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确实值得讨论——京东上来专挑品质餐厅合作,自建全职骑手团队、全额交五险一金,尽干“苦力活”;7月补贴战事最焦灼的时候,京东也没选择跟牌。
本文来自:表外表里,作者:赫晋一 杨晓庆 谭鸠云 张玲,编辑:曹宾玲 付晓玲
“京东外卖很快就会出来一个跟其他同行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京东外卖上线三个月后,针对市场热议的“京东为什么要做外卖”,刘强东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这确实值得讨论——京东上来专挑品质餐厅合作,自建全职骑手团队、全额交五险一金,尽干“苦力活”;7月补贴战事最焦灼的时候,京东也没选择跟牌。
尤其Q2财报一出,三家外卖平台加起来都凑不出一张“赚钱”的表,“又是一场互联网巨头消耗战吗”的质疑声音再次涌现。
然而,回看以往的每次大战,京东闯进任何赛道,都是“鲶鱼”般的存在。
硬刚国美、苏宁那一战的背后,是看似饱和的家电市场,实际并未满足品牌商需求——2009年中国家电品牌商净利润不到2%,但理想的分润应该是零售商拿1/3的利润,品牌商拿2/3。
后来顶着质疑自建物流,也是洞察到被“三通一达”承包的剁手党,时常为望眼欲穿的等待、运输破损的商品而苦恼。
而这一视角,同样可以用来审视京东做外卖。
一、京东外卖的百亿投入,没白花
今年二季度,京东电子和家电业务收入增速达23.4%,超过大多数电子和家电企业。
按理说,渠道规模越大,增速理应趋近大盘或只略高一些。回看一季度,京东电子和家电业务收入增速,就卡在业内公司均值附近。
这一季的突飞猛进,意味着京东必有“过人之处”。
除了发挥自身优势(商品供给和履约配送、线上线下协同等),京东财报电话会给出了新答案:外卖业务与核心零售实现清晰的协同效应,新用户在超市、生活服务及数码配件等品类的交叉销售持续提升。
具体来看,二季度京东包括外卖在内的新业务收入达到139亿,同比增长199%。受此带动,平台活跃用户数(QAC)暴增超40%,用户总数创新高。
当消费者打开APP的频次变高了,想购物时自然也会惦记着。二季度,京东用户购物频次同比提升超40%,高于前几个季度。
正是一个个订单的刺激,不断堆高财报中的增长曲线,推动了京东电子和家电业务市场份额的扩张。
这也表明,京东做外卖并非外界所说的“冲动”,更像是一场精密计算的“系统战”。
高频带低频的价值毋庸置疑。当下,互联网巨头纷纷借外卖杀入即时零售、再造增长曲线,由此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补贴大战。这催生了行业近乎翻倍的订单规模,强化了“万物皆可点外卖”的用户心智。
但狂欢之下,是商家爆单、后厨加班加点仍备不完餐;骑手一口气送十几单,到了地方扔下就赶赴下一单;“0元购”的奶茶被大量丢弃在门店无人认领……消费者体验一言难尽。
这些“补贴狂欢”下的另一面,对彼时大火猛攻和防守的外卖平台而言,都可以忍耐,毕竟单量和市占是当务之急。但京东的核心用户是一二线白领和家庭消费者,他们尤其关注品质,如果为了冲单而牺牲体验、制造泡沫,无异于“人设崩塌”。
基于此,京东一开始就走上了差异化路线。
在配送端,自建全职骑手团队,并为所有骑手缴纳五险一金。骑手工作体面了,服务自然更走心,且“反内卷”的立场还会吸引更多新骑手加入,推动运力规模壮大、履约效率提升——今年3月,京东全职骑手仅有1万人,6月已突破15万。
商家供给上,也主打一个“严格”。数据显示,京东外卖前3个月申请入驻的餐厅,审核通过率仅约40%,低于60%-70%的行业均值。
做到了“快”和“好”,再配合用户激励,上线3个月后,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市场份额冲至31%,拿到了“上牌桌”的资格。
而如上文所说,高频的外卖业务还会带来主站流量增长、带动其他品类消费,悄然改变用户心智和消费习惯。
据QM数据,6月份美团、淘宝、京东的APP日均活跃用户规模都有提升,其中京东的增速领跑。且平台重合用户增多,说明消费者正在从“平台单一依赖”转向“按需多平台选择”。
从这一维度来看,二季度京东外卖的百亿投入并没有白花,相比去站外买流量或许更划算。
长远来看,差异化的打法,也更能应对下半场的挑战——外卖大战开打半年,三大巨头烧掉数百亿仍未决出胜负,行业的竞争已从闪电战转为持久战。
这意味着,订单短期繁荣难以为继,毕竟靠“钞能力”刺激出的大量餐饮订单,会随着补贴退潮、羊毛党离场回落;茶饮消费的强季节性,也会加速泡沫破裂。
外卖这门生意,最终会回归到价值审视——如何解决行业的痛点里去。
二、以品质打破“内卷”,再造一种外卖
今年之前,国内外卖行业渗透率,几乎陷入“增长停滞”。
新式茶餐厅品牌文通冰室的外卖业务负责人黄涛,就深感遭遇了瓶颈:“每个商圈都有复刻我们供给的‘幽灵外卖店’,他们参与十几种补贴活动去卷流量,价格做得非常低。”
黄涛坦言,拥有堂食的实体店,成本结构跟“幽灵餐厅”不一样。堂食餐厅别说低价肉搏幽灵外卖,光做外卖就已经压力不小。
他算了一笔账:平台技术服务费加履约服务费,普遍在16%左右;日常流量活动成本,动辄20%起步。再算上食材等支出,外卖毛利率被压得很低。
正餐品牌醉得意山茶油炒土鸡的外卖业务负责人郑文辉提到,过去不少门店只将外卖业务视为堂食的“配角”,甚至直接放弃,就是因为毛利考虑。
但他发现,外卖越来越成为刚需。
“毛利率的贡献主要来源于堂食,但哪怕头部正餐,消费者平均每年堂食也仅在1.5次左右,而有些外卖用户一个月有20多次都点我们吃。”郑文辉说,由此来看,外卖消费者的全生命周期对毛利率的价值可能更高。
为推进更多门店上线外卖业务,他没少费心血,但直到入驻京东外卖,醉得意全国380家门店才终于实现外卖全覆盖。
“京东杜绝‘幽灵外卖’,只跟品质餐厅合作。”郑文辉说,平台较高的入驻门槛,将低价低质的纯外卖店拒之门外。
黄涛也松了口气——营销活动被简化了,机制更简单、清晰,商家间不用再无休止地沉溺补贴内卷,到手的毛利也更高了。
“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去做产品、服务、后端供应链等对用户体验更好的事情。”在黄涛看来,这才是行业良性发展方向。
翻翻社交平台,“外卖”关键词下,吃出异物、菜品缩水等吐槽比比皆是。有数据显示,目前外卖差评中,对餐饮“品质”不满的比例高居第一。
用户要的从来不只是便宜,而是一口安心、透明、有品质的饭。
郑文辉认同这一点,醉得意上线京东前期,为价格亲民只上线30%的SKU,这带来了不错的单量,但相比巨大的曝光,转化仍不足。
捕捉到这点,他把堂食里的大菜、多人餐等加入菜单,很快迎来了第二波“暴力增长”,说明好的餐品始终有人愿意买单,外卖只能做低价品类的经验也并非真理。
截至7月,醉得意在京东外卖累计卖出280万单,外卖营业额同比翻了数倍。黄涛也提到:“入驻京东后,文通冰室外卖单量增长两三倍,且其他平台单量没减少。”
事实上,中国餐饮市场长期被苍蝇小馆、夫妻店主导,餐饮连锁化率约20%(美国超50%),非标准、不稳定的供给与外卖消费者持续升级的需求冲突日益凸显。
京东显然看准了这一痛点,除了把品质商家从“价格内卷”中解放出来,也在布局七鲜小厨和七鲜美食MALL。
前者主打“现炒现做+透明厨房”的高性价比外卖,后者提供“跨店点餐一单配送+100%后厨直播”的品质堂食与外卖,给消费者更多好吃、放心、便宜的选择。
借此,京东也打入了餐饮供应链,用刘强东的话说:“前端卖饭菜永远不赚钱,我们要靠供应链赚钱”。
平台宽裕了,又可以进一步带商家“起飞”——醉得意、文通冰室都提到,在京东今年可享受免佣金、未来长期佣金也不会高于5%,配送成本也更低。
“别看只有几个点的差距,对商家意义大不一样,之前外卖的毛利太薄了。”郑文辉说。这在数据就有体现:截至6月,京东吸引了超150万家餐厅入驻,其在品质外卖细分市场占比约45%。
半年过去,京东坐稳了外卖“牌桌”,且伴随着这一过程,平台的系统能力、配送能力、运营能力也在持续进化,品质打法的要素真正流动起来。
而这一模式,作为京东实现长远目标的关键一步,最终也会作用于整个平台生态。
三、撬动多业务协同,构造“一站式生活平台”
京东最新的财报交流会上,“协同”俨然是重磅配角:高管们回答了4个问题,2个cue到了它;“协同”“交叉”关键词,加起来出现了10次。
管理层嘴角之所以比AK还难压,在于外卖打破了电商的购物频次限制,有望让京东从低频的购物平台,进化为高频的生活陪伴。
成于3C家电的京东,“3C品质值得信任”根深蒂固的用户心智下,在一部分人的认知里,也成了买大件才会第一时间想到的线上商城。
这样的心智,在电商时代抑制了流量池增长:其他玩家靠砍一刀等病毒式拉人头时,京东只能缓慢爬坡。在“万物皆可外卖”的即时零售时代,也可能因认知限制给增长“拖了后腿”。
而外卖业务的上线,打破了这一僵局。
可以看到,一日三餐的刚需下,用户日均打开京东APP次数,从电商促销期的个位数升至3-4次,京东由“偶尔使用”变成“日常性打开”。
当前,京东外卖和即时零售秒送业务是同一入口,这意味着食客每次点外卖都会注意到即时零售品类。
不仅如此,随着外卖订单密度提升,摊薄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固定成本,优化骑手配送路径,单均履约成本会持续降低。这预示着,京东外卖以及即时零售接下来会越来越快,成本也越来越低。
而除了即时零售,外卖也可能带着电商、酒旅等本地生活业务一道“升咖”——借助外卖沉淀的高频用户偏好数据,优化个性化推荐,提升转化率。
这在电商与酒旅业务的协同中已得到验证。京东PLUS会员的高净值用户与星级酒店的主力客群高度重合,从“购买客单价”“搜索关键词”等,就能勾勒出用户的酒旅偏好。
也就是说,京东外卖“高频打低频”,能盘活到店、到家、酒旅、电商的水流,撬动流量的最大价值。
当然,规模效应能短期快速释放,离不开供应链积累的支持。
可以看到,在自建骑手团队、设置品质供给,跑通外卖这个需要分钟级履约的模式的同时,京东即时零售也进行了同样的布局:
·引入品质商家:沃尔玛、山姆等超10万家商超,小米之家、丝芙兰等品牌专营店入驻。
·大刀阔斧布局前置仓,把即时零售升级到平均30分钟送达、最快15分钟送达。
这样一来,3C家电的“可靠”心智将自然移植到新的场景——当“闭眼点单、放心吃”被反复印证,这种信任会自然外溢到日百、生鲜等消费领域。
用户和平台的关系被重新定义,京东不再只是一个大件电商平台,而是扩展为“京东=品质+速度+日常”,进而成为用户的“一站式生活平台”,一个真正的超级APP。
且这种模式,不止改写京东自身,还像一条“鲶鱼”,正影响着整个行业。
比如,京东为全职骑手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的举措,打破了行业依赖众包的惯性。
京东正把外卖领域的竞争,从补贴、价格战引向了服务、品质与长期价值。这样的变化,对京东,对行业,对消费者,都是好事。
来源:表外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