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华服本质,创锦绣未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00:08 1

摘要:春到万物鲜,人间四月天。很高兴与大家相聚芳菲时节,共叙锦绣事业。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之年,中国时尚正以潮涌之势换日月新天。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服装品牌的本质与未来”这一主题,就是要理清本源,洞见大势,找到产业发展之道。

4月1日,以“服装品牌的本质与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服装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春到万物鲜,人间四月天。很高兴与大家相聚芳菲时节,共叙锦绣事业。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之年,中国时尚正以潮涌之势换日月新天。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服装品牌的本质与未来”这一主题,就是要理清本源,洞见大势,找到产业发展之道。

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四点认识。

一、在现实中认识行业发展的新课题

时尚是文化自信的投射,服装是时代风貌的表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服装行业在历史底蕴与生活美学的交融中,在本土文化与国际潮流的激荡中形成百卉含英、繁花似锦的生动局面。行业制造能力与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体系优势、供应链优势不可撼动。产品品类创新层出不穷,内生动力活力稳步抬升。产业实力的提升带来更高声量的时尚表达,中国设计、中国品牌、中国平台实现整体性崛起。中国服装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始从“大而全”向“强而韧”跃迁,从“普而惠”向“高而精”延展。

2024“全球服装品牌价值50强”排行榜中,中国以3.82%的品牌价值占比位居第7,与排名前三的法国(33.78%)、美国(21.86%)和意大利(11.88%)有较大差距。国内头部企业虽加速国际布局,但市场影响、品牌认知仍以本土为主。行业在标准制定、价值分配、潮流引领、供应链治理等方面尚未完全摆脱“跟随者”的心态与状态。爬坡过坎、再上层楼,需要我们回答好三个问题。

1、如何在价值位势上更进一步

中小制造企业为主,OEM、ODM模式为主,是我国产业的基本现实。话语权、议价权不足,企业容易陷入“规模扩张—利润稀释”的悖论循环。高内卷、超竞争的生态,使得很多企业疲于应对,过度的效率以牺牲品质为代价。《2024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产品质量问题位居第二位。产业整体价值、品牌建设受到严重损害。我们需要升维,形成更高层次上的供需平衡。

2、如何在创新位势上更进一步

发达经济体基于先发优势,在成熟领域已形成源头锁定、单点控制、链式布防的专利布局和技术壁垒。这导致我们的专利池中沉淀着很多防御性、点状化专利,不能有效转化为价值。受产业分工和“技术黑箱”限制,很多企业也倾向在既有技术轨道内进行边际改良、局部优化,颠覆性创新不足,创新投入不足,技术积累呈现碎片化、模块化特征。“创新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全产业链创新的协同效应有待提升。我们需要前瞻,构建面向未来的集成创新生态。

3、如何在理念位势上更进一步

当前,行业自主知识体系和理念构建落后于产业发展需要与创新实践。很多企业面临着有元素无体系、有产品无品牌、有表达无影响的窘境。整体看,我们还缺少具有全球认知度的标志大牌、缺少定义时尚话语权的设计大师、缺少树立市场风向标的潮流大事。全球消费者只见“中国制造”,不识“中国时尚”的局面有待扭转;全球化叙事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和传播有待更多时尚表达。我们需要策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主张。

二、在大局中识别行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中国服装产业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进程中,只有以五湖四海之襟怀,才能成经天纬地之事业。这要求我们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明晰方向。

1、在全球经贸格局的变化中把握机遇

实践证明,时尚品牌的背后是国家实力的支撑,全球时尚中心的转移与文化中心、制造中心的变迁高度相关。当前,全球政经格局发生趋势性变化。多极化世界的新现实,成为时尚版图调整的重要依据。国运即我运。国家强盛落地为产业强盛,文化自信转变为产业自信。在中西时尚并秀与共鸣中,建设时尚强国,正当其时。另一方面,力量对比的改变,带来地缘政治的深化。制度性权力开始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治理。比如特朗普政府不断向贸易伙伴挥动关税大棒,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地区出现抵制美国货的现象。全球贸易关系和产业布局变得更为复杂。以新疆棉问题为代表,中国服装产业处在风口浪尖。面对全球产业链的调整,我们要兼容国家安全、产业自主等多元目标,开放合作、优化布局、稳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2、在全球创新生态的变化中把握机遇

服装与人类文明相伴随,在历次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中保持活跃、走在前列。当前,技术群体性涌现特征明显,新材料、新制造、新能源,重塑着全球产业的结构与内容。产业创新由线性因果向涌现转变,由单维扩散向立体渗透演化,由局部改善向系统升级迭代。作为本轮技术创新的核心,AI正在催生新的发展范式,引发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生态的重构。特别是今年以来,从企业到政府,从高校到平台,DeepSeek广泛接入各类市场主体,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加快重塑。同时,AI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改变要素投入结构,提升劳动生产率,形成了重塑产业格局的可能。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超过20%的制造任务由AI和机器人完成。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奇点”临近,技术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也在形成更多的创新黑箱和风险盲区。比如AI导致的认知疲劳、信息茧房、数据安全、算法偏见、虚假信息等问题已成为全球治理难题。技术风险与社会风险的共振性增强,治理体系与产业创新的时间差拉大。面对新的创新环境,产业要看到技术变轨带来跨越式发展的可能,也是适应创新、伦理、市场多方平衡中的规则调整。在材料创新与制造创新中巩固优势,在新的治理体系与信息环境下强化品牌。

3、在全球价值议题的变化中把握机遇

全球价值议题发生深刻改变,价值取向已经从追求单一增长转向兼顾发展平衡、社会公平与共同繁荣的综合考量。这一调整为中国服装产业提供了从价值链参与者向价值体系引领者跃升的重要窗口。

共同发展中的机遇。联合国预计,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8%,仍低于疫情前3.2%的平均水平,应对发展压力成为普遍诉求。作为民生产业,服装行业在吸纳就业、增加收入、繁荣市场中彰显价值。中国服装产业体系优势、供应链优势明显,范围遍布全球、外溢效应持续强化,能够成为支撑全球共同发展的坚实支点。

规则调整中的机遇。围绕多元价值诉求和人类共同挑战,全球治理体系加速调整。ESG领域从“理念倡导”进入“利益重构”的深水区,各方博弈愈演愈烈。如欧盟的政策取向正从高强度监管转向竞争力优先、从全面监管转向精准聚焦。规则的重构为中国服装产业参与全球贸易带来影响,也为我们更充分参与产业治理提供契机。

消费升级中的机遇。世界人口预计在本世纪80年代达到约103亿的峰值。随着全球人口增长与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服装的诉求正从基本功能向健康、环保、智能等多元价值拓展。中国服装已形成规模经济、质量经济、范围经济的叠加优势,构筑起多层次的立体供给体系,能够为满足高品质、多样性需求提供支撑。

行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为指引,把握全球价值重构的内涵,实现从“成本优势”到“价值优势”、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塑造”、从“产业协作”到“文明互鉴”的跨越。

三、在本质中发掘行业发展的价值机遇

建其本而万物理。只有坚持第一性原理,回归本源,实现价值的再定义,才能打破边际效益递减的宿命,找到发展的第二曲线。衣者依也,服装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技术与人文的交汇、个体表达与社会共识的媒介,是创造人民物质和精神幸福的载体。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联动中,服装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深刻改变。我们需要在属性变化中找到产业发展的价值落点。

1、在科技属性中发掘创新点

围绕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服装产业的科技属性日益凸显。这一转型不仅体现在产品功能的拓展,更深入到产业链的全方位重构。石墨烯、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新材料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品在防晒、阻燃、导电、抗菌等方面的性能,将抽象的科技概念转化为了可感知的织物语言。如茉寻Moution采用原纱防晒面料,为运动员定制专业防晒装备。AI设计、3D打印等前沿技术推动复杂设计快速实现,装备创新全面重塑生产流程与质效。可穿戴产品走入日常,更多服务开始无缝集成到服装之中。如“柒牌AI夹克”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智慧生活解决方案,荣膺2025年法国FDA设计奖金奖。科技创新改变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丰富服装的价值维度和功能属性,既是产业打破印象锁定、建立产业认同的重要切口,也是构筑差异化优势、树立品牌影响的核心源泉。

2、在时尚属性中发掘闪光点

中国文化、中国设计、中国材料、中国工艺加快转化为中国时尚风格与美学,产业的文化特征更加鲜明。以国风国潮、新中式审美为代表的中国时尚,在当代全球语境下得到创造性表达,成为一种重要的消费趋势和文化现象。2024年,中国国潮服饰市场规模在2200亿元以上,预计2025年将达到2500亿元。影视、动漫、游戏等当代文创的蓬勃发展,也在构筑新的文化生态。数字时尚深入发展。社交媒体重塑时尚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机制,成为传递生活方式、价值主张与流行趋势的新策源地。太平鸟、歌力思、爱慕、路卡迪龙等经典品牌借助内容平台实现焕新;SIINSIIN、BF等小众品牌、时尚潮牌在流量中快速崛起。文化创新改变产业的价值生成机制,拓展服装的精神维度和情感属性,成为产业突破国际话语壁垒、构筑文化影响力的关键路径。

3、在绿色属性中发掘赶超点

绿色制造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选项。从材料体系、加工体系到流通体系,行业在含碳量下降的同时实现含金量的增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才能在新的资源约束下建立优势。

绿色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者开始更多从环保、社会责任等维度作出决策。预计2026年,可持续服装市场占比将增长至6.1%。加快市场融入,才能在满足实际需求中占据主动。

绿色资产化进程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明确将碳排放权、核证自愿减排量划入无形资产范畴;全国碳市场也首次扩围。加快形成绿色增值和管理能力,才能在价值创造中把握先机。

我们要在绿色文明形态的演进中,将环境压力内化为创新动力,将可持续发展从合规约束升维为价值创造中枢,道法术器,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4、在健康属性中发掘切入点

服装产业的健康属性正从单一的身体保护向全维度健康关怀拓展。从运动健康到睡眠健康,服装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如爱慕利用新型海藻纤维,开发抗菌防螨、可降解睡衣,为健康睡眠保驾护航。医用防护服、高端医疗纺织品快速发展,有效保障生命健康;行业积极探索更具舒适性、功能性、防护性的职业装,满足健康工作需要。服装也是生活的承载、情感的寄托,能够舒缓焦虑,具有情绪价值。时尚的发展构筑着精神家园。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健康需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服装产业的健康属性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品类的延展、产品的创新开拓差异化市场,在全球价值链中占得主动。

科技、时尚、绿色、健康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有机整体。我们要在产业价值体系中,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力、文化引领力、责任导向力与人本支撑力,在更高层次上重新定义产业的价值创造模式。

四、在守正中创新,开启锦绣新程

识局才有破局,务本方得根本。在2025年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让我们从产业本质出发,聚焦产品,完善链条,做强牌面。以点、线、面构筑现代服装产业新图景。

1、以质为核心打磨产品

产品是价值实现的中枢。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科技与设计融合,创造兼具物质、功能、情感的多维价值。提品质。加大新材料、新工艺、新制造的应用;从民族传统文化、国际潮流文化中引入创新元素,打造新品、精品、珍品。拓品类。要围绕运动健康、冰雪经济、宠物经济等新生活方式,聚焦年轻消费者、银发消费者等新客群,加速细分品类创新。优服务。推动产品服务化、消费场景化。强化渠道融合、场景创新,增进情绪价值、体验价值,让产品有料更有趣。

2以效为核心锻造供应链

供应链是产业的底座。麦肯锡报告显示,2025年,掌控自有供应链的品牌将占据35%的市场份额。要把握规律,打造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供应体系。精益化。适应时尚周期变短、产品迭代加快的现实,将供应链架构于AI等新型基础设施之上,打造智慧柔性的供应体系。生态化。充分发挥支撑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平台作用。围绕新材料、大健康等新兴领域延链补链。主链牵引,多链共生。绿色化。应用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技术,构建低碳、透明、可持续的供应链。强化ESG管理,完善信用体系。

3、以人为核心构建品牌矩阵

品牌是建立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关键。我们要将国家崛起的势能转化为品牌发展动能,打造生活方式品牌、中式美学品牌、硬核功能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协同共进。要全球布局,在地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知名度、美誉度。要AI赋能,流量汇聚,通过新渠道新范式树立大师、大牌、大事。胖东来的成功得益于理念的引领、幸福的创造。品牌要形成价值主张。在文化的挖掘、实践的探索中,构建自己的价值标准、叙事逻辑和表达体系。影响更多人,感召更多人。

“根本既立,然后可立趋向;趋向既立矣,而所造有深浅不同者,勉与不勉故也。”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让我们不负春光,只问耕耘,创锦绣未来,赋事业长青。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