长都怀揣着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与殷切期望,小心翼翼地为孩子指引方向、保驾护航。然而,有时候,这份爱过于浓烈,家长的管控之手伸得过长,反而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形的束缚。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每位家长都怀揣着对孩子的深切关爱与殷切期望,小心翼翼地为孩子指引方向、保驾护航。然而,有时候,这份爱过于浓烈,家长的管控之手伸得过长,反而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形的束缚。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房间里专注地拼搭积木,家长却突然闯入,指责孩子没有按照说明书的方式搭建,强行要求孩子重来;孩子在公园的草地上尽情奔跑嬉戏,家长却在一旁不停地呼喊,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生怕孩子摔倒弄脏衣服;孩子满心欢喜地拿起画笔,想要描绘心中的奇幻世界,家长却在一旁指指点点,规定孩子只能画某些特定的事物,按照所谓 “正确” 的色彩搭配上色。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灵魂只能独行,因为我们都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却没有能力控制别人的道路。” 孩子亦是独立的灵魂,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当家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过度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时,往往会适得其反。这种过度的控制欲,究竟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放下控制欲,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而非阻碍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克里希那穆提曾深刻地指出:“控制的本质,是对恐惧的逃避,是内心不安的外在投射。” 当家长被控制欲裹挟,过度聚焦于孩子尚未完成之事时,孩子就如同置身于一片阴霾之下,自信心与行动力被悄然吞噬。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拖延心理学》中提及,孩子拖延行为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在控制欲强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拖延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例如,一位家长总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规划的时间表,分毫不差地完成作业、阅读、练琴等各项任务,一旦孩子稍有偏差,就会受到严厉的斥责。孩子内心的自主性被压抑,久而久之,便会通过拖延来夺回一些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他们潜意识里会想:“既然你要控制我做这做那,那我就偏偏不按你的节奏来,让你也尝尝失控的滋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个孩子原本对绘画充满热情,每次拿起画笔都能沉浸其中好几个小时。可自从家长给他报了各种绘画辅导班,还规定他必须每天画出一幅 “像样” 的作品,要参加比赛、考级,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便迅速锐减。每次坐在画板前,他都会拖延许久,迟迟不愿动笔,因为曾经纯粹的快乐被压力和控制取代,他害怕自己达不到家长的期望,索性选择逃避。还有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中等偏上,家长却总是盯着他偶尔下滑的名次,不断唠叨他没有好好复习、不够努力,没有达到班级前几名的水平。慢慢地,孩子在学习上变得愈发拖延,他觉得反正怎么做都无法让家长满意,不如拖着,至少能暂时躲开那如影随形的批评。
这些孩子并非天生懒惰、缺乏行动力,恰恰是家长过度的控制欲,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步履蹒跚,失去了勇往直前的动力。
《道德经》有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的统治者,是让百姓感觉不到其存在,百姓却能各安其道,顺应自然规律,怡然自得地生活。将此理念映射到家庭教育之中,家长应努力成为那 “太上” 之父母,不轻易对孩子发号施令,不过多干涉孩子的自主探索,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进而达到 “我自然” 的理想状态。
民国时期的梁启超,家中子女众多,且个个成才。他并未对子女制定严苛的成长规划,强制他们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梁思成在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后,梁启超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能够远赴海外求学,钻研建筑艺术。最终,梁思成成为了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代宗师,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立下了不朽功勋。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更多的是默默关注,适时提供帮助,如同那 “不知有之” 的引路人,让孩子们的天性得以舒展,才华得以绽放。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自由是一种心境,它不是从自我的满足中产生,而是从对真相的洞察中获得。” 当家长懂得无为而治,孩子便能在自由的氛围里,真切地触摸到生活的真相,激发内在的无限潜能。
《论语》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儒家思想向来强调以身作则的力量。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路上最亲近、最具影响力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如同在孩子心田播下的种子,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或腐朽变质,影响深远。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便是言传身教的典范。他热爱阅读,家中藏书丰富,闲暇之时,总是手不释卷。在他的熏陶下,儿子自幼便对书籍充满热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白岩松并未刻意要求孩子每天必须读多长时间的书,达到怎样的阅读量,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在家庭中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爱上了阅读,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升。
正如《荀子・劝学》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孩子成长于家庭这片土壤,家长的言行举止就是滋养孩子成长的养分。家长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影响孩子,比千万句说教都更为有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究,家长的控制欲往往源自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社会心理学》中提到,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会本能地试图抓住一些可控的因素,以获得安全感。孩子作为家长生命的延续,承载着家长诸多的期望,其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自然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然而,当这种关注过度演变为控制时,就会如同给孩子套上沉重的枷锁。
依据《心理学与生活》中的观点,控制欲强的家长,大多采用 “专断性教养方式”。他们习惯以绝对权威的姿态,为孩子制定详尽的规则,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容许丝毫偏差。这种教养方式,看似能让孩子在短期内 “乖巧懂事”“按部就班”,实则是在压抑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自主探索世界、积累经验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逐渐降低,内心充满对失败的恐惧,变得越发依赖家长的指令,缺乏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武志红老师曾提出 “共生绞杀” 的理论,用以形容一些亲子关系中过度紧密、病态的控制现象。在这类关系里,家长与孩子之间缺乏清晰的心理边界,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把自身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尝试,都必须经过家长的审视与批准。如此一来,孩子内心的声音被不断压制,如同困兽般挣扎,亲子关系也在这种扭曲的控制与反抗中愈发紧张,甚至濒临破裂。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对女儿英子的教育方式,便是典型的过度控制。宋倩身为单亲妈妈,将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英子身上,对英子的学习、生活事无巨细地管控。她为英子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分钟;不许英子吃垃圾食品,哪怕是孩子偶尔的一点小馋嘴,都会遭到严厉斥责;她擅自替英子决定高考志愿,坚决反对英子报考热爱的天文学专业,只因为觉得天文学毕业后就业困难,不稳定。在这种高压控制下,英子内心痛苦不堪,患上了抑郁症,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宋倩的爱毋庸置疑,可这份爱被控制欲裹挟,险些将孩子推向深渊。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家长们需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时刻留意孩子的点滴进步与微小成就。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 同样地,家长若能敞开心扉,摒弃偏见与预设,便能敏锐捕捉到孩子成长轨迹中的每一抹亮色。
孩子第一次颤颤巍巍地迈出脚步,那是成长的伟大跨越;孩子用稚嫩的小手画出歪歪扭扭的线条,描绘着心中的梦幻天地;孩子奶声奶气地背诵出一首简单的古诗,开启了知识探索的旅程;孩子主动帮忙收拾玩具,展现出的责任感萌芽……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实则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璀璨珍宝,值得家长们给予最真挚、最热烈的肯定与赞美。
当孩子感受到这份来自家长的认可与鼓励,他们内心的自信便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幼苗,茁壮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得到正向反馈的孩子,更具勇气去尝试新事物,面对挑战时也能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们不再害怕犯错,因为知道即便失败,身后也有家长温暖且坚定的支持。
就如《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面对小豆豆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因好奇而犯下的种种 “小错” 时,他没有丝毫的斥责,而是始终面带微笑,耐心倾听,给予小豆豆充分的表达机会。小豆豆在这样包容、鼓励的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乐观、善良且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家长们应以此为鉴,让鼓励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助力孩子向着阳光,奋力翱翔。
在育儿实践中,家长要学会识别和调节自身情绪,避免情绪化表达对孩子造成伤害。《别让情绪绑架爱:父母情绪自控指南》倡导,当情绪涌上心头,家长可先深呼吸几次,在心里默数 10 个数,让激动的情绪稍作平复,给自己按下情绪爆发的 “暂停键”。
亲子沟通时,要运用有效沟通技巧。《非暴力沟通》中提到,沟通时要专注于观察孩子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具体需求,避免指责批评。比如,看到孩子房间杂乱,不要立刻怒吼 “你怎么这么邋遢,房间乱成一团”,而是平静地说 “我看到你房间衣服扔在地上,书本散落各处(观察),我心里有些不舒服(感受),我希望你能在半小时内整理一下(需求)”。
当与孩子意见不合发生冲突,可采用 “合作式沟通”。先倾听孩子想法,认可其合理部分,再表达自己观点,共同寻找折衷方案。像孩子想周末去游乐园,家长有事,就可商量 “我知道你很想去游乐园玩(倾听),这想法很棒,我也想陪你(认可),但这周我有事,咱们下周末去好不好,这周咱们在家看电影或者去公园(提出方案)”,让孩子感受到尊重,亲子关系更融洽。
家长们应当将目光聚焦于孩子的积极作为,而非总是紧盯尚未完成的事项。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当孩子主动帮妈妈收拾餐桌,哪怕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碗,家长应先肯定孩子帮忙的心意:“宝贝,你能想着帮妈妈做事,真的很棒,妈妈很欣慰。” 而不是立刻斥责孩子的粗心。孩子认真完成了一部分作业,家长可以说:“你今天写作业很专注,效率比昨天高了不少,这些题解得很有思路,继续加油哦!”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认可。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鼓励犹如春日暖阳,能驱散他们内心的阴霾,助力他们茁壮成长。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比如数学成绩提高了几分,家长应给予真诚的赞美:“你看,你这段时间学习数学这么努力,这次考试进步这么大,你掌握的解题方法很有效,继续保持,你肯定会越来越棒!” 当孩子勇敢尝试新事物,像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即便有些紧张忘词,家长也要肯定孩子的勇气:“你能站上台,面对那么多同学和老师,就已经超级勇敢了,而且你演讲的内容很有想法,下次我们准备得再充分些,肯定会更出色!” 通过这些具体而真诚的鼓励,孩子会逐渐建立起自信,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挑战自我。
家长们不妨多运用一些鼓励的话术,如 “你今天主动整理了玩具,房间变得整洁多了,你真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你画的这幅画色彩好鲜艳,构图也很有创意,看得出来你很用心,妈妈为你骄傲”。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能如同一股股暖流,流淌进孩子的心田,滋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真正的自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本质,它不是外在的放纵,而是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是在爱与智慧的引导下,做出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选择。”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梦想追求和成长节奏。家长唯有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才能让孩子的天性得以舒展,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记录了诸多与孩子相处的温馨点滴,深刻地展现了尊重孩子成长节奏的重要性。她的孩子在年幼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走路时会被路边的小花、小虫吸引,驻足观察许久;阅读绘本时,会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反复品味每一个画面,而不是按照成人的速度匆匆翻页。龙应台没有因为赶时间或者所谓的 “效率”,去打断孩子的专注,催促孩子前行,而是耐心地陪伴在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这种尊重孩子节奏的做法,给予了孩子安全感与自信,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未知,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反观现实生活,不少家长总是急于将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渴望。有的孩子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敏感度,听到旋律就能跟着哼唱、舞动,满心欢喜地想要学习乐器,家长却认为学习乐器太过耗费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成绩,强行拒绝孩子的请求,让孩子的音乐天赋被埋没;有的孩子热爱自然科学,喜欢在户外观察动植物,收集标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家长却担心孩子弄脏衣服、受伤,把孩子关在家里,让孩子对着书本死记硬背知识,磨灭了孩子对科学的热情。
家长们应当明白,尊重孩子意味着在合理的范围内,让孩子自主选择兴趣爱好,自主安排学习与生活。例如,在选择课外辅导班时,与孩子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而非自作主张地替孩子决定;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如何布置自己的房间等。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努力成长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育儿之路,宛如一场艰辛却又无比美妙的修行。放下控制欲,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需要家长们持之以恒地自我觉察、深刻反思与不懈实践。
当我们学会控制自身情绪,以平和、包容之心对待孩子的一切;当我们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空间去展翅翱翔;当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及时捕捉孩子成长中的闪光点,并给予真挚且有力的鼓励时,我们便真正踏上了与孩子携手共进、共同成长的光明大道。
家长们,让我们以成长型思维武装自己,与孩子一同在成长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共同书写属于彼此的精彩篇章。倘若您对育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存有疑惑,或是渴望分享自己的独到经验,欢迎随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展开热烈互动。若您希望获得更为深入、个性化的建议,也可添加我的微信 13147976699,让我们私下深入交流,共同为孩子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