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绵阳大地,农机轰鸣交织出动人的春耕乐章。作为四川粮食生产主产区,绵阳紧扣“天府粮仓”建设使命,统筹推进春耕春管,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护航、全链服务,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春日的绵阳大地,农机轰鸣交织出动人的春耕乐章。作为四川粮食生产主产区,绵阳紧扣“天府粮仓”建设使命,统筹推进春耕春管,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护航、全链服务,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三台:
小田并大田大田变良田
3月31日,在三台县塔山镇宝林村粮油园区,300亩集中连片麦田里,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将雾化药液均匀洒落田间。
由于宝林村面临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该村通过集体流转模式,将原先分散在190户的570块“巴掌田”整合为124块标准田,配套沟渠路网系统化改造,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农业园区。
“把村里零散土地整合成片,达到了规模化种植效果。”宝林村村委副主任马超告诉记者,老百姓一方面有土地流转费用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园区务工,一年下来户均增收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
眼下,正是小麦初花到齐穗期,是预防赤霉病的最佳时刻。今年,三台县创新“托管+飞防”模式,以政府配套补贴、保险托底的形式整合全县340多台无人机资源,采用流动的方式为农户提供统一配药和飞防服务,覆盖率超95%。
“无人机作业一天的面积基本在300亩左右,是传统人工的30倍左右。”飞机操作手刘青勇表示,无人机可以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在小麦的叶片背面和根部,能有效地防治赤霉病和小麦蚜虫。
“小田并大田”的现代农业模式破解了农村“劳力荒、种地难”的困境,现代科技又推动了“大田”变“良田”的质效提升。目前,三台30余万亩小麦飞防作业已进入尾声阶段,预计今年全县小麦产量达13余万吨。
盐亭:
复合套种 “一地多收”
俗话说“玉米套大豆,十种九不漏”,意思是说,在玉米田间套种大豆,十年当中至少有九年不会歉收,增产增收效果比较明显。
这几天,在盐亭县金孔镇玉印村,两台大型播种机在小麦预留行间来回穿梭,将玉米种子精准地播撒入土。
“等这一片小麦成熟收获以后,我们又会马上播大豆。”种粮大户刘国英说,大豆播下去以后,就会实现一季多收,一亩地可以多收入200到300元的利润,她流转的300多亩耕地一季就可以增收10多万元。
近年来,盐亭积极探索小春小麦行间套种蔬菜,大春玉米行间套种大豆的轮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实现了一年四熟,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从农机的“铁牛奔腾”到农资的“足量供应”,从田医生的“随叫随到”到田间管理的“提质增效”,绵阳正以“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答卷,一幅“科技强农、产业富民”的春耕画卷已徐徐展开。
来源:涪江观察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