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当你经历的人和事多了,你不难发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2 03:53 3

摘要:嘴上与你客客气气地;拍着肩膀,亲切地唤作兄弟。背地里却在忙着抢功劳、推卸黑锅,搞得你如同哑巴吃黄连一般,有苦却难以诉说。

生活中谁没碰过那种“两面派”?

嘴上与你客客气气地;拍着肩膀,亲切地唤作兄弟。背地里却在忙着抢功劳、推卸黑锅,搞得你如同哑巴吃黄连一般,有苦却难以诉说。

这种人表面上圆润得犹如一个和善之人,其实内心的小盘算打得相较他人更为精明;他们往往能在看似平和的外表下,悄然地谋划着自己的利益。

我有个亲身经历,前年的事儿,公司有个同事小王,平时跟我聊得热火朝天,天天说咱俩搭档最靠谱。

结果在年底进行项目评优的时候,他悄悄地把我的方案给塞进了他自己的汇报之中,结果领导夸赞他“思路十分清晰”。

我气得一宿没睡,可也只能咽下这口气。

昨天看《资治通鉴》才明白,这种“笑里藏刀”的手段实际上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书里那些人,跟小王一个德行,表面和气,背地算计,咱们今天就从这本书里挖两个故事,看看这帮家伙是怎么把“圆滑”玩出花的。

先说唐朝的元载。

这位在《资治通鉴》里绝对是个“戏精”。书里写他当宰相时,对唐代宗那叫一个乖巧,上朝总笑眯眯地说“陛下英明,臣不敢多言”,话挑不出一点毛病。

跟同僚相处也是,谁有意见他都点头听着,好像特别好说话。

可私底下呢?

他忙着收贿赂、拉帮派。

有一次御史大夫李栖筠瞅见他贪得太过分了,于是就上奏弹劾他。元载当时当面啥话都没讲,并且还摆出一副虚心听劝的样子。

结果他转头找人为李栖筠安了个罪名,接着就径直把那人贬出了长安。

书里还写,他之后过度贪婪,进而暴露了自己,并且因此被抄家灭族。

元载这人,表面功夫做得着实太足了,在短期内凭借这一套路捞取了许多油水。不过其带来的坏处也是极为明显的——朝廷的风气被他给带歪了,最后他自己也遭遇了翻车的结局。

这类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笑容背后行刺”的典型了,彻彻底底的。

他们表面装得十分和善了,可实际上却在暗地里搞破坏,真的很难防范。

第二个是后晋的桑维翰。

《资治通鉴》里写,他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谋士,帮石敬瑭当皇帝出了大力。

平时跟人聊天的时候,他始终是一副很谦虚的模样,见了谁都会露出笑容,还说自己“才疏学浅”,低调得实在是太明显了。

可实际上,他心眼多得吓人。

有一次后晋跟契丹展开谈判。他于表面之上跟同僚商议道:“我们需做出一定的让步,以此来确保平安。”装作极为民主的模样。

实际上他早就同石敬瑭商议妥当,要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谈判时他假惺惺地劝了那么几句,回头便顺理成章地把事儿给办了。

书里说他这么干,其实是为了讨好皇帝以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过最后却因被猜忌这一情况而搞得下场极为惨淡。

桑维翰这家伙,圆滑得很呐,在短期内通过这样的手腕,居然稳住了地位,不过从长远来看,他把那信任给玩丢啦,自己到头来也落不到什么好下场。

你看元载和桑维翰,一个靠着装出和气的模样,一个靠着装出谦虚的样子,路子虽不同,内核却是一样的——那就是面上做得滴水不漏,而心里却把事情算计得明明白白。

放今天这种人到处都是。

我那同事小王,不也跟他们学的?

表面跟你称兄道弟,背地里忙着抢你的活儿。

这种人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总能找到你的软肋,趁你不备下手。

可反过来想想,他们也有弱点——太精于算计,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元载贪到最后把自己贪死,桑维翰算到最后把自己算垮,说明啥?

这种“口蜜腹剑”的行为方式,终究不是能够长久持续下去的策略。

聊到这儿,我觉得咱们碰上这种人,不用太慌张。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告诉咱,这帮家伙再会演,也有露馅的时候。

元载要是没那么贪,桑维翰要是没那么滑,早点收手,结局兴许不一样。

所以在现实中,遇到这种“塑料情”,别急着一下子就撕破脸,而且也别什么事情都毫无保留地掏心掏肺。

留个心眼,多看看他们干啥,别光听他们说啥。

网上那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听着糙可真管用。

说到底这种圆滑世故的人,心思深不见底。你只要站稳脚跟,他们也拿你没办法。时间长了,谁真谁假自然就分得清。

就像老话说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来源:面面爱叙述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