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浩教授主编的《印象清明: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贵州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是“印象书系”继《印象春节》《印象中秋》《印象重阳》之后的第四本。25位当代作家从各自视角出发,讲述与清明节相关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生命沉思和文化记忆。
作者:张艳梅(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浩教授主编的《印象清明: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贵州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是“印象书系”继《印象春节》《印象中秋》《印象重阳》之后的第四本。25位当代作家从各自视角出发,讲述与清明节相关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生命沉思和文化记忆。其中既有对传统节日仪式的怀古,也有对当下时代变迁的反思;既有对亲情故土的倾心眷恋,也有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探讨。全书以个人化叠加多声部的方式,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谱系,书写传统节日的情感深度,既是个人生活影像的细腻呈现,也不失为一种跨文化及超时空的宏大叙事。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感悟与情感沉淀的书。清明是祭奠先祖、扫墓悼念的时刻。书中多篇文章探讨了生死主题,借助先烈陵园、祖先坟茔、家庭祭扫等,唤起对生命有限性和永恒记忆的深沉感怀。邢军纪《今年清明的颜色》从为王愿坚夫妇合碑讲起,回忆王愿坚和翁亚尼的相恋、自己与恩师的过往,再现了王愿坚对生活和文学的热爱,“……他完全将自己变成了红色背景下出现的执火人和播火者那样的角色。他内心紧张,表面平静。他的口袋里似乎永远携带着用油纸包好的七根火柴,随时打算交给能给这个世界温暖的人”。和晓梅《清明·那些消失的人和消失的事》以“清明扫墓”为主线,记录家族先人的生平事迹和东巴经卷承载的文化记忆。刘建东《思念的那头》写自己和母亲亲手为姥姥叠元宝,回忆与姥姥相处的温暖往昔,“母亲看着姥姥吃饭的情景,在缓慢移动的时间光影中,被抹上了淡淡的暖色调的晨曦之色”。雷平阳《天国上空的月亮》从为父亲上坟写到人世间的大悲大喜,清醒透彻又悲悯。胡学文《雨落清明日》用不多的笔墨写未能赶上祖父葬礼的伯父在墓地默坐,于无声处天地同悲,“其实细想,每个清明都在落雨,那是思念之雨,是文化之雨”。李浩《清明双祭》回忆童年时姥爷悄悄带给他一个香瓜,他偷偷拿给姥姥一包蜡烛,细碎的怀念里有着化不开的深情,读来让人满眼热泪。更多篇目通过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生命感怀。这不仅关乎个人情感,更折射出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念。全书多诗意笔墨,将这一永恒命题融入日常生活叙事,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并置,超越生死再次与亲人对话。
这是一本关于文化符号、时代变迁与乡愁的书。家族与乡土是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通过故乡风貌、家族祭扫、亲情传承等细节,唤起读者对故土的眷恋。无论是北方严寒里庄严肃穆的扫墓场景,还是南方细雨飘荡中青团麻糍的清雅香气,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江子的《在清明的雨里听笛》写清明粿的微苦,杨庆祥的《清明有所忆》写蒿子粑的软糯,荣荣的《闲话清明节》写黑饭糕的清甜……一茶一饭都是对生活滋味的沉湎和对历史岁月的回望。节日习俗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对“家”的依恋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这种乡愁情怀,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归属感,更是对时间与记忆的延续与坚守。李敬泽《灰吹不起:介子推的清明》追溯寒食节来历,文章写得空灵。胡学文写到童年村庄已经不在,而他每年依旧会在梦境之外两次归乡祭奠亲人。李约热的《清明忆故人》写父亲坐在乡下家中旧沙发上,阳光穿过天井,把这一切定格为一幅永恒的画面。
这是一本关于自然景观、仪式与情感认同的书。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意象。书中频繁出现的柳絮、青烟、薄雾、流水、细雨、落花等,不仅是季节变迁的写照,更是作者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体现了文字的视觉美感,同时在审美体验中融入情感共鸣和哲理反思。作家们对家乡、故土的描写尤为细腻。北方大地的广袤麦田,陕北高原的满眼黄土,南方的青瓦白墙,江南的曲折小巷,构成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空间。读者不仅能看到历史的缓慢沉淀,还能体认到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这些空间寄托了对祖先和家族的记忆,也折射出个体对身份认同的深刻追问。在传统节日叙事中,仪式往往充满象征意义。蒋子龙《清明记怀》详细记述扫墓的过程,虽感慨“故园非无路,今已不念归”,但依然强调人老归乡,故乡就是生命的“根”。关仁山《在清明节里祭奠与放生》写扫墓和放生就是通历史、通天地、通灵魂。包倬《清明如屏》从节日感怀写到生死和归乡,反复强调清明是思乡之日、思亲之日,“人间珍贵,节日珍贵。对节日,我们要心心念念,而非视而不见。节日的光笼罩万物,而万物理应还之以光。世界,日子,正是心灵之光的汇聚”。书中还写到烧纸、挂青、祭酒等一系列仪式,这些仪式不只是单纯的祭奠活动,还包含了对先祖敬仰、对生命尊重和对家族传承的伦理观念。如“挂青”既是一种装饰,更是通过色彩传递情感与期望,而祭酒、供品等则是对逝者“送别”仪式中的情感寄托。这些符号在文本中被不断重复和强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在、沟通生与死的重要纽带。
《印象清明: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以清明为题,把个体记忆、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生死、亲情、故土和记忆的独特理解。书中收录的文章,多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深刻反思,是祭奠先祖、寄托情怀的文学书写,更是关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对话、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寻找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的探索。通过对传统节日仪式的再现和情感记忆的细腻表达,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对先辈的敬仰,对土地的珍视,对生命本源的尊重。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2日 14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