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产大飞机C919的“心脏”国产化进程迎来重大突破。在江苏太仓刚刚结束的2025第九届商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大会上,中国航发集团董事史坚忠透露,为C919配套的长江 1000发动机“试运行表现远超预期”,他补充道,这款发动机的成功将体现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近日,国产大飞机C919的“心脏”国产化进程迎来重大突破。在江苏太仓刚刚结束的2025第九届商用航空发动机技术大会上,中国航发集团董事史坚忠透露,为C919配套的长江 1000发动机“试运行表现远超预期”,他补充道,这款发动机的成功将体现中国供应链的韧性。
另据著名的航空专业媒体《简单飞行》等多家外媒报道,中国航发集团(AECC)成都发动机公司一名副总经理表示:最近的试飞表明这款国产发动机“进展很顺利”,C919将“很快”在验证飞行期间装机使用长江 1000发动机。
这一进展标志着国产航发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更意味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自主可控”战略,从整机设计制造延伸至核心动力系统,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的进阶。
同时,这位副总经理进一步表示,长江 1000的研发目标并非完全替代当前C919使用的LEAP-1C发动机(美法合资企业CFM产品),而是通过自主创新“为国产大飞机提供更多选择”。这种务实态度体现了中国在核心技术攻关中的战略智慧:既追求自主可控,又保持开放合作的灵活性。
长江 1000的研发史,是一部中国航发人“从零造心脏”的攻坚实录。“新中国连第二代民用发动机都没造过,现在要直接从第一代跨越到第五代,这相当于让小学生直接解微积分。”被誉为“中国航发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曾如此形容研发难度。
这种跨越意味着要攻克高压比核心机设计、超临界空心风扇叶片制造等12项“卡脖子”技术,仅单晶涡轮叶片就需要经历217次迭代试验。正是这种“补课式攻关”催生了技术奇迹。面对美国2020年对LEAP-1C发动机发出的断供威胁,中国航发团队在3年内完成了西方同行10年的技术积累。
突破钛合金3D打印技术壁垒,将18片直径2米的空心风扇叶片重量控制在45公斤,较传统实心叶片轻30%,却能在零下50℃极寒中承受30吨离心力;开发出全球首个航空发动机数字孪生系统,通过10万+传感器实时构建“镜像引擎”,将喘振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7%;建立覆盖28省市的国产化供应链,关键部件自主化率得到了大幅度跃升。
根据国际权威航空技术媒体《detailedpedia》披露的技术白皮书,长江 1000系列航空发动机包含三个技术演进型号:长江 1000AX 验证机、长江 1000A 基础型和 长江 1000增强型,其推力参数分别达到 111 千牛(25,000 磅力)、125 千牛(28,200 磅力)和 131 千牛(29,500 磅力),形成了完整谱系,覆盖 C919客机从标准运营到极端工况的动力需求,并展现出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技术迭代路径。
该系列发动机采用典型的双轴涡扇布局,其核心机系统包含:
压缩系统:一级风扇采用18 片单级宽弦空心钛合金叶片,配合三级增压器与十级高压压气机,形成总压比达40的复合压缩体系,其中高压压气机压比达到了20。
燃烧系统:应用增材制造技术(3D 打印)的单环燃烧室,配置 16 个全向可调燃油喷嘴,实现燃油雾化粒径小于 50 微米的精准控制,显著降低氮氧化物排放。
涡轮系统:采用二级高压涡轮与六级低压涡轮的组合设计,高压涡轮叶片运用第四代单晶材料及气膜冷却技术,耐受温度达 1,700℃,较传统镍基合金提升约 300℃。
通过技术参数对比显示,长江 1000系列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性能参数CJ-1000BLEAP-1C最大推力131 kN133 kN涵道比10.6:110.9:1单位燃油消耗15.3 g/kN·s15.2 g/kN·s推重比3.34.75值得注意的是,长江 1000 系列集成了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FADEC),可实时处理 10 万 + 传感器数据,实现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使维护周期延长至 2,000 飞行小时以上。
随着长江 1000 装机验证的推进,C919 将逐步实现 "全自主化"。这不仅对保障我国航空产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更将重塑全球民航市场竞争格局。数据显示,未来 20 年中国将新增客机需求超过 8000 架,长江 1000 系列发动机若能占据 30% 市场份额,产值将超万亿人民币。
面对机遇,中国航发正加速布局下一代技术。据透露,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动机设计平台已投入使用,可将研发周期缩短 40%。同时,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混合动力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发也在同步推进。这些举措预示着,中国航空动力产业正在从 "跟跑者" 向 "并行者" 甚至 "领跑者" 跨越。
来源:蓉城沧桑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