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IT每年在中国招收的都是个位数,其2024申请季录取率仅为 4.7% 。尽管如此,在国内愈演愈烈的“内卷”环境下,大家对名校的关注度丝毫不减,甚至有增无减。然而,仔细研究MIT近年的招生情况会发现,MIT 每年的录取中国学生数量相对稳定,并没有突然收紧。
每年MIT的录取数据都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截至目前,MIT仅录取5名中国大陆学生的消息引发热议,再次将名校申请的激烈竞争推上风口浪尖。
MIT每年在中国招收的都是个位数,其2024申请季录取率仅为 4.7% 。尽管如此,在国内愈演愈烈的“内卷”环境下,大家对名校的关注度丝毫不减,甚至有增无减。然而,仔细研究MIT近年的招生情况会发现,MIT 每年的录取中国学生数量相对稳定,并没有突然收紧。
那么,为什么这则消息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它背后又反映了什么样的趋势?
01 MIT录取人数真的在减少吗?看数据说话
每年MIT录取总有传言说在中国录取遇冷。根据往年数据,MIT每年录取的中国大陆学生通常在 5-8 名之间,基本维持在个位数水平,并没有突然收紧。换句话说,每年都是“极难进”,今年的数据并不算特别意外。相比之下,哈佛、斯坦福等其他顶尖大学的中国大陆学生录取人数通常在 20-30 人之间,MIT的录取比例本身就很低。
◎国际名额少,中国学生要与全球顶尖选手竞争
MIT本科每年招收 1,300 人,其中国际生仅占 6-7% ,也就是说,全球各国加在一起,能进入MIT的国际生不过 90-100 人。而这些名额要在全世界顶级学子间分配,中国学生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还包括印度、新加坡、加拿大、德国等教育强国的选手。
◎申请人数逐年递增,竞争越来越激烈
虽然MIT每年的录取名额几乎没有变化,但申请 MIT 的中国学生人数却在逐年上升。
✔️2020年MIT本科申请人数约 2万 人,录取率 7.3%。
✔️2024年申请人数暴涨至 2.8,万+ 人,录取率降至 4.5%。
在申请人数快速上升的情况下,MIT并未增加招生名额,这意味着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即使你在学术能力上足够优秀,面对愈发“内卷”的申请环境,最终能脱颖而出的人仍然是极少数。
除了MIT外,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顶尖大学的名校申请难度也在不断攀升.在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中国学生不仅要在国内的“内卷”中脱颖而出,更要在全球优秀申请者中占据一席之地。
02 藤校招生偏好:不仅是“学霸”,而是未来的创新者
在以往的招生体系中,SAT 1600 分、托福 110+、GPA 4.0 被视为进入藤校的“敲门砖”。但近年来,随着申请者整体水平的提升,高分早已成为“标配”,远远不足以让招生官眼前一亮。以哈佛 2024 级的录取数据为例:
✔️SAT 1500+ 的申请者占比超过 50%,但录取率不到 10%
✔️GPA 4.0 的申请者数不胜数,但最终录取者中仍有部分 GPA 低于 3.9
这一趋势表明,名校早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学术优等生”,他们更希望招收那些具备创新精神、学术深度和社会影响力的申请者。
麻省理工学院(MIT):具备“改变世界的潜力”
MIT 的招生标准明确指出,决定录取的关键因素并不仅仅是分数,而是申请人与 MIT 之间的匹配度。这种匹配度不仅涉及学术能力,更涵盖价值观、兴趣、个性、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MIT 并不期待申请者已经解决全球性问题,但希望看到他们的行动力。MIT 招生官表示,他们并不期待申请者在高中阶段就解决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但他们希望看到申请者具备推动改变的热情和行动力。
关键不在于你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你是否已经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改善某个问题,无论是辅导贫困地区的孩子学习数学还是在社区中推动环保项目,甚至是向地方政府提出某项政策建议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在 MIT 眼中,这正是改变世界的开始。
耶鲁大学:寻找具备“学术好奇心”的学生
耶鲁大学的招生标准不同于传统的“学霸筛选”,它更看重申请者的学术好奇心(Academic Curiosity)、思维深度和学习驱动力。与其他学校相比,耶鲁有一套独特的 Academic Excellence 评分体系,用于衡量学生的学术成果和对学习的真正热情。换句话说,你是否真正热爱学习,是否展现出深入探索学术问题的主动性是关键。
耶鲁大学曾推出官方播客《Inside the Yale Admissions Office》(《走进耶鲁招生办公室》),深入探讨耶鲁的招生标准。在节目中,招生官明确表达了他们对申请者的核心期待:
你对某个学科的持续兴趣:在申请文书中,分享自己在某一领域深入探索的经历,强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收获,而不是短期为了申请“包装”自己。br/> 你如何将学术兴趣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加与兴趣相关的研究项目、学术竞赛或社团活动,体现对学习的热情和投入。br/> 你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面试或文书中,讨论曾经深入思考或质疑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深度。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寻找“实践型创新者”
宾大以跨学科教育和实践型创新闻名,其招生标准更关注申请者的领导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希望招收那些不仅学术出色,还能为校园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学生。
宾大近年来特别关注申请者在社区服务、科研项目或创业实践中的表现,因此,在申请文书中,应充分挖掘自己的独特经历,并通过文书和推荐信等途径,生动地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潜力。
03 如何提升全球竞争力,站上更广阔的舞台
从MIT到藤校录取,录取减少只是表象,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才是核心问题。未来,名校申请的竞争已进入新的时代,只有具备学术创新、跨学科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能真正站上全球舞台,赢得顶尖大学的青睐。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成为行业变革的引领者。如何打造真正的全球竞争力,以下三个核心能力至关重要:
培养跨学科能力:从单一学科到综合创跨学科逐渐从“隐结构”走向“显结构”。在现代知识体系中,学科之间的界限正被不断模糊,知识的发展并非仅沿着单一方向线性演进,而是自分化之初便伴随着学科间的交流、渗透与融合。随着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剧,单一学科的视角已无法应对现实世界日益复杂的挑战。
从学术到产业,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全球顶尖机构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领先高校纷纷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跳出传统学科框架,在多个知识领域交叉学习、探索未知。培养批判性思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在于我们能否摆脱对信息的盲目“全盘接受”,学会独立思考,质疑权威,并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合理判断。
全球顶尖高校的教育体系都在向问题驱动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转变,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思考:
✔️能否独立思考,而不仅仅是接受已有知识?
✔️能否发现现有理论或解决方案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
✔️能否在多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伍其哲 录取院校:宾大/哥大/JHU/南洋理工/西北大学
在这段CIS项目经历中,我成长了很多,了解了如何科学地提出问题,收集文献和分析资料,以及如何批判的思考结果提出理论。并且我需要清楚、准确、有逻辑地表达我的想法。
Mars Mao 中国药科大学2023级药物化学专业
我觉得在科研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Jason教授就很鼓励我们去思考,鼓励我们去挑战他,因为有自己的想法后,才能找到以后的科研方向,或者说是内推力,也是科研的动力。
叶文曦 录取院校:香港大学
在CIS完整的科研实践流程中,从确定研究主题到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从构建论文写作框架到不断精雕细琢反复打磨,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能力对我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发展也有很大的。
在西方国家的教学体系中,研究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全球顶尖大学的核心教学要素。根据哈佛大学《Crimson学报》数据显示,2017年哈佛大学本科核心专业课程中,有 91.7% 的课程,文科课程 100% 采用了论文与答辩 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这表明,研究能力已经成为哈佛本科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曾经以“唯分数论”著称的英国大学,如今也将学生的学术研究经历作为选拔的重要标准。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所说“我们要的不是阅读、记忆和回答,而是阅读、分析、批判,然后回答。”
“独立学习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结构化表达能力,跨学科结合的能力被认为是麻省理工对于学生的学术素质的四个核心基础要求,而这,就是学术研究”。
04 研究能力的培养,CIS硕导制科研合作计划
CIS是全球首个采用硕导制教学与研究制度的公共科研合作平台,创新性地提出教授应以科研合作的平等姿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现实世界问题”来完成学习。
CIS认为,只有当学科领军学者深入参与学生的观点碰撞与论文研讨,才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综合素养。该教育理念得到了全球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首年即吸引了超过400位国际知名教授加入,使CIS迅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顶尖人才培养计划之一。
“CIS能让学生们获得更重要的收获:一些可迁移技能和能力,比如独立工作、团队合作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牛津大学终身教授Aidong Yang
“从CIS项目中,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认识了许多来自全球顶尖院校的大学生,和已具备扎实基础的高中生。他们在课程中时常迸发‘顿悟时刻’——这种认知跃迁正是课程的价值所在。”
UCSF/布朗大学终身教授 Jason Sello
顶尖学校的录取标准,到全球竞争格局的变迁,再到创新思维与深度学习的实践,真正的全球竞争力早已超越了知识的积累,而关乎思维的进化。培养跨学科整合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深化研究型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更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造的引领者。
来源:坦荡的青山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