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技法:画龙点睛,主旨显豁——点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07:05 1

摘要:点题,顾名思义,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它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师,在完成一幅写意山水后,于留白处题上诗句,使画中意境豁然开朗;又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在带领游客领略一路风光后,于峰顶之处指点江山,让游览的意义瞬间升华。

一、什么是点题?

点题,顾名思义,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它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师,在完成一幅写意山水后,于留白处题上诗句,使画中意境豁然开朗;又像一位睿智的向导,在带领游客领略一路风光后,于峰顶之处指点江山,让游览的意义瞬间升华。

点题,是作者用精炼、扼要的语言,揭示、深化、升华文章中心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是开篇的明义,可以是行文中的呼应,也可以是结尾处的总结。它让文章避免成为一盘散沙,而是将所有材料凝聚于灵魂之下。

点题的作用与妙处在于:

1.突出中心,防止偏题:在关键处点题,能不断提醒作者自己紧扣中心行文,也时刻告知读者文章的核心所在,有效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升华立意,深化主题:通过层层铺垫后的点题,能将一件平凡小事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挖掘出来,使文章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达到新的思想高度。

3.强化印象,感染读者:反复点题,或于结尾处强力点题,能对读者的心理造成冲击,强化文章主旨,使其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

4.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点题如同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使文章前后呼应,文脉贯通,结构紧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技法点拨:从课本中学习点题艺术

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在点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完美的示范:

1.《背影》朱自清

例子分析:开篇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点题——“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作用分析: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并将“背影”这一核心意象凸显出来,成为全文叙事抒情的凝聚点。结尾点题,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圆满。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使思念之情达到顶峰,极大地深化了父爱主题,余韵悠长,催人泪下。

2.《白杨礼赞》茅盾

例子分析:文中多次点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反复出现四次)

作用分析:这是反复点题的典范。这句话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每一次出现,都是在对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进行一层更深化的描绘和赞美之后,层层递进地强化了“不平凡”这一核心,使赞美的情感越来越浓烈,最终将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主题烘托得无比鲜明、突出。

3.《伟大的悲剧》茨威格

例子分析:结尾点题——“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作用分析:这是在叙述完斯科特探险队全部悲壮经历后,进行的总结性、升华性点题。它直接阐释了题目的含义:“伟大”在于其心灵的高尚和探险的精神,“悲剧”在于其失败的结局。这一点题,将事件的意义从单纯的探险失败,提升到人性与精神的高度,揭示了文章的真正主旨。

4.《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例子分析:开篇点题——“‘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作用分析:这是开宗明义式的点题。演讲一开始就亮出中心论点,态度鲜明,毫不拖沓。这让听众立刻把握住演讲的核心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总摄全篇的作用,后文的所有论述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

5.《紫藤萝瀑布》宗璞

例子分析:结尾点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作用分析:这是由物及理、哲理升华式的点题。作者从紫藤萝花的盛开与衰败再盛开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会遇到挫折的,但整体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充满希望的。这一点题,使文章从对一树花的赞美,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礼赞和感悟,意境深远。

三、佳作再现

范文一:《那把尺子》

在我的铅笔盒里,静静躺着一把塑料尺子。它通体透明,边缘已有些磨损,中间的刻度也模糊了不少。在所有崭新的文具中,它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但我从未想过丢弃它,因为它丈量的,远不止长度。(批注:开篇点题。在简单介绍尺子后,立即用“但它丈量的,远不止长度”一句点明文章主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探究这把尺子究竟丈量了什么,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这把尺子是小学毕业时,我的同桌小林送给我的。那天,他眼圈红红的,把这把他用了一整个学期的尺子塞到我手里,说:“以后看到它,就像看到我一样。别忘了,我们可是最好的朋友!”那时,我觉得它丈量的,是我们之间拳头般大小的友谊。

升入初中,学业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多少次,我被复杂的几何图形弄得心烦意乱,恨不得把作业本撕掉。每当这时,我总会拿起那把透明的尺子,在草稿纸上画下一条条笔直的线。看着那清晰的直线,我仿佛又看到了小林鼓励的眼神,心情便会奇迹般地平静下来。那时,我觉得它丈量的,是我从焦躁到平静的距离。(批注:文中点题。在叙述事件后,再次点出尺子“丈量”的新内涵——“从焦躁到平静的距离”。这既是对上文的具体说明,也是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丈量”这一主题,使文章层次递进。)

后来,我得知小林随父母去了遥远的南方城市。距离并没有冲淡我们的联系,我们常在视频里互相鼓劲,分享彼此的快乐与烦恼。我会用这把尺子比划着,告诉他我们之间隔了多少个厘米的比例尺,然后一起没心没肺地大笑。那一刻,物理上的千山万水,仿佛都被这把小小的尺子轻松跨越了。(批注:深化点题。此处的“跨越”是“丈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具体的事例,将“丈量”的含义从实在的距离升华到抽象的情感联系,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

如今,我依然常用这把尺子。它画出的线或许不如新尺子清晰,但它在我心中,却比任何尺子都更精准、更深刻。

它丈量过友谊的纯度,丈量过成长的宽度,更丈量了时光的长度。它告诉我,真正珍贵的,从来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所承载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故事和情感。(批注:结尾排比式点题与升华。运用一组排比句,全面总结并升华了“丈量”的多重含义,最后一句揭示文章核心思想,将一把普通尺子的意义提升到承载记忆与情感的高度,强力收束全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范文二:《烟火之下》

除夕夜的天空,是属于烟火的。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无数光柱呼啸着升腾、炸裂,将夜幕渲染成一片绚烂的海洋。人们仰头惊叹,欢呼雀跃。然而,在那转瞬即逝的璀璨之下,藏着更恒久的风景。(批注:开篇点题。在描绘了烟花绚烂的场景后,用“然而”转折,引出“更恒久的风景”这一主旨,与标题“烟火之下”形成呼应,设置了与寻常视角不同的悬念,引导读者探寻下文。)

我举着手机,试图录下这壮观的景象。镜头扫过天空,也不经意间记录下了我身边的人。屏幕上,烟花明明灭灭,光芒闪烁间,我看到了爷爷。他并没有看天,而是侧着头,笑呵呵地看着身边兴奋得手舞足蹈的奶奶,浑浊的眼眸里,映照着天上的彩光,更映照着奶奶的笑脸。那眼神,平静而满足,仿佛他守护了一生的,就是此刻的圆满。

镜头微微晃动,我看到了爸爸。他一边仰头看着烟花,一边很自然地将自己的围巾解下来,裹在了穿着单薄的妈妈身上,并顺势将她搂紧。妈妈嗔怪地拍了他一下,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依偎在一起,轻声交谈着,仿佛空中绚丽的演出,只是他们平凡相守的背景板。(批注:文中反复点题。通过“镜头”的转移,引导读者将视线从天空的烟花移向“烟火之下”的家人,具体展现了“更恒久的风景”是什么。两次“看到”的叙述,不断将主题从烟花拉回到亲情上,紧扣主题。)

我还看到了邻居一家。叔叔把他小小的儿子扛在肩头,孩子挥舞着荧光棒,发出咯咯的笑声。阿姨则站在一旁,一边笑着提醒“小心点”,一边用手机对着父子俩,记录下这幸福的时刻。他们的幸福,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实在。

烟花还在不断绽放,轰鸣声震耳欲聋。但我忽然觉得,那满天华彩,固然美丽,却太过喧嚣和短暂。而真正打动人心、值得永久珍藏的,是烟花之下,这一个个平凡却温暖的瞬间,是家人之间无须言说的爱与陪伴。(批注:结尾对比式点题与升华。将烟花的“喧嚣短暂”与亲情的“平凡温暖”进行对比,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烟火之下”的真正风景是爱与陪伴。通过对比,强烈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升华了主题。)

我悄悄关掉了手机的录像功能。因为我知道,最美的风景,无需记录,它早已刻在心底。夜空终将恢复沉寂,烟花终会散尽,但烟火之下,那份人间烟火的温暖与温情,将永远延续。

四、中考真题

【2025广东中考作文真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2)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3)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方为可贵。

请你根据陶行知的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与思考,或叙述经历(学习、运动、科创、劳动),或讲述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自拟题目,自选角度;(3)不少于600字;

(4)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人名、地名等。

范文一:修车记

那个午后,我的自行车再次瘫软在院中,链条如死蛇般脱落。父亲只是从窗内望了一眼,留下陶行知先生的话:“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语气平静,却在我心中投下巨石。(批注:开篇直接引用材料原句,点明文章核心主题——自立自强)

我赌气般坐在小凳上,面对一堆油腻的零件束手无策。链条卡死在齿轮间,扳手在手中笨拙打滑。汗水很快浸湿额发,顺着下巴滴在锈迹斑斑的车架上——“滴自己的汗”。这汗珠滚烫,带着不甘与倔强。我意识到,这不仅是修车,更是一场宣誓独立的仪式。

调整链条时,手指被齿轮划出血口。疼痛袭来的瞬间,我几乎要放弃。但想起“自己的事自己干”,这六个字像齿轮咬合般精准地卡进我的意识。没有求助,我用纸巾按住伤口继续。一次次失败,链条一次次脱落。那个下午,时间被无限拉长,汗水在水泥地上洇出深色印记。

转折发生在第三次尝试。我静下心观察链条结构,发现一个小卡扣需要对准特定凹槽。当“咔嗒”声终于响起,链条完美咬合齿轮时,一股从未有过的震颤从指尖涌向全身。(批注:通过具体细节描写,展现“自己干”的艰难与成功后的喜悦,暗点主题)

我推车出门,夕阳正好。车轮轻快旋转,仿佛载着一个新生的自己。风掠过发热的脸颊,我忽然明白:父亲给的不仅是一句话,更是一把钥匙。它开启的不是一辆车,而是独立人格的引擎。(批注:比喻修辞将主题升华,从修车事件上升到人格成长)

那个黄昏,我骑着完全由自己修好的自行车,穿过长长的小巷。链条轻响,像在吟唱一首关于成长的歌。我终于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干”不是冷漠的疏离,而是生命最庄严的宣言——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人生的重量,哪怕满手油污,那也是骄傲的勋章。

范文二:艰难中的创造之光

陶行知先生说:“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方为可贵。”这句话像一柄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理解——唯有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创造,才能推动文明车轮不断向前。(批注:开门见山引用材料句子,明确文章中心论点)

回望历史长河,最璀璨的文明之花往往绽放在最严寒的时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碰撞出永恒火花,那正是礼崩乐坏、战火连天的时代;唐代诗歌达到巅峰,李白杜甫挥就传世之作时,脚下是安史之乱的焦土;宋代文人于偏安一隅中创造出极致美学,背后是北方铁骑的步步紧逼。艰难非但没有扼杀创造,反而激发了最深沉的智慧与最美的艺术。(批注:用历史事例论证“艰难中创造”的主题,强化论点)

这种在困境中创造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它体现在司马迁忍辱负重写下《史记》的每一个墨字里;体现在西南联大师生于炮火中守护文化火种的每一页讲义上;体现在袁隆平院士在试验田里千百次失败后终于找到的那株杂交水稻。他们都在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创造从不畏惧艰难,反而因艰难而获得更深刻的价值。(批注:列举不同时代人物事例,反复扣住“艰难”与“创造”的关系点题)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学习的困境、成长的烦恼、未来的不确定性,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艰难”。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这正是考验和锻造我们的熔炉。在难题面前不退缩,勇敢创造新的解法;在挫折中不气馁,积极开辟新的路径——这才是青春最宝贵的品质。(批注:联系现实生活,将历史主题落到当代青年身上,再次点题)

艰难是创造最好的磨刀石。当我们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创造的勇气,在困境中依然向前迈进,我们就继承了最珍贵的文化基因,获得了开启未来的钥匙。让我们铭记:唯有无惧艰难困苦依然坚持创造的人,才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批注:结尾总结全文,用“无惧艰难困苦依然坚持创造”呼应原材料,强化主题印象)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