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编著《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基层糖尿病管理现状调查》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期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的问题,殊不知低血糖才是糖尿病患者更常见、也更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在服药或注射胰岛素过程中经历过低血糖发作,重者甚至出现昏迷、抽搐,甚至猝死。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低血糖来临时,很多人第一反应竟然是吃饼干、面包、蛋糕等食物来“补糖”,却不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延误抢救的时间,甚至加重病情。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在门诊中真实见到的一个又一个病例。
低血糖指的是血糖浓度低于3.9 mmol/L,常见于接受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发作,大脑的能量供应会被切断,出现头晕、心悸、出汗、手抖、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状。
患者常常第一时间吃“含糖”的食物来缓解症状,但这里有一个关键误区:
饼干、面包、蛋糕等主食类食物虽然含糖,但吸收速度慢,根本无法快速升糖
这些食物中的碳水需要经过复杂消化过程才能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而这中间可能已经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
临床推荐应急时摄入的是“葡萄糖片”、“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或“白砂糖水”,这些都是单糖或双糖,能迅速被吸收,快速升高血糖。
我曾接诊过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患糖尿病已十余年,一次清晨空腹出门买菜,途中突然眼前发黑、出冷汗、站立不稳。她从口袋里掏出几块苏打饼干赶紧吃了下去,结果症状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在几分钟后倒在了路边。
送到急诊时,她血糖仅为1.8 mmol/L,已经陷入昏迷。抢救中我们给予50%葡萄糖静注才逐渐恢复意识——而她身上的饼干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
这个病例让我再次深刻认识到,在低血糖面前,错误的补糖方式可以是致命的。
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容易低血糖,但以下几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剂量不变但进食减少,反应迟钝空腹运动者:未进食即剧烈运动,耗能过快胰岛素使用者:剂量不当或用药时间与饮食不匹配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代谢异常饮酒者:酒精抑制肝脏糖原分解尤其是独居老人、夜间血糖控制不佳者,更需警惕夜间低血糖的“沉默杀手”。
1. 轻度低血糖(意识清醒)
立即摄入15-20克快速吸收糖类:
3-5颗葡萄糖片半杯含糖可乐(非无糖)一汤匙白糖冲水2. 10分钟后复测血糖
如果血糖仍未升至4.0 mmol/L以上,重复上述操作。
3. 恢复后补充正餐或复杂碳水
防止血糖再次下降。
4. 意识不清者切勿喂食!
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院注射高浓度葡萄糖是唯一有效措施。
不少患者在低血糖后会出现血糖迅速飙升,这并非治疗效果好,而是身体应激反应——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大量释放,促使肝脏释放糖原。
如果此时还继续进食大量糖分,可能导致血糖反弹到危险水平,形成“血糖过山车”现象,对心脑血管系统极为不利。
因此在应急补糖后,应理性控制饮食,避免“补偿性暴饮暴食”。
很多患者以为只要是“含糖”就能应急补糖,这是一个大误区。以下食物在低血糖时并不推荐使用:
高油高糖蛋糕:脂肪延缓胃排空,糖分释放慢全麦面包/能量棒:虽健康,但升糖速度慢牛奶/酸奶:含蛋白质和脂肪,升糖慢而不稳定水果(如苹果、香蕉):果糖为主,升血糖效率低最合适的是:葡萄糖片、白糖水、含糖饮料等快速升糖食品。
很多患者为了避免低血糖,选择加大食量或减少药量,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
关键在于科学匹配饮食、运动与药物: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漏餐运动前适当加餐,尤其是空腹状态监测血糖变化,尤其是夜间与医生沟通用药调整,尤其是在病情变化或饮食改变时我常对患者说:低血糖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的无知和误判。
最近不少平台流行所谓“低血糖自救四步法”:闻香、咀嚼、按压穴位、深呼吸……甚至还有人教用辣椒水刺激清醒。
这些方法大多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可能耽误抢救时机。真正有效的只有快速补糖和及时就医。
很多糖友家中备有血糖仪,却忽视了应急用品的储备。作为医生,我建议:
常备葡萄糖片或高糖饮料随身携带“糖尿病低血糖警示卡”家属学习如何识别低血糖并及时处理家庭的第一时间处理,往往决定了患者的生死转折。
低血糖不是糖尿病的“附属问题”,它是具有独立风险的紧急状况。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掌握正确的应急方法,更要从生活方式上全面预防。
晚餐后适当进食一块小饼干,防夜间低血糖每日记录饮食与血糖波动,了解自己身体的“节奏”家人之间建立应急“暗号”机制,比如家人看到你出汗苍白就立即行动健康,不是一件事做对了,而是每天的点滴积累形成的结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