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42岁的周海林是一名电力检修工,十几年里风吹日晒已是家常。夏天顶着烈日攀爬电杆,冬天冒着寒风检查线路,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午饭多是在工地边的快餐摊解决,不是盖浇饭就是泡面,晚上回家也图省事,炒个青菜加碗米饭就算完事。每天下班后,他习惯打开冰箱,
2022年,42岁的周海林是一名电力检修工,十几年里风吹日晒已是家常。夏天顶着烈日攀爬电杆,冬天冒着寒风检查线路,常常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午饭多是在工地边的快餐摊解决,不是盖浇饭就是泡面,晚上回家也图省事,炒个青菜加碗米饭就算完事。每天下班后,他习惯打开冰箱,拧开一瓶啤酒,一边看着新闻一边慢慢喝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缓解疲惫。节假日偶尔和工友聚在小区门口喝点白酒,饭局结束总是早早散去。近半年,他时常在下梯子时感到头晕,眼前发飘,以为是疲劳或血压不稳,喝口水歇一会儿就好,从未当回事。
时间来到2022年4月22日的下午,周海林顺着电杆往下爬,刚挪到一半,胸口突然一紧,像被硬物顶住,他的呼吸瞬间被切断。手心立刻冒出汗,指尖死死扣住抱箍,指节发白,额头也渗出冷汗。他眼前的线路起了虚影,轮廓轻微晃动,他努力想定住视线,却怎么也看不清楚。心里猛地一沉,本能地放慢动作,一点点挪下去。双脚刚踩到地面,膝盖就发软,身子差点跪下,胃里翻腾着一股酸热感,喉咙干呕着发不出声。他强撑着直起腰,硬把扳手塞进工具包,脸色苍白,却故意装作若无其事。
走进休息区,工友递来一杯水,周海林端起时手臂微微颤抖,杯口怎么都对不准嘴唇,水洒了一身。他换只手试着再抬,却同样发僵,指尖像失去了控制。他慌乱地放下杯子,靠在椅背上闭眼,耳边的谈话声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像隔着厚厚的玻璃。再次睁眼时,桌面倾斜着往一边偏去。他起身想活动缓解,却一步没走稳,肩膀重重撞上柜角,疼痛如同电流般钻进身体,逼得他顿时一阵龇牙咧嘴。他蹲下假装系鞋带,一股缓缓的血流涌上来,后脑涨胀的,心里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慌张。
周海林刚刚站起来,眼前的世界忽然横着转了一圈,强烈的眩晕感冲进身体,逼迫胸口堵得厉害,像压着一块石头。他急忙抓住鞋柜,冷汗顺着脖子淌下,胃里一阵翻涌,周海林踉跄冲进洗手间,弯腰呕吐到气力发虚,每一次呕吐都像是胃底里一条小蛇翻涌着钻进食道,直冲冲地逼近咽喉。站起来时视线再次分裂,物体边缘重影晃动,他只能沿着墙壁挪动,肩膀一次次撞上墙壁,呼吸越来越急促,胸口发闷,周海林闭上眼想让眼前的世界停下来,黑暗里却转得更快。心底升起前所未有的恐惧,他死死抓着洗手间的门框,随即像是断了线的木偶一般瘫软下去,一旁的工友不由得惊呼上前,见状连忙拨打了急救电话。
送到急诊时,周海林脸色苍白,呼吸急促,语速断续。体温36.7℃,血压132/86 mmHg,心率每分钟104次,呼吸22次。查体未见明显神经定位体征,步态稍不稳。急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血糖轻度升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未见传导阻滞或缺血改变。头颅CT未发现占位及出血,颈椎X线提示轻度退变。进一步做颅脑核磁,影像显示未见急性病灶。所有数据整合后,未能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因。
医生合上检查单,语气缓和:“近期有没有特别累?工作压力大吗?”妻子点头,说他常年高空作业,夜里也常加班。医生思索片刻,给出建议:先减少高强度劳动,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尽量清淡,多补充水分和蔬菜,必要时可服用改善脑供血和镇静类药物,随访观察。他强调症状虽明显,但目前没有发现严重器质性问题,很可能与长期紧张和过度劳累相关。“先把身体休整下来,再复查。”医生的话音落下,一旁周海林的妻子握着丈夫的手不由得用了用力。
回家后,周海林开始刻意按照医生的叮嘱调整生活。他把原本每天加班写记录的习惯改掉,下班就准时回家。晚饭不再配啤酒,妻子坚持准备清淡饭菜,炒菜少盐少油,他也开始尝试喝温水代替酒精。工作中,他尽量避免独自长时间爬高,每次巡检都要求工友结伴。空闲时,他会跟着妻子在小区里散步,每次二三十分钟,步子放得很慢。他还买了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自测,记录在本子上。家人看他遵照医嘱,也稍稍安心。可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他仍能捕捉到那股突如其来的虚浮感,让他心底始终存着一丝说不出的忐忑。
20223年4月29日,天刚蒙蒙亮,周海林背着工具包爬上电杆。寒气透过铁器传到掌心,他却觉得手臂一阵发虚,好像没睡醒般没力气。才到一半高度,胸口就闷得厉害,呼吸急促,每口气都像卡在咽喉。他额头冒出细汗,耳边的风声忽然像被拉远,周围的景象轻微晃动。他想稳住心神,可眼前的线缆一根根虚影重叠,怎么也看不清。他的心猛然一紧,本能让手指扣得更死,指甲深深嵌进掌心,背后冷汗顺着脊柱直淌。
咬着牙攀到杆顶,周海林伸手拧螺丝,却突然一阵天旋地转,整个世界像被猛地掀翻。他身体一歪,险些从抱箍上滑下去,慌乱中用尽全力抱住,胸口剧烈起伏,呼吸像火烧般急促。他的喉咙干涩,想喊工友帮忙,嘴唇张开却只挤出破碎的气音。冷风扑面,却带不走额头淌下的汗,他的眼神发直,耳边嗡鸣压过一切。心里顿时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恐惧,周海林紧咬牙关不敢再动,唯怕一松手就再也抓不回。
终于,他深呼吸了几口气,渐渐感到那股晕眩好像消退了些许,随即咬牙往下挪,但是动作僵硬,双脚几乎没力气踩实。下到一半时,眼前骤然发黑,像整片天地都塌下来。周海林感到身体一软,整个人顿时挂在抱箍上,双臂颤抖得快撑不住。胸口窒闷到极点,呼吸断断续续,视线时亮时暗。他张口再想说话,舌头却僵硬,声音完全卡住。工友远远呼喊着他的名字,周海林却只能听见断裂般的回音,强烈的晕眩让他几近呕吐。恐惧让他浑身发抖,他拼命死扣金属,直到工友冲上来扶住的时候,周海林整个人已完全脱力,眼神涣散,呼吸也变得微弱不堪。
入院当晨,周海林被推入急诊留观室,接诊医生俯身问话,边记录边观察他直线行走的表现,注意到闭目难以稳站、偏向一侧。体温36.5℃,血压138/84 mmHg,心率102次/分,指脉氧97%。神经查体未见偏瘫体征,指鼻试验偶有轻度偏差。医生在病历边缘画了圈,抬头示意需要进一步排查,尤其要注意中枢与前庭的可能。
随后首轮实验室检查很快送回,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均在参考范围,血乳酸轻度升高但缺乏特异性。医生一边翻阅化验单一边摇头,随口提醒团队再查心电图。结果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肌钙蛋白阴性,未见缺血改变。医生明白这条线索几乎没了后续,于是安排直立试验与Holter监测,想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寻找线索。
然而直立监测与倾斜试验均未诱发明显反应,Holter仅见间断窦速,夜间心率变异降低。医生合上报告,略皱眉头,提出排查重点应转向前庭与后颅窝。他带着耳鼻喉会诊医师走到床旁,反复进行头脉冲与Dix–Hallpike试验,未见典型旋转性眼震。听力学筛查亦正常。医生最后沉吟片刻,示意继续影像学的排查。
然而CT与颈椎平扫结果乏善可陈,医生在片子上反复比对,可结果显示MRI与内耳扫描提示结构对称,无急性弥散灶。追加MRA显示椎基底动脉末梢段信号不均,影像医师认为可能与流速因素相关。医生推开片子,神情凝重地说“缺乏确证性证据”,随即召集团队讨论。
病例会上,他把检查结果逐一展示给家属,解释目前常规化验、心血管评估、前庭筛查及影像均未能明确病因。医生语速放缓,强调暂时没有病灶证据,但不排除小病变隐匿。他合上病历,望向周海林与家属,提出阶段性处理方案:暂停高空作业,调整作息,短期应用对症药物并配合康复训练,建立症状日记,两周内复诊,如症状加重则再评估高阶血管影像。
然而家属最初听完医生的解释,一时间没有回应。妻子紧紧抱着手里的病历夹,嘴唇颤抖却发不出声音。弟弟则低声问:“那就是说,到现在都没查出来?”声音发涩,带着压抑的颤音。几秒之后,弟弟的声音突然拔高:“可他一直很注意身体啊!平时检查也没发现问题,怎么会这样?不是一直都按时体检吗?吃饭也规矩,烟酒都戒了,这几年连熬夜都很少。那为什么还是会出这种情况?”妻子终于抬头,泪水顺着眼角滑落,却依旧一言不发。
医生刚要开口,弟弟的声音已经压不住地冲了出来:“这些天你们做了多少检查?抽血、心电图、核磁、血管超声……结果呢?到头来还是一句‘没有明确病因’。”他盯着医生,眼神里带着不解与愤怒,“可他平时多规矩啊,烟酒早就戒了,饭菜清淡,三餐规律,每年体检都合格。你们说是压力大,可谁没有压力?难道就凭这点,就能让人突然站不稳、头晕得要命?”他声音发抖却一字一句咬得很紧,“检查一项接一项,全都说没问题,可人现在就躺在这儿,怎么解释?”
空气因家属的质问而凝固,医生一时间难以回应。就在此时,门突然被推开,神经内科的马主任快步走了进来。年轻的医生们愣在原地,显然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刻出现。带队的住院医师下意识起身,语调急促地问:“马主任,您不是在外地开学术会吗?”马主任摆了摆手,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疲惫:“会议刚结束,我连夜赶了回来。听说这里的病例棘手,我必须亲自看一看。”他说着径直走到床边,把厚厚一摞检查单一页页翻过,眼神专注,时而停顿,时而低声自语。看完后,他提笔在病例首页写下一个加查的项目,声音沉稳而干脆:“立刻去做,不能耽误。”护士立刻点头,推着周海林离开。
几个小时后,新的检查结果摆在马主任面前。他戴上眼镜,仔细比对前后的变化,手指轻敲在桌面上,神情渐渐凝重。随后,他拿起处方笺,写下治疗方案,叮嘱值班医生立即执行。随着治疗的进行,周海林的疾病被迎刃而解,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后,也顺利出院。一个月后,周海林和妻子来到医院,妻子见到马主任便上前来握住他的手,不由得激动地说:“太感谢您了!没有你们,我都不敢相信丈夫居然能够痊愈。这样的疾病我后来才知道,最开始就是普通的头晕,但如果没有进行干预,无疑会让疾病不断发展,甚至是威胁生命啊!”
在马主任组织的多学科会诊中,周海林最终被确诊为小脑血管畸形。此前,他做过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甲功和维生素B12等多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均在参考范围内,甚至常规头颅CT和颅脑MRI也没有发现明确异常。直到追加了颅内血管成像检查,才在小脑区发现隐匿的血管畸形。这样的病例并不罕见,小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病灶小而隐匿,常常在常规影像学中被掩盖。周海林的确诊过程,正说明这种疾病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小脑血管畸形的危险性在于,它往往在多年无症状的情况下潜伏存在。一旦破裂,可引起急性颅内出血,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其常见表现包括持续或反复的头晕、步态不稳、复视、呕吐,甚至突然跌倒。很多患者会以为是颈椎病或疲劳所致,从而延误了诊治。确诊主要依赖高阶检查,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周海林的病灶在常规MRI未显示异常时,正是通过MRA才被发现。
在明确诊断后,治疗方式需要根据病灶的大小、位置和是否出血来决定。若病灶较小、无出血且症状轻,可以选择观察和保守管理,但必须严格随访。对于出血风险高或症状明显的患者,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显微外科切除、血管内栓塞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这些方法各有利弊,需结合个体情况选择。周海林的病灶位置较为明确,且症状反复明显,团队最终决定实施显微外科切除。
手术当天,马主任带领团队进行了显微操作,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小脑组织与畸形血管团,逐步完成切除。手术过程中严格控制出血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术后周海林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前两天仍有轻度头痛和步态不稳,但在神经康复师的指导下逐步恢复。三周后复查影像显示,切除范围清晰,无残余血管畸形,他也能在病房内独立下地行走。这个阶段的恢复,说明及时干预对降低复发和出血风险起到了关键作用。
出院后,周海林进入了康复和生活调整的阶段。医生为他制定了个体化康复计划,包括平衡训练、步态矫正和手眼协调练习。每天早晚各半小时的训练,帮助他逐步恢复小脑功能。他的饮食也进行了调整,以清淡为主,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减少对血管的额外负担。血压监测成为日常必备,他需要定期回院进行心脑血管指标复查,确保血管状况处于可控范围。
生活习惯的改变是康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过去,他长期熬夜加班,遇到压力时喜欢用酒精麻痹自己。确诊和治疗的经历让他彻底改掉了这些习惯。如今他每天按时休息,晚上十点准时上床,保证充足睡眠。清晨则养成了散步半小时的习惯,用规律运动来代替过去的不良缓解方式。李艳和家人也在饮食上给予配合,每餐保证新鲜蔬菜、水果和适量优质蛋白摄入,避免任何可能对血管造成额外压力的食物。
在随访中,马主任多次强调,小脑血管畸形的治疗并不是终点,最重要的是长期管理。手术虽然切除了病灶,但患者依然需要预防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血压控制、规律作息、戒烟酒、避免过度劳累,都是长期维持健康的关键。周海林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把过去拼命干活的习惯放下,把健康作为生活的重心。他开始参与一些轻度社交活动,而不再把全部时间耗在工作上。
经历这场病痛后,周海林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不再追求过度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注重身体信号的倾听。当头晕或疲倦出现时,他会主动休息,不再一味硬撑。他与家人的关系也因此更为紧密,妻子和子女成为他康复路上最坚实的后盾。小脑血管畸形虽然是先天的病灶,但只要确诊及时、治疗合理、生活方式科学,依然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周海林的经历也提醒人们,面对反复的头晕和步态不稳时,不应轻易忽视,而要尽早就医,排查潜在的危险。
资料来源:
[1]郭秀萍,程欢. SARIMA模型与指数平滑法在莆田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预测中的效果评价[J/OL].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8[2025-09-08].https://doi.org/10.19971/j.cnki.1006-4028.250275N.
[2]郑媚,牟盼盼,舒幼平,等. 2015—2024年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及疾病负担分析[J/OL].上海预防医学,1-13[2025-09-08].https://link.cnki.net/urlid/31.1635.R.20250903.1620.004.
[3]刘贺,潘东续,高晓燕. 基于移动健康技术的延续护理模式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干预效果评价[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1(12):41-43+66.
(《42岁男子频繁头晕,以为是低血糖,多次检查之后,竟确诊这个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