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要多方发力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09:05 3

摘要: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路径,需从土地、政策、科技、服务、主体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体系。以下从六个方面系统阐述实现路径:

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路径,需从土地、政策、科技、服务、主体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生产体系。以下从六个方面系统阐述实现路径:



**一、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破解细碎化困局**
当前我国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户均耕地仅7.5亩,制约规模效益发挥。应建立"三权分置"配套制度,在河南、山东等试点省份推行"确权+流转"模式,通过卫星测绘技术完成98%以上承包地确权登记。

重点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如江苏射阳县农民以承包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规划后土地利用率提升23%。建立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合同文本,设置每亩800-1500元的流转指导价,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特别要防范"非粮化"倾向,通过签订粮食种植承诺书等方式,确保流转土地用于粮食生产比例不低于70%。



**二、构建政策支持矩阵,破除发展瓶颈**
财政方面应建立差异化补贴机制,对连片经营300亩以上的主体给予每亩200元/年的规模经营补贴。税收优惠可参照小微企业标准,对家庭农场增值税起征点提高至月销售额15万元。

金融创新需突破抵押物限制,四川推出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已累计放贷超120亿元。建立双层风险防控体系:政府层面设立2亿元规模的风险补偿基金,经营主体层面强制投保农业大灾保险。2025年中央财政安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已达1250亿元,重点向规模化主体倾斜。



**三、科技赋能驱动生产力跃升**
智能农机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装机量年增40%,使播种作业精度达2厘米。在黑龙江建三江农场,物联网技术实现万亩稻田水肥精准调控,节水30%、节肥20%。

建议将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等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比例从30%提至50%。建设"数字农业先行区",如山东寿光已建成5万亩智慧大棚集群,通过环境智能调控使番茄产量提升3倍。同步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将地块坡度控制在8度以内,田块长度不低于100米。



**四、社会化服务破解小农户衔接难题**
构建"1+N"服务体系:每个县建设1个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N个专业服务站点。安徽宿州探索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大托管"模式,服务面积已超600万亩,实现"你外出打工,我代你种田"。

重点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2025年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19亿亩次。培育市场化服务主体,对提供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服务的组织给予每亩40元作业补助。建立服务标准体系,制定22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规范。



**五、培育新型主体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全国名录系统已录入家庭农场超400万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如温氏集团带动5.6万农户发展标准化养殖。

推进"一村一品"示范建设,陕西洛川苹果、五常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溢价率达35%以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建设产地冷链设施,新增库容500万吨,解决果蔬产后损失率过高问题。



**六、科学把握规模边界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我国粮食种植的适度规模为:北方平原地区150-300亩,南方丘陵地区50-100亩。建立规模评估模型,综合考虑劳动力管理半径(每个劳动力适宜管理水稻田30-50亩)、资金周转周期(粮食生产资金年周转2-3次)、技术掌握程度等要素。

推行"规模经营能力认证"制度,对经营主体进行土地管理、市场运营等5个维度评估。建立退出机制,对连续3年亏损且资产负债率超70%的主体启动规模调减程序。



农业规模化是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农民三方协同。预计到2030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比2020年翻一番,土地产出率提高3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真正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质变跃升。

在此过程中,必须守住"农民主体地位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安全不放松"三条底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规模化发展道路。

来源:小平聊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