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的本质是地球内部能量通过岩层快速破裂或错动释放的过程,其成因多样,并非仅限于塌陷或火山活动的"应激现象"。
迫于今天缅甸7.9级地震的引起的兴趣,我问了三个问题,深度求索都给出了科普及的回答。
问一:地震的本质是什么,比如是塌陷或者火山喷发后的应激现象吗?
地震的本质是地球内部能量通过岩层快速破裂或错动释放的过程,其成因多样,并非仅限于塌陷或火山活动的"应激现象"。
一、地震的核心机制:能量释放与波动传播
地球内部的热能、重力势能和板块运动的机械能长期积累,当岩层无法承受应力时,会发生突然破裂或滑动,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形式向四周传播,形成地震。这一过程类似于弯曲木棍断裂时的"反弹"效应。
二、地震的三大主要类型与本质区别:1. 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90%以上)
成因: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应力积累,断层带发生弹性回跳。
挤压型:板块碰撞(如喜马拉雅山脉),形成逆冲断层(2008年汶川地震)。
拉张型:板块分离(如东非大裂谷),形成正断层。
剪切型:板块横向错动(如美国圣安德烈斯断层)。
2. 火山地震(约7%的天然地震)
成因:岩浆上升挤压围岩或喷发后地下空洞塌陷。
3. 塌陷地震(人为/自然因素)
自然塌陷:溶洞坍塌(如广西喀斯特地区)、冰川运动(如阿拉斯加冰川地震)。
人为诱发:矿洞坍塌(2021年山西矿震)、水库蓄水(1967年印度Koyna水库6.3级地震)。
问二:地震有地震波,那就有频率。那么地震波或者频率有没有统一性?
答:地震波频率不存在"统一标准值",但其分布呈现**系统性规律**:
物理本质:受震源尺度、破裂过程、介质传播的综合控制;
统计特征:震级越大低频占比越高,小震以高频为主;
工程应用:人类通过统计建立了抗震设计标准谱,但具体地震需个案分析。
对频率特性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地震科学的核心课题,更是提升预警精度、优化建筑抗震的关键突破口。
问三:地震前会有征兆,比如鸡飞狗跳,蛇蚁搬家。换个角度,地震前周围磁场会不会有明显变化?比如磁力线扭曲,磁场由稳定变得弱小或者变强?
答: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地震前会出现大规模、稳定可测的磁场强度剧变(如磁力线扭曲或显著增强/减弱),但存在局部、短暂、微弱的电磁异常可能性。这类信号作为地震前兆的可靠性仍存疑,需结合其他手段(如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地震波速变化等)综合研判。科学界普遍认为,单一电磁指标无法实现地震预测,但长期监测可能有助于理解地震孕育过程。
三个问题问完,我也知道了,现在对于地震,无法预测,只能事后诸葛亮。等发生了,依据地震波、频率等相关数据分析震级、震源、 深度。
这也反向说明了,这个行业还大有可为。我本来以为,通过分析磁场变化,来提前几天预知地震到来。然后呢,我就可能成为预测地震的佼佼者,一夜成地震界的爱因斯坦。没曾想,这个地震一点都不配合,没有磁场变化,爆发前无迹可寻,是一个潜伏者。难怪专家们都只能做事后诸葛亮。
来源:现象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