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禁止食品包装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识。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明确规定:禁止食品包装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识。
这一政策变化直击当前食品营销中的核心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作为消费者,我们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又该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做出安全健康的选择?一起来了解一下。
近年来,超市货架上标榜"零添加""不添加防腐剂""无人工色素"的食品比比皆是,这些标识通常以醒目的字体标注在包装正面,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
"当前很多食品都标榜'零添加''不添加',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来促销,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溢价'买单。"
国家出台禁令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类标识存在严重误导性。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先生指出:"所谓的'零添加'更多是相关企业在商业营销中创造的概念。"具体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述不严谨。如:"有些含糖饮料会使用'不添加甜味剂'的声称吸引消费者,却造成了消费者认为产品中没有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误解。"这种选择性标识让消费者产生全面"无添加"的错误认知。
其次,标准不统一。目前对"零添加"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不同企业可能采用不同标准,导致消费者难以横向比较。例如某品牌"零添加"酱油可能指不添加防腐剂,但含有其他添加剂;而另一品牌可能指不添加某些特定成分。
最后,掩盖真实风险。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石正莉指出:"'零添加'食品不代表更安全,反而可能带来更多风险。"这包括微生物污染风险增加、储存要求更苛刻等问题。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或天然物质。报道明确指出:"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感官特性、延长保质期或实现其他特定功能而添加的物质。"
合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实际上保障了食品安全。以防腐剂为例,报道指出:"防腐剂可以抑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繁殖或杀死微生物,从而防止或延缓食物腐败。"山梨酸钾等常见防腐剂经过严格评估,在标准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
事实上,与大众认知或许相反,刻意追求"零添加"有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微生物风险增加: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更易腐败变质。报道指出:"如果一些食品中不添加防腐剂,则无法抑制微生物繁殖,很容易导致食品变质。"
其次,储存难度加大:"'零防腐剂'食品实质上是将防腐责任转移给了包装技术和储存条件。"这意味着消费者需要更严格的储存管理,否则"尤其在南方夏天比较常见"的酱油发霉、长白毛现象就会发生。
最后,营养失衡风险:报道警示:"部分食品标注'不添加色素''零防腐剂'等,但可能含有高盐、高糖或高脂肪成分。"这种选择性标识可能让消费者忽视更重要的健康风险。
对于大多数健康成年人来说,不必过度追求"零添加",而应关注整体饮食结构。选购食品时:
1.优先看配料表排序:报道指chu:"配料表中的成分是按照的加入量多少进行排列。一般前三位是食品的主要成分。"
2.关注关键添加剂:注意是否含有人造反式脂肪(如植脂末、氢化植物油)、高果糖玉米糖浆等已被明确证实不利健康的成分。
3.平衡便利与安全:适当使用含合法添加剂的加工食品可以提高生活便利性,但应以新鲜食材为主。
特定人群需要更严格的选择标准:
1.婴幼儿:应选择专为婴幼儿设计的食品,这类产品有更严格的添加剂限制标准。
2.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患者需警惕"零添加"但高钠的食品;糖尿病患者需注意无糖但可能含高脂肪的替代品。
3.过敏体质人群:报道建议:"如对某些食物过敏,要特别注意配料表中是否含有过敏原。"
基于以上报道,科学家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步:看配料表结构,越简短越好:"配料表越简短越好,成分多说明该食品或饮料是经过深加工的。"例如纯牛奶应只有"生牛乳"一项。
警惕"拆分标识":有些厂商会将同一种添加剂的不同形态分开标注,降低其在配料表中的排序位置。
第二步:识关键成分,根据报道列出的常见添加剂类别,应特别关注:
甜味剂:包括"木糖醇、麦芽糖醇、甜蜜素、安赛蜜等"。
防腐剂:如"山梨酸钾、苯甲酸及其钠盐"。
漂白剂与抗氧化剂:"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钠"等。反式脂肪:"植脂末、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等。
第三步:查营养成分表。关注每份含量而非仅百分比。对比同类产品的钠、糖、脂肪含量。警惕"低脂"但高糖或"无糖"但高脂肪的替代方案。
第四步:评估储存条件。对于宣称"无防腐剂"的产品,要特别关注其储存要求。考虑家庭实际储存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购买量应以能在保质期内食用完毕为宜。
随着新规实施(设置了2年过渡期),食品行业将面临重大调整。消费者也应更新认知:
1.破除"天然=安全"的迷思:许多天然物质同样可能存在安全风险,而经过科学评估的添加剂在合理使用下是安全的。
2.关注整体饮食模式:与其纠结于单个产品的添加剂,不如关注整体饮食结构和多样化摄入。
3.培养科学素养:学会阅读和理解食品标签,如报道强调的:"正确阅读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食品标签信息才是关键。"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的核心观点值得每位消费者牢记:"消费者真正需要关心的是食品添加剂是否为食品和卫生主管部门认可,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至关重要。食品选择不应被营销话术左右,而应基于科学证据和个人实际需求。
当我们掌握了正确解读食品标签的能力,"零添加"的营销神话自然不攻自破,我们也能真正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来源:健康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