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不服你,是因为你不懂“管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09:32 2

摘要:你布置任务,员工阳奉阴违;你指出问题,他满脸不服;你苦口婆心讲道理,他却觉得你管太多。

用提问引导思考,用支持助力成长。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你布置任务,员工阳奉阴违;你指出问题,他满脸不服;你苦口婆心讲道理,他却觉得你管太多。

你纳闷:我学历不低、经验不少、态度也认真,为什么就是带不动人?

因为你用错了“管教”方式。我们要知道,在今天的职场,尤其是面对90后、95后甚至00后员工,命令式领导正在失效,控制型管理正在失灵。

现在,能让人心服口服的,不是我说了算的权威,而是能点燃他、成就他的——教练型领导。

01

什么是教练型领导?

教练型领导不是保姆,也不是心理咨询师,核心是用提问引导思考,用支持助力成长。

传统的领导模式是指挥控制型,常说的话是,这件事按我说的做/你只要执行,别问那么多/完不成,你自己负责/我只要结果,你干什么我管不着。

这种模式在流水线时代或许有效,但在知识型、创意型、自主性高的现代职场,它只会引发三种后果:

1.员工被动应付。只做你说了的,不多想、不创新;

2.能力原地踏步。一切听指令,失去独立思考能力;

3.关系紧张对立。你觉得他不主动,他觉得你不信任。

你越push(推动),他越resist(抵抗)。你累,他也烦。这样靠权力压出来的服从,不是真正的服。

教练型领导呢,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帮员工理清思路;不替员工解决问题,而是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看任务结果,更关注员工在过程中有没有提升。

比如下属做的活动方案没达到预期:

普通领导会说:“你这方案不行,客户要的是成本控制,你怎么没考虑?按我这个改。”(直接否定+给答案)

教练型领导会问:“这次方案客户反馈‘成本超预期’,你觉得我们前期在需求调研时,哪些信息没确认清楚?如果再做一次,你会怎么调整调研环节?”(引导反思+找方法)

前者让员工觉得“我不行,我做什么都不对”;后者让员工感受到“领导在帮我找问题,教我怎么改进”。

02

为什么员工更服教练型领导?

因为传统型领导只是依靠权威凌驾于员工之上,并不能让员工发自内心地跟随,二教练型领导满足了现代员工最核心的三个需求:

1.被尊重

教练型领导从不居高临下,而是平等对话。他相信员工有解决问题的潜力,愿意给他试错空间。

这种尊重,换来的是主动和担当。

反之,如果下属做事出问题,第一反应是指责,不看员工有没有努力,也不教怎么改,时间久了,员工会陷入自我否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不敢尝试新任务,甚至因为怕做错事而隐瞒问题。

2.被成长

员工怕的不是辛苦,而是原地打转,徒劳无功。

教练型领导不断帮他复盘、提炼、升级认知,让他清晰地看到,自己比三个月前强了。

如果领导只给任务,不给意义和建议,员工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用、这么做能帮自己提升什么,只能被动执行,也就没有思考,没有进步,自然没热情、没动力。

3.被看见

这样的领导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一句“这次方案比上次有进步”更清晰,会比“这个月业绩达标了”更让人有成就感。

当一个人感觉被尊重、被成就、被看见,他自然愿意追随。

有些管理者总觉得下属做不好,不如自己来,下属写的方案要改,下属做的计划要调,甚至下属安排的会议流程都要插手。

美其名曰对工作负责,实则是不信任员工,不给员工试错的机会,也不给员工自主决策的空间。

让员工觉得自己提的想法没用,领导根本不考虑,不被信任,不被看见。久而久之,员工没有了积极性,做事也应付交差。

1.少说你应该,多问你怎么看?

把指令变成提问,激发员工思考。

不要说“这个方案不行,你应该先做用户调研。”

而是说“这个方案很有想法,你觉得如果加上用户数据支撑,会不会更有说服力?你打算怎么收集?”

平时也可以参考GROW模型提问法:

Goal(目标):“你本月想达成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Reality(现状):“目前进度如何?遇到哪些障碍?”

Options(方案):“你觉得有哪些解决办法?”

Will(行动):“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需要什么支持?”

通过提问,引导员工主动补全思考盲区。这样比你直接给答案,他记得更牢,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也能独立解决。

2.少指责,多支持

批评要具体,表扬要走心。要给具体的反馈,既要肯定他的优点,也要明确告诉他怎么改进会更好。可以用三明治反馈法,正面反馈+问题+建议。

不要说“你这汇报太乱了,重做。”

可以说“方案前三页逻辑很清晰,但第四页的数据和结论之间缺少衔接。你觉得加一个过渡分析会不会更好?”

这样讲,既指明方向,又不打击信心。

在员工遇到困难时,别先批评,而是先看需要什么支持,给员工资源支持和思考支持,比指责更有用。

员工会觉得“领导在帮我解决问题,不是在找麻烦”,自然会更信任你。

3.给挑战,不给答案

成长来自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

不要事事安排妥当,而是分配有stretch(延展性)的任务,参考SMART 原则(Specific 具体、Measurable 可衡量、Achievable 可实现、Relevant 相关、Time-bound 有时限)。

明确目标,但不规定路径;允许试错,但要求复盘。核心是给目标、给支持、不给固定答案,让员工在试错中练能力。

比如“这个客户很重要,我建议你主导沟通。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找我,结束后我们一起复盘。”

这样,你给出的是信任和空间,他收获的是能力和自信。

4.定期做成长对话,不只是工作汇报

每月一次,放下KPI,聊成长,问一问员工,了解他的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职业发展规划等。

比如最近哪件事让你最有成就感?你觉得哪方面能力还需要提升?你希望半年后,自己变成什么样?

这种对话,让员工感觉你关心的是他这个人,而不只是他的产出。

写在最后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能。

过去,领导靠控制确保执行;未来,领导靠赋能释放创造力。

命令型领导,带出的是执行机器;教练型领导,带出的是自驱人才。

而当你成为一个教练型领导,你会发现:

员工不再等你指挥,而是主动推进;团队不再依赖你决策,而是群策群力;你不再疲于救火,而是专注战略;你不再是唯一的头脑,而是团队智慧的放大器。

让人信服的领导力,不是我比你强,而是我帮你变强。

当你开始成就他人,你的领导力,才真正开始。

领导力的最高境界,不是被服从,而是被追随。而追随,始于看见、尊重与成就。

来源:蒋小华管理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