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邂逅林徽因的传奇人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1 18:35 1

摘要: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名字注定闪耀,林徽因便是其中之一。她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而她与四月,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缘分,这种缘分贯穿了她的一生,成为了她传奇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名字注定闪耀,林徽因便是其中之一。她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而她与四月,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缘分,这种缘分贯穿了她的一生,成为了她传奇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04 年农历四月廿七,林徽因诞生于浙江杭州。或许从那一刻起,她便与四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四月,是春天最美好的时节,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林徽因的诞生,也仿佛为这个世界带来了一抹别样的诗意与才情。她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诗书传家、幼承庭训加上天资卓越,为她日后的文学与建筑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4 年 4 月,对于林徽因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月份。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在北京参加了接待。这是她作为林长民的女儿,第一次在公开而隆重的社交场合正式亮相。当时的林徽因,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她与徐志摩一起,在泰戈尔访华期间,承担了诸多重要的工作。4 月 23 日泰戈尔抵京时,梁思成和林徽因也在四五百人的欢迎行列中。4 月 28 日泰戈尔在先农坛演讲,由林徽因搀扶登台,而由徐志摩担任翻译。

时人记述:“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苍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5 月 8 日,为庆祝泰戈尔的 64 岁生日,晚宴后上演泰戈尔的英文剧作《奇特拉》,林徽因主演奇特拉公主,徐志摩演爱神,林长民演春神,梁思成负责布景。林徽因在大众前的这一次亮相非常成功,不仅《晨报》在第二天大加赞赏,“林女士徽音(1935 年始更名徽因),态度音吐,并极佳妙”,上海的时尚杂志《图画时报》更选取林徽因的剧照登上了头版,配文 “明慧妙丽,誉满京国”。这次经历,让林徽因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也让她在文学与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在此之前,1920 年因五四运动而辞官的林长民以国际联盟协会中国分会代表的身份赴欧考察,特意携林徽因一同前往。正是此次欧洲之行,让林徽因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在欧洲,她看到了古老而宏伟的建筑,那些建筑中蕴含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她。

也正是在这次旅行中,1921 年她第一次遇见了对她终生痴迷不已的徐志摩。但林徽因从小受严格淑女教育,且早在 1919 年,林长民和梁启超早已默定林徽因和梁思成未来的婚事,两人也早已因此开始约会。徐志摩既是有妇之夫,更是梁启超的学生,所以林徽因对其才华固然欣赏有加,但却不会有舍梁取徐的恋爱脑。尽管如此,她与徐志摩之间那种特殊的情感,在日后的岁月里,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1928年3月21日,24岁的林徽因在结束学业后,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梁思成姐姐家中举行了婚礼,虽然双方父母没能参加,但他们的婚礼依然是浪漫的。

林徽因不喜欢外国的白色婚纱,所以结婚当日的服装都是有她自己设计的中国服饰,而梁思成则身穿一身礼服。

1931 年的 4 月,对于林徽因的文学创作生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她的诗作《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探讨生命与永恒的哲学命题,刊登在徐志摩主持的《诗刊》上,这是她进入文坛发表的处女作。虽然这首诗署名林徽音,之后的《悠然》和《那一晚》却都以 “尺棰” 署名,可见她煞费苦心,无非是要让读者以为 “尺棰” 另有其人,不致因诗而联系到人,从而浮想联翩。但无论怎样,从这一年开始,林徽因正式登上了文坛,开启了她在文学领域的辉煌篇章。

上海的时尚杂志《图画时报》更选取林徽因的剧照登上了头版,配文“明慧妙丽,誉满京国”。

1934 年 4 月,林徽因在《学文》上发表了名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这首诗,成为了她最具知名度的文学作品之一。

一直以来,都存在关于 “四月天” 究竟是农历还是公历的争论,从诗句来看,雪融、芽嫩、花开、燕归,都是春之盛景,而农历四月已届立夏,不如农历三月季春百花盛开、春光明媚,且林徽因写的是诗而非论文,所以应是公历四月。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也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梁思成曾说过,这首诗是她写给梁从诫的,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也提到:“父亲曾告诉我,此书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来看,亲子诗的概率似乎要比怀念诗的概率大得多。但无论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它都以其优美的语言、灵动的意境,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让林徽因与四月的缘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林徽因的一生并非只有诗意与美好,她也经历了诸多磨难。林徽因的肺病,始于学成归国后的北上。1928 年,梁、林应张学良之邀,前往沈阳的东北大学组建建筑系,梁再冰即于 1929 年 8 月生于沈阳。但因为苦寒及条件有限,林徽因染上肺病,不得不于 1930 年返回北平养病。1931 年春节时她陪人去协和医院看病,却被她自己的医生发现不对劲,一检查发现肺病已经到了相当危险的地步,不仅要独自静养,更不能跟孩子接触。此后,肺病就一直折磨着她。

1937 年 7 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完成山西佛光寺大殿的勘测之后,日寇的枪声已在北平卢沟桥响起。在南下之前,两人都去协和医院做过体检,和梁思成的颈椎病相比,林徽因此时的肺部已经出现空洞,医生警告她目前的身体状况怕是难以承受路上的颠沛奔波之苦,而她确实也在走到湖南时肺炎发作高烧不退,不是偶遇一位曾留学日本的女医生,林徽因多半都不会活着到昆明。之后又从昆明到四川宜宾李庄,因为梁思成患破伤风无法同行,林徽因不得不独自一人把母亲和两个孩子带到人地两生的李庄,一到李庄就肺结核复发且病势凶猛。

即便如此,她还是在病榻上工作不辍,并和梁思成一起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撰写。梁再冰后来回忆母亲:“她当时真的病得快死了,但是在床上她想的是抗战以后中国怎么建设,甚至想到廉租房这些东西。” 在艰难的岁月里,林徽因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建筑事业的执着,她的坚韧与顽强令人敬佩。

1955 年公历 4 月 1 日,林徽因告别了这个世界。她的离去,让无数人为之惋惜。但她留下的文学作品和建筑成就,却永远地留在了人间。金岳霖所撰的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她的一生。她的一生,充满了诗意,就如同那四月的瀑布,灵动而又壮观;她的才情与魅力,也如同人间的四月天,美好而又永恒。

世纪之交的热剧《人间四月天》,更是将林徽因的故事搬上了荧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她的传奇人生。剧中对她与徐志摩、梁思成之间情感纠葛的演绎,以及她在文学与建筑领域的成就,都让观众们对她充满了敬意与喜爱。

林徽因与四月的缘分,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四月的美好、生机与希望,正是林徽因一生的写照。她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每一个四月,当我们看到那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景象时,或许都会想起林徽因,想起她那如诗如画的一生,想起她与四月之间那不解的缘分。她就像人间四月的精灵,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来源:汉武帝的夜光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