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受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及药物等因素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红斑狼疮作为备受关注的免疫性疾病,典型症状是面颊出现蝶形红斑,如被狼咬伤所致。它分皮肤型和系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各脏器,难治性患者5年内死亡率高达50%。
近年来,受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及药物等因素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红斑狼疮作为备受关注的免疫性疾病,典型症状是面颊出现蝶形红斑,如被狼咬伤所致。它分皮肤型和系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全身各脏器,难治性患者5年内死亡率高达50%。
近期新华社报道,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孙凌云教授在该领域深耕20余年,开创了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技术,目前已带领团队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方案成功治疗2800余例重症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免疫疾病,有效率达60%,显著降低了死亡率,避免了传统治疗的严重副作用。
勇闯医学“无人区”,全球首例干细胞移植挽救“狼疮”生命
今年40岁的珊珊(化名)正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据她回忆,2006年元旦,21岁的她突发高烧,随后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初始的激素治疗带来严重副作用:全身水肿、皮肤溃烂、股骨头坏死。病情危急之下,她被转至南京鼓楼医院,当时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孙凌云教授提出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疗法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可行性尚有争论。
面对传统治疗无效与家庭困境,珊珊一家决定放手一搏。2007年,珊珊成为全球首例接受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治疗过程类似输液,将从其母亲体内提取并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注入珊珊体内。奇迹般地,首次治疗后,她之前停止的月经恢复,血液与尿液检查显示生化指标逐步正常。此后十多年,她的身体指标稳定,仅因当年的股骨头坏死导致行走略显不便。
20世纪90年代,国外对风湿病的研究迅速发展。为掌握前沿技术,孙凌云曾远赴意大利求学。1998年,他在亚洲率先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红斑狼疮,虽首战告捷,但高昂的费用与患者的不良反应让他陷入沉思:“能否找到更安全、更普惠的疗法?”
通过文献研究,他将目光投向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如果说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是‘种子’,决定人体自身免疫力的高低,那间充质干细胞则如同‘土壤’,具有免疫调节与组织修复功能。”孙凌云说。
此后,孙凌云团队花了八年时间,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我们要搞清楚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状况、异体植入有无排异、如何给药等系列问题,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扩增,这一环节就耗时一年多。”直到2007年,珊珊和另外一位病重女性通过移植后重获新生,该治疗方式宣告成功。
为了满足大量患者的治疗需求,2020年孙凌云又带领团队尝试研发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目前新药研究正在稳步推进中。
盘点更多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案例
临床案例一:
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细胞生物治疗中心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发表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多器官或多系统病变和血清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而理论上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该团队科研人员,通过开展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疗效评估。
结果与结论是细胞移植3次后,外周血抗核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均明显下降,CD4+CD25+T细胞明显升高,OPG和Foxp3基因表达也明显升高,接近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使C57BL/lpr的各项相关指标恢复到C57BL正常鼠水平。以高剂量治疗组效果最明显。
临床案例二:
2018年,国际期刊《STEM CELL REPORTS》上刊登了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这是一项开放标签的II期临床试验,81名重度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接受异体骨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并进行了平均长达5年的随访。
该研究中,22名患者第一次细胞治疗使用的是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中4名患者因病情复发,在第二次治疗时接受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另有2名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后又接受了2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有1名患者在第一次治疗后又接受了3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
81名患者中的其余59人,所有疗程的治疗都选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其中7例接受了二次细胞输注,1例接受3次细胞输注,1例接受了4次细胞输注。此外,在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有39名患者接受了3天的环磷酰胺治疗,其它42例患者未接受该治疗。
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84%。在5年随访中,27%的患者处于完全临床缓解状态,另有7%的患者处于部分临床缓解状态,5年疾病缓解率为34%。总共有37例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状态,随后有9例患者复发,5年总复发率为24%。另外,随访期间,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评分、血清白蛋白、补体C3、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以及蛋白尿水平持续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疗法还可改善多个器官功能,多名患者治疗前的症状得到改善,包括间质性肺炎、弥漫性肺泡出血、Stevens-Johnson综合征(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癫痫、头痛等。
临床案例三: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发表题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不同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分析》的研究报告。本文对21例应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并根据中医辨证分为4型。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对不同类型症状的治疗效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有效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3、6个月时的实验性尿蛋白水平,降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P
与移植前比较,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后1、3、6个月可显著减少肝肾阴虚型患者尿蛋白含量(P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所有中医分型患者的血浆白蛋白含量(P
结果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对不同症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有一定的差异。
临床案例四: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团队,对18例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均采用脐带MSCs移植治疗,评价移植前后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
结果脐带MSCs移植治疗1个月后SLE患者疾病活动指数(SLEDAI)为(10.8±5.2)分,3个月时为(6.7±4.6)分,6个月时为(4.7±3.8)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3.2±5.0)分(P结论:MSCs移植治疗SLE安全有效,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特异、精准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有效避免免疫耐受,直达该病病灶,从而有效阻断疾病进程,被认为在该疾病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国卫生物也在该领域不断探索,申报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干细胞治疗方法》发明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为ZL202311440077.6)。相信随着研究的进展,间充质干细胞将帮助更多红斑狼疮患者获得生命的延长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资料:
[1] Lisnevskaia L, Murphy G, Isenberg D.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ancet. 2014;384(9957):1878-1888. doi:10.1016/S0140-6736(14)60128-8
[2] https://www.versusarthritis.org/about-arthritis/conditions/lupus-sle/
[3] 曾小峰,李梦涛,田新平.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 2020[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2
[4] Tang WY, Liu JH, Peng CJ, et al.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rch Immunol Ther Exp (Warsz). 2021;69(1):7. Published 2021 Mar 13. doi:10.1007/s00005-021-00603-y
[5] Sun L, Akiyama K, Zhang H,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reverses multiorgan dysfunct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mice and humans. Stem Cells. 2009;27(6):1421-1432. doi:10.1002/stem.68
[6] Wang D, Sun L. Stem cell therapies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urrent progress and established evidence.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5;11(6):763-769. doi:10.1586/1744666X.2015.1037741
[7] Liang J, Zhang H, Hua B, et al. Allogen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n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pilot clinical study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Ann Rheum Dis. 2011 Jan;70(1):237]. Ann Rheum Dis. 2010;69(8):1423-1429. doi:10.1136/ard.2009.123463
[8] Li A, Guo F, Pan Q, et al.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erapy: Hope for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Front Immunol. 2021;12:728190. Published 2021 Sep 30. doi:10.3389/fimmu.2021.728190
[9] Ma C, Xia Y, Yang Q, Zhao Y. The contribution of macrophages to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lin Immunol. 2019;207:1-9. doi:10.1016/j.clim.2019.06.009
[10] Corcione A, Benvenuto F, Ferretti E, et al.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odulate B-cell functions. Blood. 2006;107(1):367-372. doi:10.1182/blood-2005-07-2657
[11] Wang T, Mei Y, Li Z. Research Progress on Regulatory B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Biomed Res Int. 2019;2019:7948687. Published 2019 May 22. doi:10.1155/2019/7948687
[12] Park MJ, Kwok SK, Lee SH, Kim EK, Park SH, Cho ML. 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duce expansion of interleukin-10-producing regulatory B cells and ameliorate autoimmunity in a murine model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ell Transplant. 2015;24(11):2367-2377. doi:10.3727/096368914X685645
[13]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2,26(01):1-8.
DOI:10.3760/cma.j.cn141217-20210923-00381
[14]https://www.artivabio.com/news/
来源:国卫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