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传-3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22:49 1

摘要:爱好读书的左权,凭着一股好学精神和较强的记忆力,读完了当时他所能找到的书,并且一有所得,还用笔抄录下来。乡下没有图书馆、藏书楼,寻得一本书不容易。因为书少,左权读得仔细,记得烂熟。他的悟性好,常常学着原来私塾中那位先生的样子,把《增订汉魏丛书》《国朝汉学师承记

爱好读书的左权,凭着一股好学精神和较强的记忆力,读完了当时他所能找到的书,并且一有所得,还用笔抄录下来。乡下没有图书馆、藏书楼,寻得一本书不容易。因为书少,左权读得仔细,记得烂熟。他的悟性好,常常学着原来私塾中那位先生的样子,把《增订汉魏丛书》《国朝汉学师承记》里的文章读得抑扬顿挫,趣味盎然,引得家人也不由地侧耳细听。当然,这个小学生免不了对文中句子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即便如此,对于左权却是乐在其中。

由于聪慧好学,不到10岁的左权,这时已会写诗作对,被老师誉为“神童”。1915年除夕,他看到有些人不勤奋,办事无计划,花钱不节俭,便有感而发地写了两副春联,贴在自家门口。一副是“处世须知艰难,居家莫想快活”, 另一副是“须要勤俭谨慎,多栽杉茶棉麻”。这是左权入学识字后第一次写春联,含义既中肯,又通俗。

此后,每逢过大年,左权都要写些富有新意的春联,自己家里贴用,也帮邻居们写。邻居们读到这些对联,都竖起大拇指,称道左权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叔叔左铭三发现这个侄子的天赋后更是从心里高兴,于是加强了对左权的培养。

就在左权第一次写春联的这年大年初三,即1915年2月16日,醴陵发生大地震,震中在离左权家乡不远的大障一带,水口山地陷两丈多的深坑,此后大半个年关都在余震中度过。左权在一阵担惊受怕之余,小脑袋瓜里也在不断地问着这样一个问题:大地为什么会哆嗦?尽管这时期他始终没弄明白答案,但地震的发生却无疑使他的求知欲变得更加强烈了。

不久,10岁的左权按照当时湖南的习俗,与易家冲陈胜德(字谨吾)的女儿陈云青“结婚”,实际上是左家收了童养媳。比左权大不到一岁的陈云青,来到左家屋场后,平时也常和左权在一起砍柴、玩耍,更多的时间是帮助婆婆纺纱织麻,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既能换点油盐钱,又能资助左权读书(1924年所撰修的第八届《醴陵左氏族谱》上有关于左权的结发之妻陈云青的记载:“娶陈氏,字湘芸,邑北易家冲谨吾子女,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一月初六日子时生。子一,馥生。)。

易家冲距离左家屋场不远,大约三四里地,翻过一个小山坡即到。做私塾先生的陈胜德见小左权聪明伶俐,便决定给他“吃小灶”,让他每隔一日来家学习古文、珠算等功课。

在少年左权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位小学老师给他以重要影响,那就是匡宜民。匡宜民,是一个有识之士。他早年曾经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过辛亥革命,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1904年2月,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刘揆一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匡宜民参加了这个组织。之后,他以教育救国为宗旨,隐身乡间,希望造就一批经邦治国的人才。他坚持新的教学方法,反对闭门读书,主张结合课本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并常以辛亥革命为例,积极传播爱国思想。

1915年6月的一天,匡宜民老师拖着沉重的脚步走上讲台。他用泪眼望着同学们,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木立在讲台上。左权和同学们都不知道生了什么事,睁着一双双惊慌的眼睛……停了好一会儿,只见匡老师猛地背过身去,横了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勿忘五九国耻”几个大字,然后再也抑制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原来,这年5月9日,日本以武力做后盾,以最后通牒的形式,逼迫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但是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它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从中国攫取了台湾,在日俄战争中又从俄国接受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接着又吞并了朝鲜。日本统治者的最高国策,就是把朝鲜和中国东北作为前进的基地,进一步向中国内地扩张势力。

匡宜民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事实,讲述卖国贼袁世凯策划当洪宪皇帝,为了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竟秘密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他指着中国的版图,对学生们沉痛地说:“我国的国土好比一片桑叶,蚕子好比帝国主义,现在,蚕子们正从四面八方来吃桑叶。同学们,再不救中国,中国就要灭亡了!”匡老师说得声泪俱下,深深打动了孩子们的心。大家顿时沸腾起来,他们鼓着嘴巴,瞪大眼睛,握紧铁锤般的小拳头。

匡老师告诉大家:“袁世凯出卖国家主权的滔天罪行,已经激起了全中国同胞的愤怒。长沙日商工厂和商店里的中国人集会、罢工,对群众宣传不买日货;上海码头工人举行罢工,散发传单,反对日本侵略和袁世凯卖国;海外侨胞和中国留日学生向国内发来通电,呼吁全中国同胞团结一致,抵抗侵略;菲律宾的华侨踊跃捐款,组织敢死队,准备回国对日作战;北京以南十几个县的农民,成千上万地起来了,进行抗捐抗租斗争……”

左权被匡老师慷慨激昂的讲演感动了,他站立起来向同学们号召:我们也应该组织敢死队!同学们呼应着,教室内充满了愤怒和呼喊,像密封的火药在燃烧。

匡老师见同学们积极响应,满怀激情地高声呐喊:“同学们,要让乡亲们也知道这个消息,全中国人民一起讨伐袁世凯,中国就有力量了。我赞成你们的爱国行动、如果全国同胞们都有你们的这种骨气,中国就不会灭亡。现在,同学们力所能及的是到村子里去讲演、宣传抗日。”

左权已是热血沸腾,当即用毛笔在自己的书夹板上写上了“勿忘五九国耻”几个大字。放学了,仍激动不已的左权又用毛笔在白纸写下这几个大字,然后要人将它贴在自己的背上,飞也似的奔向村里。人多时,他索性停下来,向乡亲们解释为何要反对袁世凯实国的“二十一条”。后来,他又邀上同学左纪重等人在村里到处做宣传、并在墙上、树上、石坎上张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卖国贼的标语。他还与同学们一起到黄猫岭、岩鹰底一带山村里去演讲,流着眼泪高唱《“五九”国耻歌》:

高丽国、琉球岛,

与台湾,地不小,

可怜都被日本并吞了!

民危急,国飘摇,

帝国列强又对我国提出灭亡条。

无公理,无人道。

好河山,将送掉。

同胞们呀,

快快起来把国保!

匡宜民老师和左权等学生们的宣传,在黄猫岭地区唤醒了群众的爱国热忱,推动了这一地区迅速开展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

这一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帝制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在整个中国大地上掀起了高潮。素有反抗精神的醴陵人民,为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年少的左权,也加入到这汹涌澎湃的斗争洪流中。他虽然仅有10岁,但是,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已经奠基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反对强权的爱憎分明的品格。

岁月如梭,左权渐渐长大了。他每天放学回家,还是与过去一样,拾柴、放牛、打猪草,抽空捕鱼,把捕来的鱼,让哥哥拿到镇上去卖。同时,还要分担家庭的田间劳动。过多的劳动,再加上当时小学的教学条件简陋,使得左权在这几年的学校学习生活多是时断时续的。尽管如此,至1919年夏天,14岁的左权还是读完了初等小学。秋天,他又顺利考进了醴陵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联合高等小学校(简称“北联高小”)。在这里他和后来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宋时轮相识,他俩都是第八班同学。

当时,北联高小没有自己的校舍,便只好借用青安铺兰谊小学的部分房屋开办。1921年秋,兰谊小学要收回校舍,北联高小只好一分为二。北一、三、四区仍联合继续开办北联高小,并在斯陶坪新建校舍。在斯陶坪新校舍未建成之前,北一、三、四区联合高小临时在第三区唐家冲文昌阁办学。左权的家属于第三区,他在唐家冲文昌阁又读了一年,直到高小毕业。

青安铺和文昌阁,距左权家黄猫岭都有十多里路。左权每天早去晚归,中午吃自己带的饭,在寒冬季节只能吃冷饭。但他进入高小后更加勤奋,学习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尤以语文和地理学得最好,常常得到老师的称赞。

左权很善于向别人学习。左权家对面的桃子坡上住着一位农民,名字叫李兆庆,精通珠算,左权虚心向他请教。在短时间内,就学会了加减乘除法,并运用自如。左权每天放学已经很晚,但他有时还要到八横田姑父李泊如家,请教一些作业上的难题。李泊如是老私塾先生,又是表兄李明灏的父亲,所以左权和表兄弟们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有时争论的面红耳赤,再让李泊如老先生论断是非,李老先生总能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使左权茅塞顿开。

左权有时在吃过晚饭后,又步行四五里路去睦华村叔叔左铭三家请教问题。假期中,左权也常去那里复习功课。左铭三不但讲书中的学问,讲革命故事,还讲他在醴陵县城和长沙省城的所见所闻。在左权眼里,叔叔左铭三和姑父李泊如不仅都是饱学之士,而且都是正直之人。他们循循善诱地教他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对待人生,因而成为他少年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左权尊敬他们,更感激他们的谆谆教导。

来源:表里如一大好河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