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什么有蹴鞠文化?你知道哪些蹴鞠典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1 17:56 1

摘要:清明蹴鞠,作为古代清明节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说起来简单,就是用脚踢球,“蹴” 就是踢,“鞠” 是用皮革制成的球。但它背后的故事,可就丰富得很,接下来咱就讲讲它在各个时期的发展。

清明蹴鞠,作为古代清明节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说起来简单,就是用脚踢球,“蹴” 就是踢,“鞠” 是用皮革制成的球。但它背后的故事,可就丰富得很,接下来咱就讲讲它在各个时期的发展。

蹴鞠的起源,一直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话题,像被一层薄雾笼罩,却又透着别样魅力。据说在战国那会儿,齐国都城临淄那叫一个热闹繁华,老百姓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斗鸡、遛狗、玩六博游戏,还有蹴鞠,都是大伙平日里的消遣。《史记》和《战国策》都记载了这些事儿,让咱们后人能知道,原来蹴鞠在早期就已经活力满满。还有个古老传说,把蹴鞠的发明归到黄帝头上。西汉的刘向在《别录》里写着:“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 。在远古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蹴鞠一开始可能是军队用来训练士兵的,能让士兵们身体更结实,还能培养他们互相配合的团队精神,慢慢地,才变成男女老少都爱的娱乐活动。

到了汉代,蹴鞠有了大发展。它不但是民间老百姓的心头好,还成了军队训练的重要项目。长安的宫苑里专门建了 “蹴鞠城”,那可是无数次激烈蹴鞠比赛的见证地。士兵们在球场上奔跑、传球、射门,一趟下来,身体得到锻炼,团队精神也培养起来了。当时汉代的蹴鞠,分表演和竞赛两种玩法,表演就看谁的花样多、技巧好,竞赛则是比谁更能赢。

唐宋时期,蹴鞠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那叫一个繁荣。先说制球工艺,有了大突破,做出来的球更圆了,弹性也更好。玩法也变得五花八门,像 “白打”,讲究用身体各个部位颠球、控球,就看谁的花样多、技术高;“筑球” 呢,更强调对抗,双方在球场上争得热火朝天,就跟打仗似的,不过没硝烟罢了。宫廷里,皇帝和贵族们对蹴鞠那是喜爱得不行。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个蹴鞠迷,宫廷里常常举办盛大的蹴鞠活动,那热闹劲儿,整个长安城都能感受到。民间也不逊色,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有人在玩蹴鞠,就连女子也积极参与,给这春日的氛围添了不少活力。

再讲讲蹴鞠是怎么传开的。唐宋的时候,皇帝和那些官僚贵族特别喜欢蹴鞠,像唐玄宗、宋太祖,都是蹴鞠的忠实粉丝,宫廷里隔三岔五就有蹴鞠活动。上头喜欢,下面老百姓自然跟着学,就这样,蹴鞠从皇宫大院传到了普通老百姓家里,成了全民娱乐项目。而且,蹴鞠可不只是个体育运动,还是人们社交、联络感情的好方式。一到清明节这些节日,亲朋好友就聚在一起玩蹴鞠,一边踢球,一边唠家常,感情一下子就拉近了,蹴鞠文化也借着这机会,在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之间传开了。还有那些蹴鞠社团,比如宋代的 “齐云社”,给蹴鞠爱好者们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平台,让蹴鞠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从唐代开始,蹴鞠还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高丽,甚至法国、英国这些国家。在传播过程中,它和当地的文化、体育活动相互融合,对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不过,再好的东西,也躲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蹴鞠也一样。明朝刚建立,朱元璋出于军事管理的考虑,不让军人玩蹴鞠,这对蹴鞠的发展打击不小。但好在民间基础深厚,老百姓还是照玩不误。清朝入关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满族的文化传统和蹴鞠不太合拍,到了乾隆那会儿,直接下令禁止蹴鞠。这么一来,民间的蹴鞠活动没了生存空间,慢慢就没了声响。清代中叶以后,西方现代足球传了进来,人家那全新的规则、竞技方式,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现代足球的冲击下,咱们传统的蹴鞠渐渐被人遗忘,在清明节这些节日里,也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关于清明蹴鞠,还有不少有趣的故事。《水浒传》里的高俅,原本就是个街头小混混,就因为蹴鞠踢得好,在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面前露了一手,端王对他另眼相看,高俅就此飞黄腾达,一路做到太尉。虽说这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也能看出宋代蹴鞠有多火,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有元代画家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画里宋太祖赵匡胤和他弟弟赵光义,还有宰相赵普等六个人,正用 “白打” 的方式玩蹴鞠,把当时宫廷里蹴鞠活动的热闹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

来源:带不走的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