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平时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肯定留意过这个事儿,中国古装剧里那些蒙面的大侠或者美女刺客,通常都是用一块布把鼻子以下蒙住,只露眼睛和眉毛在外头。西方那边,像佐罗、蝙蝠侠这些英雄,基本都戴着眼罩或者头套,遮住额头和眼睛周围,下巴和嘴巴全露着。
大家平时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肯定留意过这个事儿,中国古装剧里那些蒙面的大侠或者美女刺客,通常都是用一块布把鼻子以下蒙住,只露眼睛和眉毛在外头。西方那边,像佐罗、蝙蝠侠这些英雄,基本都戴着眼罩或者头套,遮住额头和眼睛周围,下巴和嘴巴全露着。
中国这边为什么偏好蒙下半张脸。中国西部地区风沙大,尤其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那些游牧民族和当地人为了防风沙,早早就养成用面纱或者布巾裹住嘴鼻的习惯。风沙一刮,尘土飞扬,要是不挡着,鼻子嘴里全灌沙子,难受死了。
后来这种习惯传到中原,慢慢演变成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隋唐时期,帷帽流行起来,就是一种带纱的帽子,纱从帽沿垂下来,刚好盖住下巴以下,骑马或者出门时既防尘又遮阳。唐朝时候,女性出门戴这个挺普遍的,不光实用,还带点社会规范的意思。
中国文化从古时候就讲究含蓄内敛,尤其是对女性的要求。古人觉得女人要端庄矜持,笑不露齿,说话不能太大声,露太多脸部表情会被当成不稳重。所以蒙面的时候,遮住嘴巴和下巴,就把那些直接的表情藏起来了,只剩眼睛和眉毛在外头。
这就衍生出眉目传情的说法,意思是通过眼神来传递感情,不用明说,大家心领神会。想想那些武侠小说里,女侠蒙着面纱,只用眼神就能表达爱恨情仇,挺有味道的。男性大侠蒙面也类似,为了隐藏身份,劫富济贫时不让人认出来,但又不影响观察四周,用眼睛锁定目标。
唐宋以后,这种蒙面方式在婚礼和礼仪上也常见。新娘戴盖头,红纱蒙住下脸,走进厅堂时只露眼睛。明清时候,面纱在民间更普及了,不少女性出门都用它挡脸,避免直接暴露在公众视野里。
这跟儒家思想有关,强调男女有别,女性要守礼。蒙下半脸不光是实用,还成了文化符号,代表一种低调的美感。现代影视剧继承了这个传统,蒙面角色往往给人神秘而优雅的感觉。
16世纪威尼斯开始流行化装舞会,贵族们戴面具参加聚会,遮住眼睛和额头,只露嘴巴和下巴。舞会上要吃东西、喝酒、聊天,要是把嘴巴蒙住,吃块糕点都得掀开面具,多麻烦。
面具通常精致,有羽毛装饰,戴上后眼睛从洞里看出去,下半脸自由活动。威尼斯狂欢节就是典型例子,每年吸引一大堆人,戴着这种面具跳舞、社交,匿名状态下更容易放开。
西方文化整体更开放直接,他们表达情绪时依赖嘴巴多。高兴了张大嘴哈哈笑,生气了撇嘴,调情时还可能伸舌头搞怪。蒙面时要是遮住嘴巴,就没法正常表达了。想想那些超级英雄,佐罗戴着眼罩,露着嘴巴,在行动中还能喊口号或者嘲讽敌人。
蝙蝠侠也一样,头套遮上半脸,下巴露着,方便在战斗中下命令或者和盟友交流。历史渊源上,古罗马战士的头盔就遮眼睛周围,露嘴方便呼吸和喊话,后来影响了中世纪骑士盔甲设计。
西方蒙面的另一个来源是民间传说和戏剧。罗宾汉的传说里,虽然不一定是蒙面,但后来的英雄形象受假面舞会影响,强调匿名正义。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蒙面成了反抗符号,人们戴面具遮上脸,露嘴高呼口号。
文化上,西方人注重个人表达,爱情直接,英雄救美后可能来个吻作为谢礼。要是蒙下半脸,亲嘴多不方便。所以他们的蒙面设计优先考虑嘴巴的自由度。
对比中西方,这差异主要来自情感表达的习惯。中国人内敛,靠眼神传递微妙情绪,蒙下脸符合这种含蓄风格。西方人外放,嘴巴是情绪出口,蒙上脸更实用。研究显示,亚洲人解读表情时更注意眼睛,西方人更看嘴巴,这在心理学实验里有数据支持。
比如面部表情识别测试,东亚人眼神变化敏感,欧美人嘴巴动作敏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表情符号在不同文化里的解读有区别。
中国蒙面最初防尘防沙,实用性强,后来融入礼仪。西方蒙面从娱乐起步,社交场合多,便于互动。现代社会,这两种方式还在影视和时尚里延续。
中国古装剧保持传统蒙下脸,增加神秘感。西方漫画英雄坚持蒙上脸,突出个性下巴设计,像超人、蜘蛛侠,虽然蜘蛛侠全蒙,但多数还是露嘴。
来源:历史定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