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国珍,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常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育成水稻新品种41个,累计种植5000多万亩,增产稻谷近20亿公斤。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技术创
人物名片
赵国珍,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常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育成水稻新品种41个,累计种植5000多万亩,增产稻谷近20亿公斤。先后获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等荣誉。
水稻育种是日复一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是赵国珍的工作常态。这样的过程,每年至少需要重复两季。
从三月春播到十月秋收,几乎每周,赵国珍都要奔波于团队的几个育种点。每个点有5000多份水稻育种材料,需要她参与从播种、移栽到成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大量的田间表型评价和数据分析工作。
身材瘦小,说话温柔,长长的头发低束着,是赵国珍给人的第一印象。讲起汗流浃背、蚊虫叮咬,她显得云淡风轻,而一谈起育种工作,她就显得格外兴奋。
耐心等待萌芽
1992年,正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专业就读的赵国珍,被水稻育种专家蒋志农选入他的研究团队,参与中日水稻合作研究项目。刚进入团队,懵懵懂懂的赵国珍满腔热血,虽然对水稻育种知之甚少,她依然怀揣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与期待。
可育种工作并不像赵国珍想象的那么美好,最初的新鲜和好奇很快被磨平。浸种、催芽、播种、移栽、管理、杂交、选种、收割、脱粒……周而复始的工作枯燥又艰辛。水稻抽穗开花前要一株株地调查生长情况,成熟期要一穗穗地观察结实情况,一个点几千份的稻株,都需要逐一记录,工作量非常大。
“最苦的是,杂交授粉的工作必须在中午太阳正烈的时候进行,气温奇高,日照奇毒,稻叶的齿就像锯子一样,会在裸露的手和手臂上锯开一道道口子,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赵国珍回忆,当时嫌草帽会挡视线,手套戴着干活不利索,就全扔一边。结果一季过完,她的脸被晒得黑红,双手也变得十分粗糙。
最考验人的远不止这些。要育成具有综合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要把亲本按照“性状互补”来进行组配,根据后代的分离情况确定材料的利用价值,这个过程需要几年到十几年,而且绝大多数的组合都是失败的。赵国珍每年要做上百个杂交组合,但最终能够培育成品种的组合也就是一两个,有时甚至全军覆没。花费数年时间培育出的新品种,有些在田间试验中却表现不佳,还得重新开始。这种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反复地磨砺着赵国珍的耐心和毅力,也曾让她一度沮丧。
1995年初,云南的稻米还有很大的缺口,一些地方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看到这一情况,蒋志农团队又开始了“米袋子”项目。为了完成这一任务,6年间,赵国珍跟着蒋志农走田间、下地头,没给自己放过一个大假。
“米袋子”项目期间,团队育成粳稻新品系57个,其中通过省级审定新品种11个。累计示范推广2684.69万亩,增产稻谷8.62亿公斤。为基本解决云南省粮食(稻谷)自求平衡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用心对待这块土地,能让大家吃饱吃好时,自己精神上会收获极大的满足。”赵国珍说。
经过几年历练,赵国珍体悟到,一颗种子的萌芽需要安静且持久的时间。“细心观察、长期积累、深入思考,水稻育种是需要在田间地头‘磨’的功夫。”
当初懵懵懂懂的小姑娘,目光开始变得坚定。
育种没有捷径
赵国珍(右)与同事在探讨比较选拔的水稻育种材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稻米品质尤其是食味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赵国珍所在团队开始把育种目标从好种、高产向提升食味品质转变。
云南粳稻区地处低纬高原,海拔较高,水的沸点相对较低,导致即便达到优质米标准的大米也往往口感偏硬,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从日本引进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口感很好,但生育期太短,产量较低,不适宜在云南种植。通过对低直链淀粉含量材料的杂交后代进行详尽的研究,赵国珍明确了控制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为隐性单基因,并开展了大量的杂交组配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赵国珍主持选育出了“云粳37号”,稻米香味浓郁,米饭外观油润,冷后也不回生。就在大家信心满满参加省区试时,“云粳37号”却因为稻瘟病抗性原因被一票否决,没有通过审定。
育种中的失败是家常便饭,这是每一个育种者都要经历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言。短暂的沮丧过后,赵国珍带领团队继续研究。没想到的是,当年参加区试后,农民把收获的稻谷碾成大米,煮成的米饭口感既柔软又不失嚼劲,竟意外地好吃。“云粳37号”就这样出名了,很快,很多农户开始自发种植,还有企业收购进行优质米开发。
赵国珍又燃起了希望。白天,她泡在田里一株株、一行行地观察、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记录株高、穗长、粒型、抗病性等关键性状,以便对育种材料进行科学评估。晚上她经常半夜醒来,翻阅记载资料,冥思苦想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坚持收获良种
经过多年对“云粳37号”株系筛选鉴定,赵国珍带领团队最终筛选出抗稻瘟病的“云粳37号”,并于2021年通过审定,成为云南省首个公认的优质食味粳型香软米品种。培育一个良种通常需要8至10年,但“云粳37号”几乎花费了两倍的时间。
“云粳37号”一经推广,就以性状稳定、易种植、生长周期短、产量较高、口感好等优点而受到青睐,作为云南省首个最具影响力的优质稻品种,连续三年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推荐为主导品种。2023年,“云粳37号”成功入围了第四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优质稻——这也是中国目前级别最高最具权威性的大米食味品质评选。目前,有70余家企业或合作社从事“云粳37号”优质米开发,形成了多个高端优质大米品牌,亩均纯利润为3000元左右。
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兴滇英才——产业创新人才、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青年科技奖、云南省科技特派员……面对众多荣誉,赵国珍谦虚地表示,育种工作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攀登,育种的遗传积累都是靠前人的一点点积淀而来的,她参与和贡献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育种工作必须长期地、持续地坚持,不然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劳。”
采访期间,赵国珍不时接到各地农技中心和企业的电话,咨询“云粳37号”种子及相关种植技术,她都一一认真解答。选育出一个好品种,老百姓认可,企业赚钱,就是她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我现在感觉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喜欢。”赵国珍笑着说。
风吹稻浪,这是赵国珍心中最美的风景。老一代育种人解决了“吃不饱”的难题,第二代育种人跨越了“吃得好”的门槛,今后要解决的则是“吃得更营养均衡”的问题。赵国珍和她的团队又开始在新征程上探索新“稻”路,播种新希望。
(彭超)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