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4年5月,一封联名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件,点燃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第一束火种。半个世纪光阴流转,当年那个在书斋伏案疾书的青年已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他以“国之大者”的师者风骨,在共和国的科技星河和教育征途中都镌刻下赤诚的足迹。他就是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
1974年5月,一封联名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件,点燃了中国卫星通信事业的第一束火种。半个世纪光阴流转,当年那个在书斋伏案疾书的青年已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他以“国之大者”的师者风骨,在共和国的科技星河和教育征途中都镌刻下赤诚的足迹。他就是北京邮电大学的钟义信教授。
科技报国的拓荒征程
在我国信息科学尚是一片空白的年代,1974年,邮电部组建跨部委卫星通信联合调查组,时年仅34岁的北京邮电学院教授钟义信凭自己的12篇前沿论文,成为最年轻的技术顾问。他与同为北邮毕业的黄仲玉、林克平写下了《关于自主建设卫星通信的可行性建议》。这封信最终抵达总理案头。1975年初,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通信建设工程由此正式起步。
在钟义信漫长的科研生涯中,“构建”和“创新”始终是主题词。可以说,是他构建了我国的信息科学体系。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后,“信息科学”又在他的建议下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82年至1984年,我国学术界掀起学习与传播“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热潮,钟义信成为其中“信息论”的主讲人。他发表的25篇学术论文取名为《信息的科学》,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交叉科学文库》。此后数十年间,他辅助叶培大先生推动国家863计划增设通信主题,担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中国信息化》中构建信息化基础理论体系,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和力量。
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浪潮涌来,钟义信再次站上“拓荒”一线。2001年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启动之际,他提出“21世纪的通信技术革命,必然全面走向智能化”。2001年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后,他相继规划出版《机器智能》《技术史与方法论》等专业基础教材,构建起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础框架;在学术界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范式革命”的创新理念;出版的《机器知行学原理》《高等人工智能原理》等学术著作和论文,为该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式。
教书育人的燃灯岁月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北京邮电大学执教48年的钟义信认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钟义信提倡和坚持启发式教学,即把教师“以结论为纲”的满堂灌转变为“以问题为纲”的满堂想。他要求老师按照“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怎样在解决老问题后又提出新问题”的思路讲好每堂课,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他则提倡把被动“背书”转变为主动“问学”,以辩证的观念对待知识,帮助学生形成“领会已知,质疑旧知,面向未知,主动求知,开创新知”和“知识结构化、体系化、生态化”的学习能力。“令人最为惊叹和受益的,是科学方法论的巨大威力。”他常告诉学生。
在专业建设领域,钟义信更是眼光如炬的设计师。1986年,他敏锐预判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积极建议设立“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了及早在我国培养“智能化”建设人才,他推动北大于2003年率先创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还亲自策划北邮、西电、南开等高校在2005年创办同名本科专业,得到教育部批准,这些都为我国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提前做好了人才准备。2009年,他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交《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的建议,历经12年推动后正式获批。
从“信息科学导论”到“机制主义智能理论”,从“信息工程”专业到“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钟义信在信息科学的星河里种出了一片璀璨的星群——它们不仅是学术的高峰,更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坐标。
退而不休的长庚之光
已经85岁高龄的钟义信教授,最近在翻译自己两年前的著作《统一智能理论》。这部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的著作有望出版英文版。为此,他每天要伏案工作七八个小时。“人退休了只是岗位发生变化,但使命还在继续,要一如既往地贡献我这一点点力量。”他说。
除了在科研道路上耕耘不辍,退休后的钟义信还将办公室变成“科普星站”,撰写《范式革命:通用智能的必由之路》科普著作,以通俗语言解构AI奥秘。2018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他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带领团队编写了12册《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
钟义信的科普报告总能将深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科技的魅力。作为北邮老教师宣讲团的一员,钟义信还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北邮人与国家科技事业同频共振的历程。那些泛黄的手稿、老照片背面的批注、实验室的原始数据,都成为诠释“北邮精神”的生动注脚。
2022年,钟义信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最美五老”称号。眼下,这位八旬老人仍在书写新的星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