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差评:追女孩为什么越在意反馈越容易成为舔狗和备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20:30 1

摘要:昨晚睡前刷某音,看到自己视频下吵翻了天。事情起因是我劝男生追女生时别太在意对方反馈,结果评论区出现这样的反驳:

声明:本期稿件部分由AI辅助创作

昨晚睡前刷某音,看到自己视频下吵翻了天。事情起因是我劝男生追女生时别太在意对方反馈,结果评论区出现这样的反驳:

1. 不在意反馈?那不就是当舔狗备胎

2. 嘴上说无所谓,心里痛到失眠,这叫自我欺骗

3. 真不在乎了说明根本不喜欢,爱情本来就是占有欲

还有很多言论我就不列举了,我看到这些评论微微一笑,感觉这些言论真的就像镜子一样,照出了当代男生追女孩时的集体困境:既怕太在意反馈显得掉价,又怕不在意反馈变成大冤种。

事情本身无好坏,好坏都来自于你对这件事的判断,大家好,我是凡事都有解课程组的猫爵士,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就是,为什么越在意反馈,越追不到女生?同时,也解读清楚男生这种心理是为什么,究竟存在什么样的逻辑陷阱

首先我用这个评论区的一张图来告诉现实中太在乎反馈会是什么结果~

男性三大情感困境:越努力越心累的魔咒

观察这些争论,我发现男生普遍困在三种心理死循环里:

1. 怕手机响又怕手机不响

发完消息就盯着手机,对方晚回10分钟就焦虑到百度女生多久回消息算正常,手机响了之后又怕不是她,或者看到是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回。

2. 邀约审判官

约吃饭被婉拒两次,直接判自己无期徒刑或者她肯定在养鱼

3. 情绪过山车

女生今天多回个表情包就畅想婚礼现场,明天说话简短点就写遗书式小作文

实际上这些怼我的评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是怕自己当了大冤种,所以就来来回回地去根据对方的反馈来衡量最终是否能得到结果。

但实际上这种心理根本无法防范自己成为冤种,反而只会徒增自己的焦虑,因为致使男生当冤种的逻辑,恰恰就是因为过度想要获取反馈带来的。

比如我之前在《追女孩如何快速成为备胎:用帮助她的方式接近她,以期跟她拉近关系》中就提到过:“事实上这跟在两个人的交互中(这里用XY来代称),X对Y产生了需求,所以X会希望通过一定的资源性付出来换取Y的回报,而Y则并没有给X想要的回报,反而进一步对X的资源进行索取,而X这时候就处于两难境地,如果拒绝Y,那么前面付出的资源打了水漂,所以就会不得不继续投入资源,以期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然后把Y的索取行为理解为“获取回报”的前奏。

结果这种过度投入行为其实往往不仅不能获得回报,反而会抬高了回报的“价格”(这里的价格指的是获取回报所需的时间、精力、金钱和资源),那么Y的回报的价格一旦被抬高了,也就意味着X作为需求方更显得地位低下和缺乏价值。

也就是说Y与其他人可能正常交往就会给予对方的回报,X如果用这种过度投入策略去获取,只会使得他与Y在交往中地位越来越低,让两人的关系实质上处成一种看似像朋友的主仆关系,对Y投入的资源变成了一种维系关系的义务,而不是获得回报的交换。

这就是为什么男生对女生过度付出容易成为备胎和舔狗的原因,其本质就是他们总用这种交换思维试图获得女生的情感回报,然后泥足深陷,因为前期过多投入后导致自己一步一步放弃底线形成的。

所以,古话说得好“人不求人一般高”,你只要有求于人,你就很容易低人一等。”

所以换句话说事实就是越在乎反馈的人越容易当冤种,因为你过度想要反馈你就会焦虑,在你投入不够多,或者对对方没那么上头的时候,你当然很容易撤出。

但如果你很上头,就必然会因为焦虑就会反过来去投入更多,当自己泥足深陷了之后,你反而不会觉得自己已经事实上当了冤种,而是希望有没有“特别的方法”来得到对方。

事实上走到这一步已经不可能有任何方式能得到对方了。

所以让你当冤种的并不是对方给不给反馈,而是你会不会因为上头而去过度付出,之前我这一个舰长就清晰地描述了他是怎么当冤种的,当时我在直播间骂了几次他都不清醒,背景是那女生想考他的学校要考试和办手续,他就说一开始对那女生也没什么想法,但是禁不住对方左一句哥哥,又一句老师地哄他,让他帮她。

这哥们整天学习的老实人哪见过这个,于是就开始帮了,这女的在他帮助过程中又施展了一些魅魔三件套:撒娇卖萌耍无赖,各种糖衣炮弹打得哥哥整个一找不着北,然后哥们就喜欢上了,于是女生就开始要求越来越多,哥们想着前面都已经帮了,就开始陷进去了,最后就演变成,女生几乎在整个过程中白嫖了男生补课+办手续的所有劳动力,男生还不敢有意见,因为怕没戏。

所以看整个过程,他就是被女生的反馈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他的所有上头的行为,实际上就是动心了之后产生的害怕得不到对方的焦虑所驱动的。

书籍介绍:《亲密关系》一一破解爱情迷局的GPS

要破解这个困局,必须搬出亲密关系领域的新华字典-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这本书实际上在中文互联网上名气很大,作者罗兰米勒是一个心理学家,他用20年追踪研究,揭穿了关于爱情的三大幻觉:

- 你以为的真爱其实是荷尔蒙+社会剧本的混合物

- 你害怕的冷淡可能是对方在调节情感节奏

- 你追求的安全感可能正在杀死亲密感

书中金句直接打脸评论区观点:

> 把对方反馈当作情感温度计的人,往往测到的是自己的焦虑

根据《亲密关系》中的内容大概可以这么理解:男生追女孩的痛苦源于三个认知bug:

1. 把追女孩当成KPI考核

这种心态源于现代社会的绩效主义渗透。我们从小接受分数=价值的教育体系,工作后被KPI捆绑生存意义,最终连亲密关系也异化为数据指标。当男生设定每天必须聊天半小时每周要约见两次的硬性指标时,实际上是把活生生的人当作游戏NPC。

《亲密关系》指出:量化关系的行为会触发大脑的杏仁核警报系统。就像原始人计算食物储备那样,现代男性计算聊天频次时,同样会激活生存焦虑。这种焦虑会导致两种恶性循环:

- 当实际进度落后于KPI时,比如一直聊天感觉关系没有进展,会产生补偿性焦虑,除了出现一些搞骚操作,强邀约会以外,很多人会通过买礼物的形式试图补偿关系没有进展的“亏空”

- 而当超额付出却依然无法完成KPI时,又会陷入期待落空后的戒断反应(如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没回报)

这种心理实际上就是想要追求感情中的确定性所导致,于是就会进入第二种困境

2. 把女生的反馈跟自我价值挂钩

很多人把女生的反馈等同于自身价值,比如越优质、漂亮的女性对自己态度积极,越说明自己牛X,否则就意味着作为男性魅力和价值不够,这本质上是在进行危险的心理投射。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人将自我价值绑定外部反馈时,前额叶皮层会持续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这就是为什么被女生冷淡对待时,有人会出现生理性心绞痛的真实原因。

《亲密关系》用镜像监狱理论解释这种现象:过度依赖他人反馈的人,就像被困在布满镜子的牢房,每个镜面都反射着被扭曲的自我认知。当女生某天少回了个表情包,镜中影像就会瞬间裂变为失败者可怜虫等负面形象。

比如有的人追女孩就是这样,每次收到回复就觉得自己相当有戏,被冷淡对待时又疯狂健身/买课企图提升价值,实际上这是一种被焦虑控制的表现,所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就会催生出第三种困境

3. 控制型亲密的幻觉

在感情中万分焦虑的人会错误地认为:只有实时掌握对方动态,才能避免被抛弃的痛苦,所以有的人不跟女生说一句话,却会去视奸她所有的自媒体。

《亲密关系》用情感温度计谬误批判这种心态:试图通过监控反馈来维持关系稳定,就像不断摇晃温度计企图控制室温般荒谬。当男生要求女生必须秒回、必须接受所有邀约时,实际上是在用控制欲透支亲密账户里的情感存款

脑神经学层面,这种控制行为会抑制催产素分泌。本该带来愉悦感的亲密互动,会异化为多巴胺驱动的成瘾机制——就像赌徒不断查看牌局结果,股民一直刷手机看股票涨跌,男生越是追踪女生反馈,越会陷入焦虑与短暂缓解交替的恶性循环

之前我有个联麦的舰长就是这样,因为未婚妻(已订婚)经常晚上出去酒吧玩,他就很焦虑,就想一直查岗,后来当女生不堪重负提出分手时,他反而质问:要不是你总去那种地方,我至于这样吗?

我当时说的是女生这样做是不对,但你这样处理就是有理变无理,别人的做法有问题不代表你可以用极端的手段去处理。

《亲密关系》给的出路:允许对方做路人甲

这也是我经常跟大家说的,你跟女生交往,尤其是初期的时候,要允许对方不回你消息,否则对方就会觉得跟你交往压力很大,只要不回消息你就会不高兴,这种压力感和紧张感会抑制两人亲密关系的发展。

比如哪怕是个你有好感的女生这样,稍微两条消息不回就开始闹情绪不高兴,你只会觉得这人有点神经质,进而觉得人是长得不错,但相处起来麻烦,算鸟~

但为什么就是有人执迷不悟,觉得应该在乎对方反馈呢?因为他们没注意到以下几个事实

1. 焦虑催生自我实现预言

当我们带着焦虑滤镜观察关系时,会不自觉地扭曲事实证据来验证恐惧

典型认知扭曲包括:

- 选择性关注:只注意冷淡信号,忽略积极迹象(如记住某次回复延迟,却忘记对方曾主动分享趣事)

- 灾难化解读:将普通社交行为妖魔化(如她去打牌了理解为为了见某男性牌友去的)

- 情感推理:用情绪替代事实判断(因为感到不安,所以认定关系出现问题)

《亲密关系》中记录了一个经典实验:要求焦虑型依恋者记录伴侣的冷淡时刻,结果发现68%的所谓冷淡事件,事后验证都是误判(如对方当天恰逢重要会议)。更可怕的是,这些误判会引发报复性冷淡,最终真的导致关系恶化

去年就有人曾在女生考试周期间,因回复速度变慢就断定感情变质,于是一气之下删好友,等女生考完试热情分享喜悦时,却发现他把她删好友了……

2. 不甘心才是当冤种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鲍迈斯特(Baumeiste)的自尊维护理论指出:很多人执着于追求特定对象,本质是通过征服目标来补偿自我价值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甘心,这种竞技式求爱会产生三大认知陷阱:

- 损失厌恶: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时间/金钱/情感)会扭曲理性判断

- 竞争妄想:虚构不存在的竞争对手来刺激行动力

- 承诺升级:在明显不合适的情况下继续加码投入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当了冤种的舰长,他实际上就是被那个女生魅惑了,所以他的行为完全符合上述的三条标准,而上述三条标准常常就是那些广撒网的男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他们就是看谁有反馈就扑上前去想快速拿到结果,结果中间只要对方反馈好吊住他了,让他投入变多,他就会开始出于维护自尊的目的来在明显不合适的情况下继续加码投入。

《亲密关系》用赌场效应比喻这种现象:追求者就像坐在赌桌前的赌徒,女生偶尔的积极反馈如同偶然出现的老虎机奖金,刺激着男生不断押注更多筹码。当男生说我真的很喜欢她时,可能只是不甘心承认自己坐在输家的位置上

如果你的朋友经历过这种事,请把公屏打在别骂了上。

3. 亲密需要战略缓冲区

健康亲密关系需要保持适当的关系留白:

- 时间留白:允许对方在某些时段专注自我(如工作/学习/独处)

- 空间留白:尊重彼此的物理/心理边界(不过度追问隐私)

- 情感留白:接纳情绪的自然波动(理解今天热情明天冷淡的正常性)

《亲密关系》提出的潮汐模型生动诠释了这点:真正稳固的感情应该像大海的潮汐,既有热情涌动的高潮期,也有平静沉淀的低潮期。强迫关系始终保持巅峰状态,就像要求大海永远涨潮般违反自然规律。

结尾互动:

请问你有过曾经看重反馈,最后发现这种对反馈的追求只会让自己更焦虑,进而导致你跟女生关系总是因为这种焦虑急转直下的体验吗?请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哦不对,应该是你朋友的故事~

来源:猫爵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