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华为WA世界模型和激光雷达在L3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以及其官宣2026年大规模商用L3和试商用L4的计划,都将通过实际的市场应用和用户反馈来验证其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华为靳玉志:多传感器融合与WA世界模型是自动驾驶的必由之路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华为WA世界模型和激光雷达在L3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以及其官宣2026年大规模商用L3和试商用L4的计划,都将通过实际的市场应用和用户反馈来验证其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2025深蓝汽车秋季新品全球发布会上,直言不讳地挑战了马斯克的纯视觉自动驾驶理念,揭示了多传感器融合路线的技术优势,引发了行业对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深度思考。
2025年4月22日,引望CEO靳玉志发布华为ADS 4和鸿蒙座舱5。
华为杀死了全球L3、L4比赛。
中国12-13家汽车制造商已经官宣大约70款搭载华为ADS的车型,将在2026年上市销售。
华为已官宣2026年大规模商用L3,2027年大规模商用L4。
华为近期官宣9月中下旬推送ADS 4.0.1版本即高速L3解决方案(试商用)。
无独有偶之一,2025年7月7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 34505:2025《道路车辆 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 场景评价与测试用例生成》正式发布。这项标准为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测试提供了统一的国际框架。
由中国牵头制定的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ISO 34505发布,标志着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显著提升。华为等中国公司倡导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是符合自动驾驶安全要求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
无独有偶之二,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终于迎来了权威分级“标尺”!
2025年9月6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正式发布《智能驾驶金字塔分级测评体系》,首次以科学、全面的维度对市面上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进行分级评价,将智能驾驶水平划分为三个清晰层级:安全基线、综合优选、极智拔尖。这意味着,过去在智能驾驶领域“浑水摸鱼”的部分品牌,再也无法用营销话术掩盖技术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标准制定背后,是14家行业权威机构与企业联合推动,包括中国汽研、华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长安、奇瑞、赛力斯、极氪、上汽、北汽、长城、江淮以及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
而首批通过测评的100多款车型中,华为鸿蒙智行家族全员斩获最高等级“极智拔尖”,成为此次标准落地后的最大赢家。
华为L3商用及最高等级等“极智拔尖”,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闹腾摄像头是王道的马斯克,以及坚持纯视觉和VLA的小鹏和理想,先搞定“华为L3商用”及“极智拔尖”再跌跌不休吧!
2、本文认为:华为已经搞定激光雷达L3、L4解决方案,正在搞定舱内激光视觉和128通道相控阵雷达的L3、L4
(以下是个人认知观点,不代表华为官方观点)
靳玉志对激光雷达和WA数据模型相关技术充满信心,这源于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强大的全栈式自研能力。华为构建了全面的智能汽车技术体系,涵盖5G、5.5G通信技术,昇腾芯片、麒麟芯片等高性能芯片,星闪短距通信技术,鸿蒙操作系统及鸿蒙座舱,192线程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等先进传感器,还拥有华为智算中心及昇腾384超节点、盘古AI大模型及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不断投入研发,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强如美国科技巨头特斯拉、谷歌、英伟达、高通及台湾省台积电加起来也不及华为全栈式自研产业链能力的50%。
华为正式官宣其L3、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该方案核心在于采用192线程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以及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配置,同时搭载华为ADS 4智能驾驶系统(基于WA世界模型构建),具备1 - 150公里全向主动安全AEB功能,并配备图灵底盘等先进技术。
这是华为已经跑通第一条的L3、L4解决方案。
华为目前正在推进第二条L3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验证工作,该方案为新问界M7、深蓝等车型所搭载的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由于涉及技术保密、方案尚未完整验证通过,或者测试车辆需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等因素,华为暂未对这一L3解决方案进行官宣。从理论层面来看,若舱内激光视觉方案成功跑通L3级别自动驾驶,那么同时也有能力跑通L4级别自动驾驶。
华为计划于2026年对其第三条L3、L4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开展验证工作,该方案将采用128通道相控阵雷达替代192线程激光雷达。需要明确的是,相控阵雷达方案与激光雷达方案并非相互替代关系,而是并行推进、择优选用。
3、华为VS特斯拉:技术路线的分歧
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华为与特斯拉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华为坚持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今年4月发布的HUAWEI ADS 4系统,采用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的组合,旨在通过多种传感器的优势互补,实现更精准、可靠的感知。
而特斯拉则选择了纯视觉为核心的感知系统,不仅从所有车型中取消了毫米波雷达,还完全依赖摄像头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自动驾驶。马斯克不仅是纯视觉路线的坚定践行者,还经常公开批评激光雷达,他认为激光雷达和雷达会因“传感器冲突”而降低安全性。
4、激光雷达的优势与挑战
靳玉志指出,激光雷达具有天然优势。纯视觉系统需要通过大量学习才能感知障碍物,而激光雷达无需学习就能直接感知物体,这使得搭载激光雷达的融合感知系统比纯视觉更加可靠。
华为在激光雷达技术创新上成果显著。新问界M7将行业首发舱内激光雷达Limera,该设备仅“巴掌大小”,长宽110毫米、高38毫米。这种微型激光雷达与高清前向摄像头封装在一起,布置在前挡风玻璃内侧,既完全不破坏整车外观,又避免了外置激光雷达易受雨雪、灰尘遮挡的问题。
不过,马斯克对激光雷达的批评也并非毫无根据。他指出激光雷达在面对恶劣天气条件时存在明显短板,在降雪、降雨以及沙尘暴等复杂环境下,其导航能力会受到严重干扰,容易受到反射和散射的影响,性能显著下降,这也是Waymo的自动驾驶车辆在强降水天气中难以正常行驶的主要原因。
但华为通过舱内布置的创新方式,有效解决了外置激光雷达的一些弱点,使用雨刷保持镜面清洁,保证了激光雷达在恶劣天气下的可靠工作。
5、VLA技术与WA世界模型之争暨华为WA跑通L3、L4并官宣了商用时间表
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VLA(视觉 - 语言 - 行动模型)与WA(世界行为模型)的技术路线之争也备受关注。
靳玉志明确表达了华为在技术路线上的立场:“华为永远不会走VLA,我们走的是WA世界模型,VLA的终极一定是世界模型!”
VLA技术正在重塑高阶智驾技术门槛,理想汽车已向用户推送“VLA司机大模型”,小鹏汽车也端出了新一代VLA架构,宣称时延
而WA是华为和蔚来主推的路线,华为的World Action Model模型使用扩散生成模型批量创造Corner case,通过AI生成的大量视频案例,让模型理解物理规则。
6、实际表现与市场认可
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实际表现。
在复杂如重庆的山城地形中,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的车辆能够轻松应对环岛、城区快速路等复杂路况,系统还能提前识别路边临停半开门车辆并做出避让动作。
以上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9月8日在重庆的实操,也是他N次实操的一个实例。
而我们很少看到跌跌不休的行业第一梯队的CEO们亲自驾驶自己生产的车型进行真自动驾驶实操。
市场对华为智能驾驶技术的认可度极高。新问界M7在2025年9月5日开启小订后,10分钟内订单就突破了20000台、43分钟突破10万辆、24小时订单突破150000台,这充分表明消费者愿意用钱包为华为的激光雷达融合方案投票。
相比之下,纯视觉系统在一些复杂路况中仍面临挑战,例如在盘龙立交这类复杂路况中,纯视觉系统仍在努力识别最基本的路障。
7、成本与可行性的平衡
在成本与可行性方面,不同技术路线面临着不同的挑战。VLA路线的成本问题不容忽视,训练VLA模型需要“千卡训练云+千TOPS车端+千亿级数据”三线并进的极限工程。这对于中小车企来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
而华为选择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虽然成本较高,但相对于VLA路线来说更加实用,避免了过于依赖云端计算资源的问题,能够在成本和性能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激光雷达融合感知与纯视觉路线之争,不仅是技术路线的分歧,更是对未来自动驾驶发展方向的不同判断。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和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华为的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凭借其可靠性、实际表现和成本可行性,正逐渐获得市场的青睐,有望在未来的自动驾驶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来源:遥遥领先的M9和M60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