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条电影旅游线路发布!民族电影这把火越烧越旺

B站影视 2024-12-03 10:01 2

摘要:1905电影网专稿冬季暖阳,凉山不凉。过去十天里,一场关于电影与艺术的盛会在凉山西昌举行——第二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大凉山的独特风情,也为广大群众呈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1905电影网专稿 冬季暖阳,凉山不凉。过去十天里,一场关于电影与艺术的盛会在凉山西昌举行——第二届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大凉山的独特风情,也为广大群众呈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

提到凉山,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彝族火把节、泸沽湖、螺髻山……种种带有强民族特色的文旅景点或许率先映入脑海。一座城市会因为这些标签而增加不一样的风情。而电影,作为记录时代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电影+”更是发挥出重要的能量,“电影+旅游”也会是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气息,孕育了丰富的影视创作资源,先后涌现出《奴隶的女儿》《彝海结盟》《我的圣徒》《索玛花开》《生命底色》《黑鹰少年》等一批优秀民族题材影视作品。可见,凉山已逐步成为我国民族电影事业发展的一方热土。

本届电影周创新开展的共创剧本计划,推出以螺髻山、大石板村等取景地为代表的影视旅游地图。让广大游客和影视爱好者身临美景共创文旅微短剧,不断探索“电影+旅游”文旅融合新模式,着力将建设文旅强州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电影创作与文旅探索强联合

当前,“影视+文旅”结合的趋势下,凉山又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凉山的文化魅力和电影创新的呢?

本届电影周创新开展了“五彩大凉山”共创计划,推出以螺髻山、大石板村等取景地为代表的影视旅游地图。让广大游客和影视爱好者身临美景共创文旅微短剧,不断探索“电影+旅游”文旅融合新模式,着力将建设文旅强州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最终,《南行觅春风却遇龙》《母语谣》《索玛树下的那个她》《月城有座小饭馆》《魅影大凉山》《沽酒问琴》《远行吧,菠萝君》《彝伞奇缘》《许愿神灯之旅》《绣水明山》在内10个项目获得认可。

与此同时,凉山邀请到了短剧行业知名制片及导演,选定剧本进行短剧影视化孵化。以短剧这一小窗口,去探索大凉山更大的风情和文化内涵,通过镜头记录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

动画电影《我是龙》则让凉山魅力有了更多样、更深度的展现。

在西昌邛海边上有一座青龙寺,期间流传着一段小青龙为了拯救一方百姓,违抗天命施雨救灾的传说。《我是龙》的团队以此为灵感,特意邀请《战狼1》的编剧,创作了这部动画电影。

在电影里,小白龙在人间的故事情节,均发生在西昌大石板村。不仅片中沿用了当地地名,团队更是在过去两年中,多次实地采风,试图用动画影像和艺术表达,完美还原大石板村的人文风情和邛海的壮美。目前,动画电影《我是龙》计划于2025年暑期和观众见面。

活动现场,团队还播放了首支幕后特辑,不管是人物建模,还是环境资产,我们都能看到《我是龙》不是将西昌的风情生硬植入在电影,而是真正的融入,令人对影片内容产生好奇的同时,也对当地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掌上短剧,到大银幕的探索,凉山始终选择用作品说话,真正发挥“电影+”的力量,将凉山风情的独特性、稀缺性转化为电影精品,为凉山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借着本次电影周的活动,凉山还举办了“跟着电影去旅游”活动,围绕电影拍摄取景地、故事发生地、明星同款打卡地,推出“追影之旅、灵感之旅、星光之旅”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拓展银幕精彩故事,丰富旅游场景体验。

凉山的民族风情和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是不可多的宝藏之地。当地更是整合优质的文明资源,筛选出涵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新兴业态四大元素的凉山十佳取景地——除了泸沽湖、螺髻山、邛海,还有建昌古城、建川博物馆、悬崖村、冶勒景区、彝海景区、香格里拉湖、会理古城。

这块瑰丽的土地期待着每位电影人的探索和深挖。

在本届电影周上,凉山短剧内容创作基地正式成立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同时也举行了凉山州文化产业影视基金出资意向协议的签约仪式,作为凉山州首支影视基金,该基金投资的项目将在凉山州进行实地取景,该基金的成立将大力推动影视产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凉山加强“电影+文旅”的投入,多方签约了影旅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将从共建影视拍摄基地、共创影视精品力作、共办影旅品牌活动、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四大方面开展合作,为实现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共赢发展而努力。

发扬民族特色讲述中国故事

一座城市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走红,也会打动这座城市居民对电影的爱。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此沙王紫璇吉克隽逸等一批影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属于凉山的独有风情。

这里更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积淀了璀璨绚丽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经典传承的红色文化。民族电影对于凉山则更具特别意义,回看中国电影历史发展,民族电影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也包括了民族译制电影。

从2009年到现在,全国已经累计译制发行17个语种,38个方言影片超过了一万次,总放映场次也超过了300万场,年度放映场次是20万场。比如《建国大业》等影片均进行了民族语的译制。

此次电影周更是展映了来自全国10个民族电影译制中心完成的电影,其中包含蒙古语版《人生大事》、藏语版《悬崖之上》、朝鲜语版《边缘行者》等。

在电影周的星光之夜上,更是为此对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人工智能研究应用分公司、凉山州译制中心在内的12家民族电影译制优秀单位进行表彰,也为背后这些全国民族电影译制中心的8名优秀放映员进行嘉奖。

民族译制电影的推广和发展真正进一步推广中国电影,让少数民族看懂看好电影,为每个电影人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借鉴,推动各民族广泛的交流、交往、交流、交融,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在西昌,有“中国第一火秀”的火把节,也有运载大国重器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双轨并进,从火把的火,到火箭喷射的火焰,是属于时代的激荡之光。我们也相信,民族电影的未来之光,也将会在西昌照亮,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土地的另一种“火光”。

来源:1905电影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