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活久见冷知识:笑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力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22:43 2

摘要:研究发现,短暂的愉悦性大笑(如看喜剧)能促进身体分泌 “内啡肽”“多巴胺” 等神经递质,暂时降低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水平 —— 而长期高皮质醇会抑制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此外,2001 年《替代疗法医学杂志》的研究提到,笑可能刺激免疫球蛋白

20个活久见冷知识:笑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力吗?

(1)笑真的可以增强免疫力吗?

研究发现,短暂的愉悦性大笑(如看喜剧)能促进身体分泌 “内啡肽”“多巴胺” 等神经递质,暂时降低压力激素(如皮质醇)的水平 —— 而长期高皮质醇会抑制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此外,2001 年《替代疗法医学杂志》的研究提到,笑可能刺激免疫球蛋白 A(一种黏膜免疫抗体)的分泌,增强呼吸道等部位的局部免疫力。

但需注意:笑的 “增强免疫” 效果是短期、辅助性的,无法替代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核心健康习惯,也不能治疗已发生的感染或疾病,过度大笑(如引发缺氧、腹痛)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

(2)睡眠时的眼球方向:闭眼时眼球向上转动(类似翻白眼)比向下更易入睡,因向上可放松眼部肌肉?

从眼部肌肉运动规律看:眼球向上转动时,控制眼球的 “上直肌”“上斜肌” 处于轻度放松状态,而向下转动时 “下直肌” 需轻微发力;同时,眼球向上转动的姿势更接近人在 “快速眼动睡眠(REM 睡眠,深度睡眠的一种)” 中的自然状态,可能通过神经反射暗示大脑 “进入休息模式”。

但该效果并非普适 —— 部分人因眼部肌肉张力、习惯差异,反而觉得眼球平视或向下更放松,且 “入睡难易” 核心还是取决于睡眠周期、压力水平等,眼球方向仅为辅助因素。

(3)猫为何不长蛀牙?

猫不易蛀牙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们的牙齿结构特殊 —— 牙釉质厚、牙间隙小,食物残渣不易附着;二是天然饮食以肉类为主(蛋白质、脂肪为主),不像人类常吃高糖、黏牙的食物(如糖果、蛋糕),减少了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的滋生。

但如果猫长期吃软食、甜食(如人类零食),或口腔清洁不到位,仍会出现 “牙菌斑堆积→牙结石→蛀牙” 的问题,甚至引发牙龈炎、牙周炎

(4)章鱼有3颗心脏?

章鱼的 3 颗心脏功能分工明确:

2 颗 “鳃心脏”(分支心脏):负责将身体静脉血泵到鳃部,吸收氧气;1 颗 “体心脏”(系统心脏):负责将含氧血泵到全身(肌肉、内脏等)。
此外,章鱼的血液是蓝色的 —— 因血液中含 “血蓝蛋白”(人类是血红蛋白),更适应深海低氧环境。但章鱼的体心脏在游泳时会暂时停止跳动,所以它们更擅长 “爬行”,快速游泳后会短暂疲劳。

(5)乌鸦能记住150张人脸,对伤害过它的人会俯冲报复?

乌鸦的智力与记忆力远超多数鸟类

乌鸦(尤其是渡鸦、小嘴乌鸦)的大脑占身体比例接近灵长类,研究发现它们能通过面部特征、发型、衣着等识别人类,且记忆能保留数年。2002 年《动物行为学》的实验显示:被人类捕捉过的乌鸦,再次见到捕捉者时会发出警告叫声,甚至俯冲、啄击(报复行为),还会 “告知同伴” 远离此人。

不过 “150 张人脸” 是估算值,不同个体的记忆上限有差异,但 “记仇并报复” 是已被多次观察到的明确行为。

(6)冥想能改变大脑结构?

长期规律的冥想(如正念冥想、专注冥想)会通过 “神经可塑性” 改变大脑结构:

增加 “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决策)的灰质密度,提升专注力;增厚 “海马体”(负责记忆与情绪调节),帮助缓解焦虑、抑郁;减少 “杏仁核”(负责恐惧、应激反应)的体积,降低对负面刺激的敏感度。
哈佛医学院 2011 年的研究显示:每天冥想 20 分钟,持续 8 周,即可观察到上述大脑结构的显著变化。

(7)人类嗅觉能识别1万亿种气味?

2014 年《科学》杂志的研究提出:人类鼻腔约有 400 种嗅觉受体,通过不同组合可识别 “1 万亿种气味”,打破了此前 “人类只能识别 1 万种气味” 的认知。但该估算基于 “受体组合理论”(每种气味激活多种受体,组合数即识别数),部分科学家认为实际值可能更低(如数百万种)—— 因自然中 “纯单一气味” 极少,多为混合气味,且人类对相似气味(如不同花香)的区分能力有限。

但无论具体数值如何,人类嗅觉的敏锐度远超此前想象,只是不如狗、猫等动物(它们的嗅觉受体数量是人类的 10-100 倍)。

(8)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用了16年?

达芬奇于 1503 年开始创作《蒙娜丽莎》,1516 年移居法国后仍在修改(此时已创作 13 年),直至 1519 年去世时,画作仍随他携带(未交给委托方),因此学界普遍认为 “实际创作与修改周期约 16 年”。

其耗时久的原因:一是达芬奇追求 “晕涂法”(sfumato,模糊轮廓、柔和光影),每一层颜料需反复叠加、干燥,仅面部就涂了数十层;二是他常因其他研究(如解剖学、光学)中断创作,且对作品永远 “不满意”,持续调整细节(如嘴角弧度、眼神光影)。

(9)贝多芬失聪后创作了最伟大作品?

贝多芬从 26 岁开始听力下降,45 岁左右完全失聪,但他在 1815-1827 年(失聪后期)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含《欢乐颂》)、《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晚期弦乐四重奏》等公认的 “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

失聪反而让他摆脱了 “外界声音干扰”,更专注于内心的音乐逻辑 —— 他通过 “咬木棍抵钢琴” 感受振动,捕捉音高,作品的结构更宏大、情感更深刻(如《第九交响曲》首次将人声引入交响乐,突破传统形式)。

(10)梵高一生只卖出一幅画?

梵高(1853-1890)生前因画风(后印象派,色彩浓烈、笔触奔放)不符合当时主流审美(学院派写实风格),作品无人问津。目前公认他生前仅卖出 1 幅画 ——1890 年,他的弟弟提奥(艺术经纪人)帮他以 400 法郎卖出《红色葡萄园》,买家是提奥的朋友、比利时画家安娜・博克(也有说法是亲戚,本质是 “熟人购买”,非市场认可)。他死后,作品才被艺术界发现价值,如今《星夜》《向日葵》等已成世界顶级艺术品。

(11)莫扎特5岁创作第一首乐曲?

莫扎特(1756-1791)的音乐天赋早慧:3 岁学钢琴,4 岁识谱,5 岁(1761 年)创作了《G 大调小步舞曲》(K.1)和《F 大调小步舞曲》(K.2),虽篇幅短、结构简单(符合儿童认知),但已具备完整的旋律与节奏逻辑,是 “独立创作” 而非 “模仿改编”。6 岁时,他随父亲巡演欧洲,在奥地利皇室、法国宫廷等场合演奏,震惊当时的音乐界。

(12)《呐喊》画作原本叫《绝望》?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1893 年),最初的标题是《绝望》(Despair),对应的是他 1892 年的日记内容:“我和两个朋友走在路上,太阳落下,天空突然变成血红色,我感到一阵眩晕,仿佛听到大自然的尖叫 —— 我停住脚步,疲惫地靠在栏杆上,朋友们继续往前走,我被留在那里,恐惧得发抖。”后来蒙克在展出时将标题改为《呐喊》(The Scream),因 “呐喊” 更直观地传递出画面中 “扭曲的人物、血红的天空” 所蕴含的 “焦虑与恐惧”,更易被观众理解,最终成为该作品的固定名称。

(13)在埃及,当面拆礼物是常见的礼仪?

埃及的礼仪文化中,“当面拆礼物” 被视为对送礼者的尊重 —— 表示 “我重视你的礼物,想立刻看到并表达感谢”,拆礼物时通常会称赞礼物(即使不合心意也会委婉表达),同时拥抱或亲吻送礼者(同性间常见,异性间多为握手)。若事后拆礼物,反而可能被认为 “不重视对方的心意”,这与中国、日本等 “担心当面拆礼物若不满意会让对方尴尬” 的文化逻辑形成差异。

(14)意大利许多传统咖啡馆对站着喝和坐着喝设置不同价格?

意大利传统咖啡馆(如罗马、佛罗伦萨的老咖啡馆)的定价逻辑是:

站着喝(在吧台前):价格最低,针对 “快速饮用” 的本地人(如上班族买杯浓缩咖啡提神,5-10 分钟喝完),体现 “咖啡是日常饮品” 的定位;坐着喝(堂食座位):价格更高(通常是站着喝的 2-3 倍),包含 “座位使用费” 和 “服务成本”,针对游客或休闲人群(需服务员点餐、清理桌面)。
例如,一杯浓缩咖啡(espresso)站着喝可能 3 欧元,坐着喝可能 6-8 欧元,这是意大利咖啡文化的独特体现。

(15)人类大脑对负面信息的敏感度是正面信息的 5 倍?

这一结论源于 “负面偏差”(Negativity Bias)理论,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等人提出。研究发现:大脑的 “杏仁核”(情绪中枢)对负面信息(如危险、批评、损失)的反应速度比正面信息(如表扬、收益)快,且记忆更深刻 —— 例如,人更容易记住 “被上司批评”,而非 “被表扬”;损失 100 元的痛苦,远大于获得 100 元的快乐。

“5 倍” 是 2001 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研究中的估算值(不同研究的数值有差异,如 3-7 倍),但 “负面信息敏感度高于正面” 是普遍共识,这是人类进化中形成的 “生存本能”(优先规避危险)。

(16)猫头鹰的耳朵其实长在脸上?

猫头鹰没有 “外耳郭”(像人类耳朵一样的突出结构),但它们的 “耳孔” 确实长在面部 —— 位于眼睛两侧的羽毛下方,且多数猫头鹰的左右耳孔位置不对称(一只高、一只低):

这种结构能让声音从左右耳孔传入的 “时间差”“强度差” 更明显,大脑可通过差异精准判断声音来源(如老鼠在地面的位置),即使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 “听声辨位” 捕猎;猫头鹰面部的 “面盘”(扁平的羽毛结构)还能像 “卫星天线” 一样收集声音,集中传入耳孔,进一步提升听力敏锐度。

(17)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但今天的青霉素生产使用的并不是他发现的这一菌株?

1928 年,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菌株是 “青霉菌属” 中的 “点青霉菌”(Penicillium notatum),但这种菌株的青霉素产量极低(每毫升发酵液仅产几单位青霉素),无法满足大规模医疗需求(二战时盟军需要大量青霉素治疗伤员)。

1943 年,科学家在伊利诺伊州的发霉甜瓜上发现了 “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其产量是点青霉菌的 100 倍以上;后来通过紫外线照射、基因改造等技术,该菌株的产量进一步提升(如今每毫升可达数万单位),成为全球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 “主力菌株”。

(18)古罗马人用狼肝灰混合蜂蜜治打嗝?

古罗马的医学水平较低,多依赖 “经验疗法” 和 “迷信元素”。据古罗马百科全书《自然史》记载,当时治疗打嗝的偏方包括 “狼肝烧成灰,混合蜂蜜制成药膏,涂抹在喉咙或舌下”—— 古人认为 “狼是强壮的动物,其肝脏蕴含‘生命力’,蜂蜜能缓解喉咙不适”,但本质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联想疗法”。

现代医学认为,打嗝多由膈肌痉挛引起,常见诱因是饮食过快、受凉等,通常可自行缓解,严重时需用药物(如巴氯芬)或物理方法(如憋气、喝温水)治疗,狼肝灰与蜂蜜无任何治疗作用。

(19)1480 年法国曾对啃坏庄稼的田鼠开庭审判?

中世纪欧洲(12-16 世纪)流行 “动物审判”—— 当时人们认为 “动物若危害人类利益(如破坏庄稼、咬人),也需遵守‘上帝的法律’,应通过教会或世俗法庭审判”。1480 年,法国多菲内地区的农民因田鼠啃食小麦、燕麦,向当地法庭起诉田鼠,法庭还 “正式受理”:

法官要求 “传唤田鼠出庭”,因田鼠未到,还指定律师为其辩护(律师以 “田鼠无固定住所,无法收到传票” 为由辩护);最终法庭判决 “田鼠需在规定时间内离开农田,否则将被驱逐或处死”,但实际无法执行,更多是 “通过审判安抚农民情绪” 的象征性行为。
类似案例还有 “审判啃食葡萄的甲虫”“审判咬伤村民的狗” 等,反映了中世纪 “宗教法律观” 与 “现实需求” 的结合。

(20)希罗多德《历史》描述波斯人用大麦粉审问嫌疑人?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卷 1)中,记录了波斯人的一种 “神明裁判” 方式:若怀疑某人犯罪(如偷窃、叛国),审问者会让嫌疑人舔一口用大麦粉制成的 “无盐面团”,然后祈祷 “若嫌疑人无罪,愿神明让他平安;若有罪,愿神明让他窒息”;之后观察嫌疑人是否出现 “喉咙发紧、呼吸困难”—— 古人认为 “神明会通过生理反应判断清白”,若出现不适则判定有罪。

这种方法本质是 “迷信审判”,无科学依据,但反映了古代文明在 “缺乏证据时,依赖超自然力量判断罪行” 的司法特点,类似的 “神判法”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中也有记载。

来源:每天书籍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