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帝朱载坖:六年救大明的 “好色老板”,为何死后人人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07:38 1

摘要:1567 年,嘉靖帝朱厚熜吞了最后一粒 “长寿丸”,在西苑炼丹炉的余烟里断了气。36 岁的朱载坖被太监从裕王府请出来时,手里攥着的账本还在发抖 —— 账上只剩十万两白银,欠九边将士的军饷堆到 400 万两,全国流民超百万,北边蒙古年年南下抢粮,东南倭寇盯着沿海

1567 年,嘉靖帝朱厚熜吞了最后一粒 “长寿丸”,在西苑炼丹炉的余烟里断了气。36 岁的朱载坖被太监从裕王府请出来时,手里攥着的账本还在发抖 —— 账上只剩十万两白银,欠九边将士的军饷堆到 400 万两,全国流民超百万,北边蒙古年年南下抢粮,东南倭寇盯着沿海商船,这颗传了 199 年的 “大明药丸”,眼看就要碎了。

谁也没料到,这个早年被父亲冷落、连太子都没敢争过的王爷,会在六年里把烂摊子盘活:开海禁赚得白银满仓,和蒙古止戈通商,让流民回家种地,到 1572 年太仓存银竟有 600 万两。可偏偏在盛世刚开头时,他却因纵欲过度猝死在后宫,成了明朝最 “尴尬” 也最让人遗憾的皇帝。

朱载坖的命,打小就比朱祁钰还苦。他是嘉靖帝第三子,生母杜康妃是个没背景的宫女,连带着他也成了宫里的 “小透明”。更糟的是,大哥、二哥接连夭折,嘉靖帝被 “二龙不相见” 的迷信缠上,硬是把他和弟弟朱载圳赶到宫外居住,十年都没好好说过几句话。

《万历野获编》里写他 “居外邸,朝夕危惧”,不是怕被弟弟排挤,就是怕触怒父亲。有次他想给母亲送件棉衣,都得托太监偷偷带过去,生怕被嘉靖帝当成 “觊觎皇位” 的信号。直到 1565 年,弟弟朱载圳突然病逝,他才成了唯一的皇子,可即便如此,嘉靖帝到死都没正式立他为太子,只在遗诏里含糊提了句 “传位裕王”。

1567 年正月,朱载坖穿着不合身的龙袍坐在金銮殿上,看着下面跪着的大臣,第一句话不是摆架子,而是问户部尚书:“九边的军饷,还能拖多久?” 当听到 “最多三个月,再欠就该哗变了” 时,他当即拍了桌子 —— 这皇帝,他当得比王爷还憋屈,可也比谁都清楚:再不救,大明就真没了。

朱载坖没学父亲躲在西苑炼丹,而是天天泡在户部和兵部。他的第一刀,先砍向严嵩留下的烂摊子。严嵩倒台后,他的党羽还攥着地方税银,朱载坖下了道狠令:凡严嵩旧部,贪污超千两的抄家,超万两的流放,短短半年就追回 120 万两赃款。接着他砸了西苑的炼丹炉,把骗嘉靖帝的道士全抓起来,光没收的药材和黄金就值 20 万两。

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勋贵的态度。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勋臣后代,占了全国近三成的良田还不交税,朱载坖不管 “祖宗规矩”,直接派海瑞去查 —— 你不是有免死铁券吗?占地就得还,交税就得交。最后勋贵们退还的土地,分给流民后竟让百万流民回了家,这步棋,连老谋深算的徐阶都没敢走。

第二刀是换班子。徐阶是帮他继位的功臣,可当了两年首辅后,门生故吏遍布朝野,连地方官都得看徐家脸色。1568 年,松江府有人举报徐阶家奴强占 24 亩民田,朱载坖没护着老臣,反而让海瑞去查。海瑞一点不含糊,把徐家非法占地的账本全翻了出来,徐阶没办法,只能主动辞职。

与此同时,朱载坖提拔了两个关键人物:高拱当首辅,张居正当次辅。高拱懂军事,能镇住边将;张居正懂财政,会算经济账。他还让冯保管司礼监,形成 “外廷有高张、内廷有冯保” 的制衡,自己则当 “甩手掌柜”—— 开会时不怎么说话,却能在大臣吵得面红耳赤时,一句话定调,这手 “无为而治”,比嘉靖帝的 “权术” 实在多了。

第三刀是安百姓。1568 年山东、河南发大水,朱载坖下旨:灾区免税一年,给流民发耕牛和种子,欠官府的粮三年内还清就行。对欠薪多年的九边将士,他从追回的赃款里挤出 80 万两,亲自派太监送到边关。有个老兵拿到军饷时哭着说:“俺以为这辈子都等不到了,没想到新皇帝真把咱们当人看。”

朱载坖最牛的一招,是打破了朱元璋定下的 200 年禁海令。明朝初年,为了防倭寇,朱元璋下令 “片板不许下海”,可越禁走私越猖獗 —— 福建、浙江的商人偷偷把丝绸、瓷器运到东南亚,换回来的白银全进了私囊,朝廷一分税都收不到。

1569 年,朱载坖召大臣开会,有人说 “开海会引倭寇”,他却反问:“禁海时倭寇少吗?不如让他们合法做生意,咱们收税养兵。” 最后他拍板:在福建漳州月港设 “海澄县”,允许商人申请 “船引” 出海,只要按交易额交 3% 的税,就能和西班牙、葡萄牙、东南亚做生意。

这一开海,效果比所有人想的都好。江南的丝织业原本快倒闭了,月港开港后,订单堆到三年后,织工工资涨了两倍;景德镇的瓷器,一年出口超百万件,运到欧洲能卖十倍价;月港的关税,从第一年的几万两,涨到后来一年超 30 万两。

经济学家弗兰克在《白银资本》里算过:1570 年到 1644 年,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有三分之一流进了中国,其中大部分是从月港进来的。有个福建商人在日记里写:“以前走私时怕官府,现在有了船引,带着瓷器去马尼拉,一次就能赚回几百两,这都是托皇帝的福。”

开海赚的钱,朱载坖没乱花:一半用来补发军饷,一半投入农业。他还从吕宋引进玉米、红薯,在福建、广东试种 —— 这两种作物不挑地,荒山上都能长,流民种了后,再也不用靠乞讨过活。到 1572 年,明朝的米价从一两银子一石,降到了五钱一石,太仓存银从十万两变成 600 万两,谁都不敢相信,这是六年里做到的。

明朝和蒙古的仇,从朱棣时就结下了,200 年来打打杀杀,每年军费要花 600 万两,可越打蒙古越能抢。1570 年,蒙古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爷爷抢了自己的未婚妻,赌气跑到大同投奔明朝。边将们都劝朱载坖:“杀了他,给蒙古一个教训。”

朱载坖却摇头:“杀了他,俺答汗肯定来报仇;不如留着他,换和平。” 他给把汉那吉封了官,送了房子,还派人跟俺答汗谈判:“你把逃到蒙古的汉奸赵全交出来,我把你孙子送回去,咱们开互市做生意。”

俺答汗本来就不想打了 —— 蒙古缺铁锅、茶叶,明朝缺马、皮毛,打了 200 年,两边都吃亏。1571 年,双方在大同签了 “隆庆和议”: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的 “顺义王”,每年拿 8 万两赏赐;明朝开放大同、宣府等五个互市,允许蒙古用马换铁锅、茶叶。

第一年,互市的交易额就达 80 万两,明朝的铁锅、茶叶成了蒙古的硬通货,蒙古的马成了明朝边军的战马。《明史・鞑靼传》里写:“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十之七。” 有个边将晚年回忆:“以前冬天要防蒙古抢粮,和议后冬天能睡安稳觉,这都是隆庆帝的功劳。”

1572 年六月,朱载坖在文华殿批改奏折时,突然栽倒在地,口眼歪斜。七月,他在乾清宫去世,年仅 42 岁。太监冯保在回忆录里说:“上体本弱,左右争进媚药,终至溃决。” 原来,朱载坖早年压抑太久,继位后放飞自我,后宫收了两百多个妃嫔,还常吃 “红铅丸” 这类春药,身体早就垮了。

他死时,张居正正在推行 “一条鞭法” 的试点,月港的外贸刚进入鼎盛期,蒙古的互市还在扩围,可这一切,都只能交给 10 岁的万历帝。有人说他是 “荒唐皇帝”,可更多人觉得可惜 —— 如果他能多活十年,明朝或许不会有后来的万历怠政,不会有流民起义,不会有后金崛起。

其实朱载坖不是完美的皇帝,他不爱说话,也没什么文采,甚至有些贪恋美色,可他懂 “务实”:知道百姓要吃饭,所以给流民分地;知道军队要军饷,所以开海收税;知道打仗耗钱,所以和蒙古议和。他没搞过 “轰轰烈烈” 的改革,却用最实在的办法,把大明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

就像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说的:“明朝的皇帝,有的爱做木匠,有的爱炼丹,有的爱打仗,可朱载坖只爱做事 —— 他做的事,都帮明朝多活了几十年。” 这样的皇帝,就算死得尴尬,也值得后人说一句:“可惜了。”

来源:嘉哥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