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最怕什么?除了病情反复,最担心的就是“抗癌药白吃了”。而外源性雌激素,正是那个可能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的“隐形杀手”。
乳腺癌患者在治疗期间最怕什么?除了病情反复,最担心的就是“抗癌药白吃了”。而外源性雌激素,正是那个可能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的“隐形杀手”。
乳腺癌中约70%属于激素受体阳性(ER/PR阳性),这类癌细胞的生长高度依赖雌激素。治疗的核心目标就是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患者长期服用的内分泌药物(如他莫昔芬、来曲唑等),正是通过抑制雌激素合成或阻断其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但如果患者额外摄入含雌激素的食物或保健品,相当于“一边灭火,一边添柴”——外源性雌激素可能绕过药物防线,重新激活癌细胞,甚至导致耐药。此外,某些成分虽不直接含雌激素,却可能干扰内分泌平衡,间接促进肿瘤生长。
传统滋补品
1、羊胎素、鹿胎素、紫河车、雪蛤
羊胎素和鹿胎素提取自动物胚胎组织,含有丰富的甾体激素,其中雌激素含量较高。紫河车即人类胎盘,含有雌二醇、雌三醇等多种雌激素。雪蛤的卵巢部分更是雌激素的 “富集区”,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提升血液中的雌激素浓度,为肿瘤细胞提供生长条件。例如,雪蛤中的雌激素可激活乳腺癌细胞内的 PI3K-AKT 信号通路,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显著增加肿瘤复发和转移风险。
2、蜂王浆、高丽人参、鹿茸
蜂王浆中的王浆酸、类固醇等成分具有类雌激素活性,能模拟雌激素作用于受体。高丽人参含有的多种人参皂苷,可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干扰雌激素代谢平衡,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波动。鹿茸富含的激素样物质,同样会对患者体内的激素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破坏内分泌治疗的稳定效果。
特殊营养品
3、牛初乳
作为母牛分娩后最初几天分泌的乳汁,牛初乳含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多种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其中雌激素会干扰患者体内正常的内分泌治疗进程,促进肿瘤细胞的分裂和生长,降低抗癌治疗效果。
4、燕窝、海参、花胶
燕窝在形成和采集过程中,可能因环境因素或人工干预受到雌激素污染;海参和花胶在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可能使用含激素的饲料,导致这些食材存在雌激素残留风险。尽管目前对于其雌激素含量尚无统一定论,但为确保治疗安全,乳腺癌患者仍需谨慎食用。
保健产品
5、深海鱼油
深海鱼油的主要成分是 Omega-3 多不饱和脂肪酸,然而部分产品在提取、精炼或储存过程中,若生产工艺不达标,易受到环境雌激素的污染。这些雌激素类似物进入人体后,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似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干扰内分泌治疗。
6、辅酶 Q10
一些辅酶 Q10 补充剂为增强功效,可能违规添加雌激素类成分。患者在服用此类产品后,会被动摄入雌激素,破坏体内激素平衡,影响抗癌治疗的效果。
7、蛋白粉
蛋白粉的原料来源广泛,若使用受激素污染的原料,或生产过程中质量把控不严,成品中就可能含有雌激素。长期食用,会对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8、维生素 E
维生素 E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然而,过量摄入维生素 E 会干扰体内雌激素的正常代谢途径。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维持雌激素的动态平衡,过量的维生素 E 会影响相关酶的活性,导致雌激素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减慢,从而使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对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
9、维生素 K
维生素 K 是一类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主要参与血液凝固和骨骼代谢等生理功能。虽然维生素 K 本身不直接含有雌激素,但部分维生素 K 补充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因原料不纯或生产工艺问题混入雌激素成分。此外,维生素 K 与其他营养素在体内的协同作用,也可能间接影响雌激素的代谢和生理功能,乳腺癌患者在补充时需谨慎。
10、护肝片
护肝片是一类用于保护肝脏功能的保健品或药品,其成分复杂多样。部分护肝片为增强疗效,可能会添加一些具有调节肝脏代谢作用的激素成分,其中就可能包含雌激素。乳腺癌患者在选择护肝片时,必须仔细查看产品成分表,避免误服含有雌激素的产品,以免干扰内分泌治疗,影响病情控制。
11、褪黑素
褪黑素生产行业标准参差不齐,部分厂家生产过程中若管理不善,产品易混入雌激素等杂质。患者服用后,不仅无法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还会因雌激素摄入影响病情。
12、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多酚类化合物,虽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但研究表明,它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可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雌激素样或抗雌激素样作用,影响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对乳腺癌治疗产生潜在风险。
来源:广安门肿瘤专家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