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他出一头地(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05:11 3

摘要:北宋嘉祐二年(1057),20岁的苏轼与父亲和弟弟一起辞别家乡眉山,到汴京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看到这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对其结构之严谨、说理之透彻、论证之严密大为赏识,当即决定判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这篇文章的作者

转自:天津日报

北宋嘉祐二年(1057),20岁的苏轼与父亲和弟弟一起辞别家乡眉山,到汴京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看到这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对其结构之严谨、说理之透彻、论证之严密大为赏识,当即决定判为第一名。但转念一想,这篇文章的作者会不会是弟子曾巩呢?如果判作第一名,一旦真的是曾巩的作品,在他人看来一定会觉得自己在徇私舞弊。一番犹豫、权衡之下,欧阳修最终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等拆封试卷之后,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居然是来自遥远四川眉山的苏轼,欧阳修抱愧不已。后来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作为文坛霸主,面对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欧阳修不存半分私心,不担心他声名日盛超越自己,不担心他耀眼的光芒遮蔽自己,威胁到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而是心甘情愿为之避路,让他早日出人头地,被世人熟知。这是多么宽广旷达的胸怀!这是多么光明磊落的气度!

唐代诗人白居易年轻时赴长安谋求发展也有一则故事流传。故事云:当年白居易携带诗文拜谒文坛名士顾况,顾况初见白居易,便以他的名字戏谑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指长安物价高昂,居住不易),暗含对其能力的质疑。白居易不卑不亢,把自己的诗文一一呈上。顾况慢慢浏览着,当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惊叹其才华,随之改口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这个故事出自唐人张固的笔记小说集《幽闲鼓吹》。这个故事中最令我敬重的是顾况,面对一个文坛“小白”,他最初多少是带着轻慢的态度开玩笑,但读了白居易的诗句后则放下了轻慢,态度转而变得谦恭起来,并且诚挚地向白居易道歉,承认自己先前是随口乱开玩笑的。由于有了顾况“居天下亦不难”的赞誉加持,白居易很快便在长安声名大噪。顾况真诚坦荡的胸怀,知错就改的勇气,对后生晚辈诚心实意的心折首肯,千百年来,他的人格魅力令人心生敬意。

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祭酒敬之爱才,公心尝知江表人士项斯,赠诗曰“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杨敬之是当时著名的官员和文学评论家,以善于发掘人才著称。他读到项斯的诗作后极为赞赏,认为项斯的人品和才华远超其诗作本身。这首诗高度评价了项斯的才华和品德,并表示自己将四处推荐他。‌‌项斯以诗文闻名却屡试不第,有了杨敬之“逢人说项”的夸赞,项斯声名远播,并在次年科举中高中进士。

好一个“平生不解藏人善”!面对项斯卓越的才华和人品,杨敬之这个文坛兼官场的“大佬”毫无隐瞒雪藏之心,相反大力褒奖宣传,使得文坛尽人皆知,从而为项斯高中进士扫清障碍、铺平道路。杨敬之爱才惜才的拳拳之心、推才荐才的忠肝义胆之举,令人钦佩至极。

清赵翼诗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本就是历史发展规律,但这些不遗余力奖掖擢拔青年才俊的杰出人物,他们没有凭借手中的资源人脉打压排挤后辈晚学,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地位倾轧阻碍他们的发展,相反甘愿以成人之美之心、以乐为人梯的义举,竭尽全力提携扶持,心甘情愿“放他出一头地”,尽己所能给年轻人出人头地的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这种坦荡磊落的襟怀,超拔高远的格局,豁达非凡的气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一部分,而这些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段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