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经常被爸妈手机里的短视频给震惊到,打开都是《体检都是骗局》《年轻人不想结婚,是被外来思想操纵!》,还有老年人在养老院里被扇耳光、婆媳矛盾的视频,情绪煽动性极强,即使有些在我看来「一眼假」,他们都深信不疑。
大家有看过父母的社交媒体吗?
我经常被爸妈手机里的短视频给震惊到,打开都是《体检都是骗局》《年轻人不想结婚,是被外来思想操纵!》,还有老年人在养老院里被扇耳光、婆媳矛盾的视频,情绪煽动性极强,即使有些在我看来「一眼假」,他们都深信不疑。
不光是父母,和周围人聊天时,也会发现在信息前所未有发达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却前所未有地大——
男性刷到的短视频经常有「天价彩礼」、「捞女」、「极端女权」,女性刷到的都是「家暴」、「杀妻案」、「性侵」;孩子看到的是「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父母看到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图片来源:我的家庭群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活在算法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回音室里,无法听到外界的声音。甚至,算法正在悄悄改造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和最亲密的人彼此对立、彼此割裂。
大脑本身擅长制造信息茧房
算法将其进一步放大
当我们遇到与自己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怎么会有人这么想?太荒谬了」。
但如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 ta 所接收的所有信息都在不断加固和维护这种价值观,以至于从 ta 的视角来看,这简直就是就是真理。
2021年调查显示,美国有10%的人认为地球是平的
理查德·德威特所著的书籍《世界观》非常生动地描绘了我们的世界观是如何建立的,观点和观点之间不是彼此独立,而是像是拼图一样,相互契合、环环相扣[2]。比如,一个人相信「父母是绝对爱孩子的」,那 ta 大概率也会相信「打是亲,骂是爱」,相信父母做出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些观点相互契合佐证,组成严丝合缝的拼图。
当 ta 听到「很多父母不爱孩子,只是想控制孩子」、「原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创伤」时,如果要相信,就意味着原有的拼图被彻底推翻,于是大脑为了减少认知上的负担,更倾向于拒绝相信那些难以嵌入已有拼图的观点。
物理学家因为认知被颠覆而纷纷自杀
哈佛大学教授 Keith Sunstein 最早提出「信息茧房」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定义为,在广袤的信息宇宙里,我们只选择让我们舒适和愉快的东西[3]。可以说,大脑天然擅长制造信息茧房,我们以为自己每天在接受新鲜的信息,其实只是源源不断地听到自己的回声,给陈旧的世界观大厦添砖加瓦而已。
算法则进一步放大这种倾向,它通过相似推荐、放大极端、操纵情绪等方法影响着我们的认知。
个性化推荐:根据你的点赞、停留和分享,推送更多相似内容,让你觉得「原来大家都这么想」、「这就是常识」;
放大极端个例:猎奇、冲突或极端的事件被反复推送,让你觉得「这种事遍地都是」;
正负反馈失衡:偏重正反馈(如点赞),忽略负反馈(如跳过),慢慢地你只能刷到你感兴趣的内容,形成信息孤岛。
图片来源:《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处处迎合人类的算法,是如何
制造操控,加剧对立的?
当你的偏好被无限迎合
就会越来越无法忍受「不同」
我有一对情侣朋友在争吵后分别去找 AI 倾诉,聊完他们都觉得:AI 简直太懂我了,我没有错,该低头认错的是对方。
算法对于人的迎合和 AI 起到类似的效果,一个个帖子、一条条视频仿佛都是为自己量身定制,让人产生一种深深地被理解、被认同的感受——原来我是对的,原来不是我的错。
AI 对人类的谄媚
图片来源网络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生活中被理解和认同的体验如此稀缺,网络和 AI 让它变得唾手可得。
但与此同时,个体的自恋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当人们习惯了处处迎合自己的网络环境,就越来越难以忍受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摩擦,听到不同意见、不同观点,第一反应是抵触甚至愤怒。
我们可能会对亲近的人说「就连网上的陌生人都能理解我,为什么你不能?」、「这个博主讲的就是你这种人,你知道错了吗?」,不再把对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有缺陷、有主体性的人,而是希望自己能永远被迎合,永远正确,自恋永不受损。
因为成长恰恰来自于和「不同」「不舒服」的他者相遇,没有这种摩擦,我们会活在一个完美的镜像里——没有人能真正和我们相遇,我们也不再真正看见别人。
活在不同信息茧房里的人
无法说服彼此并走向各自的极端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经过群体讨论后,个体的想法不会趋于中肯温和,而是会被推向更极端[3]。比如,你本来只是觉得父母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好,但当你进入一个不断吐槽原生家庭的群体时,群体内的共鸣和情绪会像放大器一样,让你越来越确信「父母皆祸害」、「一切都源于不幸的童年」。
和不同意见的群体聊天同样会加剧极化,比如一个人原本对于婚姻抱有疑虑,但在频繁看到「晒幸福」「催婚」的言论后,不仅不会向往,反而会更强烈地排斥婚姻,忍不住想寻找证据来证明「婚姻就是牢笼」。
于是,人们一边在同温层报团取暖,点赞自己认可的帖子,一边「排除异己」,在不认同的帖子下面花几个小时和陌生人争论,最终谁都不会被说服,只会让彼此都变得更加极端。
群体极化的危险在于,群体内部无限趋同,而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分裂被无限放大,不同立场的人失去了对话的可能性,即使是身边亲近的人也难以互相理解。
在泛滥的虚假信息中
普通大众成为被误导和操控的对象
算法难以区分信息的真假,情绪化、夸张甚至虚假的内容,更容易在平台上被推向大众。
图片来源:南风窗《“靳东”,进化了,越来越难防》
在一些热点事件爆发的初期,网络上也总是传播大量的虚假信息,普通民众要么情绪被推到极端,要么慢慢变得麻木、冷漠。
走出信息茧房
从主动寻求不同开始
寻找突破性知识,留意那些
跟你的认知截然相反的内容
作家 Michael Simmons 把知识分为两种:增强性知识和突破性知识[7]。增强性知识是加深我们固有认知的知识;
突破性知识会挑战我们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基础信念,或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漫长而深远的影响。
算法时代,我们被推送的往往都是增强性的知识,主动寻找突破性知识成了突破信息茧房的关键。
比如:
特意去查找跟你已有认知截然相反的观点,会发现相反的观点也有源源不断的证据,而自己所以为的「常识」并不是普遍真理;
试着跨不同的学科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会焕然一新,意识到有不同的视角的存在,而自己的视角并不是唯一答案;
用主动阅读替代被动推送,比如对某些议题感兴趣就去找相关的书籍来阅读,对它有更体系化的认知后再去刷社交媒体,会更有分辨能力,而不是全盘接收;
图片来源:《我的塞林格年》
走近一个真实的人类
不局限于待在同温层
我们常常能刷到这样的建议:「远离一切消耗你的人」、「莫与傻子论短长」。这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也让我们丧失和与自己不同的人交流的动力。
面对一个跟自己的三观差异很大的人时,我们可以试着不去区分对错好坏,而是意识到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可能天差地别,大家都被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中,或许并没有谁比谁更正确。
而试着探究对方的世界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就是在松动固有的认知拼图,让新的碎片有可能加入。
图片来源:《楚门的世界》
对于这种真实也普遍的困惑,社会学家艾伦·约翰逊所说的「最小阻力路径」给了我很多启发:一个系统之所以能长久维持,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那条最轻松、最不费力的路径[8]。比如一群人聚在一起开歧视的玩笑,跟着大家一起笑是最省力的,而站出来说「这个玩笑很冒犯」则是一条阻力更大、更难走的路。
当所有人都只想走最小阻力的路径时,就共同维护了系统的运转,当越来越多的人不玩这个游戏,选择那条更难走、但更符合自己心意的路时,旧系统就会自动瓦解。
当我们变得更有分辨能力,不再被极端、虚假的信息吸引,它们就自然会在信息的洪流中被淘汰,我们也在为更好的网络环境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今日互动
你会如何应对信息茧房的困境呢?
欢迎来留言板分享?
References:
[1] Hamilton, L. (2022, April 25). Conspiracy vs. science: A survey of U.S. public beliefs. Carse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https://carsey.unh.edu/publication/conspiracy-vs-science-survey-us-public-beliefs
[2] 德威特, R. (2018). 世界观: 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孙天, 译, 原书第2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原作发表于 2010 年)
[3] 桑斯坦. (2008). 信息乌托邦: 众人如何生产知识 (毕竞悦, 译). 法律出版社. (原作发表于 2006 年)
[4] 杜威, J. (2010). 艺术即经验 (高建平, 译). 商务印书馆. (原作出版于 1934 年)
[5] 张文曦. (2025年1月22日). AI假新闻,霸占我的家族群. 新周刊. https://mp.weixin.qq.com/s/WQ6AY5CGz3_9ELfrvJStFA
[6] He, Y., Liu, D., Guo, R., & Guo, S. (2023). Information cocoons on short video platforms and its influence on depression among the elderly: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2469-2480.
[7] Simmons, M. (2018, May 3). While everyone is distracted by social media, successful people double down on an underrated skill. Medium. https://medium.com/accelerated-intelligence/while-everyone-is-distracted-by-social-media-successful-people-double-down-on-a-totally-underrated-5a86701e9a27
[8] 约翰逊, A. G. (2024). 见树又见林: 社会学作为生活、实践与承诺 (左安浦,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原作出版于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本文关键词:算法、信息茧房、群体极化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
来源:知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