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岗专栏 | 从佛教雕塑的图像中看微笑的传递(删节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6 23:02 2

摘要:微笑,是人类最基本最明显最本能的重要表情之一!它是融化一切烦恼、直指人心、打开一切通往至高未来的钥匙。所以,人类在艺术中对微笑的表达自久远至今日都是充满热情的。

微笑,是人类最基本最明显最本能的重要表情之一!它是融化一切烦恼、直指人心、打开一切通往至高未来的钥匙。所以,人类在艺术中对微笑的表达自久远至今日都是充满热情的。

01.佛像,犍陀罗风格,公元2世纪。来源不明。高 133.0 厘米,宽 51.0 厘米,深21.0 厘米。作者摄于德国

02.佛像,犍陀罗风格,作者摄于德国

从佛教发展史来看,佛陀大人最早是反对立像的……即“佛像无相”,然而在两千多年以来,佛像还是产生了,他当然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产生的。第一类型即是犍陀罗样式。这正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形象多肃穆-偶有笑意,人身比例基本写实,但也时而短粗、时而正常。衣纹处于东西方审美融合期,时而起伏大、时而起伏小。小者如刻线,大者如台阶,但总而论之,形体突出,弧线缠身是其标志。正因此奠定了佛像的基本形像。

03.佛像,犍陀罗风格,作者摄于德国

04.佛像,犍陀罗风格,作者摄于德国

05.佛像,犍陀罗风格,作者摄于德国

公元二世纪,佛教越葱领而东渐,进入当时的西域。克孜尔等大量石窟应运而生。实际上有早有晚。克孜尔的开凿年代约为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延续至8世纪后逐渐衰落。但它早于敦煌莫高窟约300年,是佛教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原的重要工程。至此,其形象又为之一变。其形象之变似乎与印度有着同频共振的关系。西域之笑为-含蓄之笑!人物皆为西域样貌,眼大目深,含情脉脉。于是本人有一看法:佛教起源于哪里,佛就是哪里人的相貌;哪里的人信佛,佛就是哪里人。故上述皆有图证。于是,进入西域便是西域人;进入中原地区便是中原人。此为不二法则!当然,其中也不乏有着东西方交互作用、千丝万缕的联系。再于是,佛教终于穿越河西走廊,来到了麦积山。

06.作者摄于印度德里国家博物馆藏雕塑

07作者摄于印度德里国家博物馆藏雕塑

08.作者摄于印度德里国家博物馆藏雕塑

09.麦秸山第123窟童男童女像,图片来自网络。

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始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年-417年)。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兴建,麦积山石窟终于成为了一座充满微笑的石窟。豪无疑问,北魏时期是麦积山石窟的开凿的第一个高峰,计开凿有90余窟龛,分为早、中、晚三期。造像风格也发生了转变。北魏至西魏时期是其风格产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它不再像平城时期那样高鼻深目,而是一改往日造型,人物比例造型,面相清秀,在审美上变得更加协调与舒适。人物由平城时的“憨笑”变为了更加柔和的“微笑”。西魏时期,麦积山石窟又迎来了又一个开窟高峰。北魏晚期“秀骨清像”成了普遍流行的样式。不仅面部清秀,笑容中似乎有了可令人听到声音,此时之笑为-喜悦之笑。人物造型神情多样,身材挺拔,衣袂翩翩……给人一种浪漫祥瑞之感。

10.麦秸山123窟童男像,图片来自网络。

11.麦秸山第135窟菩萨。图片来自网络。

12.新疆立佛彩塑(残),作者摄于德国

麦积山石窟有号称最著名的三个石窟为133窟(万佛洞)、44窟(东方蒙娜丽莎)和第4窟(上七佛阁或散花楼),分别以造像艺术、神秘微笑和宏伟建筑著称。但不可忽视的是135窟中的满堂人物微笑所散发出的微笑气息!人物修长,表情活泼。特别是123窟中的男女童子像,更是当时市井中可爱少年的真实写照……与此相似的造像在印度,同样存在。说明文化的纽带未必是以单纯线性的途径传播的。而135窟中的小菩萨们也如少女一般地在咯咯说笑,好一派“欢声笑语话桑田”的感觉。随着北周时期的到来,整个北朝时期的佛造像仿佛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变。其造型之风像北周时期全域范围一样,迎来了明显汉化的大变。此时麦积山石窟的开窟造像虽依然盛行,但承袭西魏政治文化遗产的北周政权成为前者一系列改革的实际受益者,共计24年的一个小朝代却历经了五位帝王,其中还有一个-武帝宇文邕是灭佛的。好在其他当权者均对崇信佛教热情不减,继续推动着石窟建设。当然,微笑也是会传递的。此时向东看,乱世中诞生了著名的北齐,它的佛教造像同样以另一种面貌在东方大爆发,创造出了同样优美的微笑佛造像,尤其以龙青寺出土的佛教造像为代表,表现出了北齐造像的最高水平!但如麦秸山这般开怀的微笑,没有了,佛像们低眉、抿嘴,虽存笑意,但属于-宁静之笑

13.新疆彩塑坐佛。作者摄于德国

14.新疆彩塑坐佛局部。作者摄于德国

15.新疆彩塑立佛,作者摄于德国

16.新疆彩塑立佛,作者摄于德国

隋唐时期,包括西域、河西、甘陇及麦积山石窟,继续利用前代洞窟间隙开窟造像,创造出了佛教的延续,佛教文化的延续,佛教造像的延续……它们共同构成了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

无论怎样变化,佛教造像中的微笑一直没变,一直是佛教艺术中两千多年来那朵最灿烂的花,这便是人性光辉在佛教造像之中的永恒之光!

2025.9.6

17.北齐佛造像。图片来自网络。

18.北齐佛造像。图片来自网络。

19.北齐佛造像。图片来自网络。

20.北齐佛造像。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介绍

陈云岗

1956年生于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执行院长,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现为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院)执行主任(执行院长),中国住建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顾问,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来源:林书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