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大茂山即古恒山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1 17:19 1

摘要:正定县境内古有大茂山即恒山,这是解开为何秦代恒山郡设在东垣?恒山郡名来历是否与此有关?是否是揭开秦代恒山郡之谜的一个答案?本文只想破个题,以期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早日填补这个历史研究空白。

正定县境内古有大茂山即恒山,这是解开为何秦代恒山郡设在东垣?恒山郡名来历是否与此有关?是否是揭开秦代恒山郡之谜的一个答案?本文只想破个题,以期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早日填补这个历史研究空白。

一、正定县恒山——大茂山,载于《隋图经》:“大茂山,恒山之异名也,山南俗谓之太白山是。“

北宋乐史原撰《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河北道》:

《隋图经》:真定县梨味为天下最。

真定县,旧二十一乡,本汉中山国之东垣邑也。《十三州志》云:真定,本名东垣。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高帝纪》曰:高帝十年,代相陈豨反。十一年,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卒骂上奴,城降,卒骂者斩。因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以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垂都之后徙卢奴。隋开皇三年,县属恒州,唐朝改为中山县。今复为真定。

大茂山,《隋图经》云:“大茂山,恒山之异名也,山南俗谓之太白山是。

《隋图经》,是隋朝时期朝廷编撰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绘制了全国各地的地理地图,还有详细准确的文字说明。正定县恒山即大茂山,还有没有更早的历史记载?尚待查考。

二、再看隋朝之后、历代古志对正定县恒山即大茂山的记载。

北宋-王存 《元丰九域志》卷二 ,真定府条:

县八。建隆元年以娘子关北建承天军,隶府,后废。开宝六年省石邑县为镇入获鹿,九门县入稿城。端拱二年以古城县隶祁州。淳化元年以束鹿县隶州。熙宁六年省井陉县入获鹿、平山,八年复置井陉县,徙天威军祁县治置军使,隶府;八年省灵寿县为镇入行唐。

次赤,真定。八乡。大茂山、滋水、滹泥河。

《金史》志第六《地理》中:“真定倚。有大茂山、滋水、滹沱水。 藁城有滋水、滹沱水。”

三、正定县恒山即大茂山的地理位置,是否与秦代恒山郡治设在东垣相关?

正定县恒山即大茂山在哪儿?(清)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四:“雕桥庄,在正定县西十五里大茂山东,明吏部尚书梁梦龙庄也,赵南星有记。”

(清)朱鹤龄撰《禹贡长笺-》卷一 :“汉《地理志》:恒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今真定府定州曲阳县)恒山北谷(《寰宇记》:大茂山在真定县西南界,即恒山别名。《禹贡》:恒水所出)。”

秦代恒山郡在东垣的史证,有出土文物秦封泥“恒山侯丞” “恒山武库”,还有岳麓书院秦简中关于“恒山郡”的记录:“河内署九江郡;南郡、上党、属邦道当戍东故徼者,署恒山郡。”罪人而当戍,请(清)河、河间、恒山者,尽遣戍取新地;清河、河间当戍者,各戍。”这是一则秦罚戍制度的补充规定。罚戍制度是一种戍役制度,指将有罪过者惩罚性地遣往“新地”。简文大意是说当至清河、河间、恒山三郡谪戍的人(罪人),都更遣至某某地。

四、正定县恒山即大茂山,是否是古北岳恒山?有无可能是古北岳恒山?

第一,自古及今,山西浑源古恒山说、河北曲阳古恒山说、河北封龙山古恒山说众说纷纭。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三:“唐县西北大茂山即古北岳,即禹贡恒水。”《大明集礼》也记载了当时礼官所言:“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只见于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也”

第二、“舜时北巡狩至于北岳”,是哪一座恒山?古今史家各执一词,而且都有质疑的声音。
雍正《畿辅通志》卷一百八十七,沈鲤《议改北岳疏》:”臣等谨查得《浑源州志》内开恒山在州南二十里,古北岳也。上有岳庙,陶唐氏所建。舜时北巡狩至于北岳,值大雪,遥祀之。忽飞一石坠帝前,名曰安王石,乃建庙于大茂山。又五载,再巡狩,其石又飞于曲阳,复建庙于曲阳。“雍正《畿辅通志》卷一百九十七,耿裕:“恒山,北岳也。距大同浑源州南二十里,其巅有庙,创造不知其始。按郡志云:有虞帝舜,仲冬朔,巡守至大茂山,阻雪,遥行望秩礼,忽庙旁飞一石坠帝前。又五载巡守,其石飞于真定之曲阳,故石旁亦有庙,距北岳百馀里。”

雍正《畿辅通志》卷一百六十二:“舜诣大茂山,将登祀,值大雪,弗能进而遥祀之。俄有石飞坠帝前,遂以安王名(北岳大茂山碑。姑按飞石事,唐宋间人屡辨其诬,仍旧志存之)》”

第三,曲阳恒山”目为大茂山,而岳名不著。“《畿辅通志》卷二百一:“岁时在大宋天禧四年五月十五日也,韩《重修北岳庙记》:”天下之岳五,独北之常方人目为大茂山,而岳名不著。岳有祠,不知废于何代,今庙于曲阳县之西附城,距岳百馀里。考有唐以来,记刻皆不载废迁之由。“

第四,各地大茂山古称恒山者,是否都符合古籍记载的标准。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有相关记载“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唐)虞世南 《北堂书钞》卷一百六十 :“ 五名(《括地志》云:北岳有五别名。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台,四曰紫微宫,五曰太乙宫,或云大茂山)四种(《管子》云:恒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早生而晚杀,五榖之所蕃熟,四种五获焉)。”《管子》一书,是托名于春秋早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也是判断封龙山是否古恒山的一个重要标尺。《礼记·王制》:“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近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亿亩。”首句写的就是恒山。

五、正定县恒山即大茂山的记载,相比山西北岳浑源大茂山、河北曲阳北岳大茂山,哪个记载更早?

来源:宁晋大陆泽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