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蒙古地广人稀、路网漫长、气候多变,道路交通管理半径大、管控难度高。截至2024年,全区机动车保有量突破800万辆,驾驶人总数超900万。数字背后,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安寅东
内蒙古地广人稀、路网漫长、气候多变,道路交通管理半径大、管控难度高。截至2024年,全区机动车保有量突破800万辆,驾驶人总数超900万。数字背后,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
面对复杂的交通环境,全区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科技要战斗力,创新警务机制、精准施策,持续提升治理效能,努力构建“全域覆盖、全时响应、全链协同”的现代交通治理体系。
在锡林浩特市,一场“空降执法”行动正悄然展开。9月1日,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交管支队执法突击队员与锡林浩特市公安局交管大队重点车辆管理中队民警一起,在锡林大街与二连路交叉口对一辆油罐车开展临时检查。驾驶员证件齐全、车辆状态正常,检查迅速完成,道路交通秩序井然。
这支由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交管支队组建的执法突击队,自2022年成立以来,已开展跨区域执法支援362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5万余起。锡林郭勒盟公安局交管支队副支队长特木尔介绍,执法突击队实行“全时待命、全域行动、铁腕执法”机制,通过异地互查、突击检查等方式,精准打击超载、酒驾、非法营运等顽疾,有效缓解基层警力不足和填补了区域监管空白,成为震慑违法行为的“利剑”。
今年夏季,为进一步加强暑期旅游旺季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按照自治区公安厅交管局统一部署,由呼伦贝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牵头,联合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开展全区暑期旅游区域治理行动第一片区会战。行动中,各盟市建立重点车辆安全隐患异地联查机制,实现风险信息共享、问题协同整改。
统一行动期间,组织异地用警、交叉执法小分队,开展跨盟市互检,最大限度将警力装备投入路面。相邻大队实行联合勤务、错时勤务,提升见警率、管事率和除险率。“路上有交警疏导,景点有交警服务,这抹‘荧光绿’让我们特别安心!”来自云南的游客张先生感慨道。
科技赋能,让治理更智慧。近日,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康巴什区大队正式启用无人机巢系统,开启“低空警务”新模式。在鄂尔多斯大街与乌仁都西路交会口,一座银灰色智能无人机巢悄然“落户”,可实现无人机自动充电、起飞、巡航、回巢,24小时全天候待命。
“传统巡逻存在盲区多、响应慢等问题。”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依托5G网络,5分钟内即可将事故现场高清画面回传至指挥中心,同步完成违法抓拍、交通疏导等任务,效率提升3倍以上。特别是在早晚高峰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无人机成为“空中交警”,有效缓解了路面压力。
目前,内蒙古多地已推广“智慧交管”应用:包头推出驾驶人“年度出行报告”,以数据画像引导文明驾驶;呼和浩特构建“城市交通大脑”,实现信号灯智能调控,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巴彦淖尔启用“主路预警、会车预警、支路哨兵”系统,通过雷达感知与声光提示,有效预防农牧区交叉路口交通事故……科技手段正深度融入交通治理全过程,推动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从草原深处到城市街巷,从人力巡防到智慧防控,内蒙古公安交管部门正以改革创新为引擎,织密一张覆盖全域的交通安全网。这背后,是无数基层民警的坚守与付出,是科技力量的深度赋能,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畅通是民生的期盼。面向未来,内蒙古将持续深化交通治理现代化改革,推动警务机制更协同、科技应用更智能、服务群众更贴心,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平安之路、幸福之路。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