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县境内的恒山,揭晓四曲阳村的来历不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1 17:20 1

摘要:正定老俗话说:“城门出西,富在四曲”。“四曲”即今正定县曲阳桥、上曲阳、东曲阳和南曲阳四个村。四曲阳村为何以“曲阳”作为村名?曲阳县历史上为何叫“上曲阳”?晋州市为何古代称“下曲阳”?秦代恒山郡设在东垣?

正定老俗话说:“城门出西,富在四曲”。“四曲”即今正定县曲阳桥、上曲阳、东曲阳和南曲阳四个村。四曲阳村为何以“曲阳”作为村名?曲阳县历史上为何叫“上曲阳”?晋州市为何古代称“下曲阳”?秦代恒山郡设在东垣?

因为正定县境内古有恒山!这些历史之谜就藏在古籍记载里,上述问题,都能在四曲阳村名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一、古籍记载的正定县恒山。

北宋乐史原撰《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一《河北道》:

《隋图经》:真定县梨味为天下最。

真定县,旧二十一乡,本汉中山国之东垣邑也。《十三州志》云:真定,本名东垣。河东有垣县,故此加东。《高帝纪》曰:高帝十年,代相陈豨反。十一年,豨将赵利守东垣,高祖攻之不下。卒骂上奴,城降,卒骂者斩。因改曰真定,属恒山郡。武帝以为真定国,后汉复为县,属常山郡。后燕慕容垂都之后徙卢奴。隋开皇三年,县属恒州,唐朝改为中山县。今复为真定。

大茂山,《隋图经》云:“大茂山,恒山之异名也,山南俗谓之太白山是。

真定县:释同郡。

大茂山:寰宇记云,大茂山在县西南界,即恒山之别名也。禹贡,恒水所出。俗谓之,太白山。汉武帝幸北岳还,瘗玄玉于此山。山麓有玄石塚。玄石者,未详何许人。

中山酒家:北岳有山麓有玄石塚。玄石者,未详何许人。中山酒家与之千日酒语,其节以归,数百里,尚可醉。玄石如其言饮之,至家果然。家人以为死,棺殓葬之。酒家计其期,忆必醉而解也。往问之,其邻人曰:玄石死三年矣。与之至其塚,掘而开棺,玄石醉始解,起于棺中。

西韩河,发源大鸣泉,至县西二千里,流人滹沱,以韩信引兵伐赵,经此而名。

安禄山陷常山郡:唐天宝末年,安禄山反,陷常山郡。肃宗遣李光弼复之,贼帅史思明来攻,光弼出兵五千,为枪城于道,夹滹沱而陈,因击走之,今名覆桥。目雕桥,在城西十五里。桥下有穴十数,泉涌不息,状如雕凿,故名。

晋傅咸诗:奕奕恒山,作镇冀方。伊赵建国,在岳之阳。

二、恒山在正定县的地理位置。

(清)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四:“雕桥庄,在正定县西十五里大茂山东,明吏部尚书梁梦龙庄也,赵南星有记。”

(清)朱鹤龄撰《禹贡长笺-》卷一 :“汉《地理志》:恒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今真定府定州曲阳县)恒山北谷(《寰宇记》:大茂山在真定县西南界,即恒山别名。《禹贡》:恒水所出)。”

民国三十年《正定县志》为我么揭晓了谜底,打消了疑惑:

县之来龙,发祖恒山,冈峦重叠,自阜平、行唐、灵寿至孔村入境,蜿蜒起伏,南行至曲阳集,发小鸣泉,大鸣泉,又西南行至刁桥沙冈,复起绵亘于城之北,抱城之西,绕城之东,为城之外沙,此正脉也。其旁脉,上接灵寿白马冈,至白店村入境,东南行至绍同村,冈尽而伏,至刁桥复起与正脉合,郡之所以名恒山也。

恒山在哪?望着这一马平川的正定,我们充满疑惑。

“我们这里有东南西北四曲阳,以曲阳桥为中心,南面是南曲阳,东面是东曲阳,北面是上曲阳。”正定文史学者栗牌说。栗牌从小在曲阳桥长大,对本地历史文化深有研究。对曲阳桥的历史,他如数家珍:为什么叫曲阳桥?因为这个村处在恒山曲曲弯弯余脉之阳,村边又架设诸多石桥而得名。”根据栗牌的考证,正定古城北侧,曾有一道自西向东长达20余公里的沙梁。这道梁西起白店的老岸头,东至城郊的三里屯,太行居其西,滹沱占其南,逶迤数十里。

公元179年,汉文帝元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此后,正定一直以常山著称。这道沙梁,也就是当年的恒山,后来的常山。经过时代变迁,这道被称之为恒山的沙梁,早已不见踪影。唯有相对于四周较高的地势,才能显示出这曾经的山脉。

三、明初《重修大鸣泉庙记》、《龙神祠记》的记载,证明元代乃至更古,就有四曲阳村。

请看1983年《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

[曲阳桥] 据《正定县志》载,曲阳桥亦名曲阳集。又据重修大鸣泉庙记及龙神祠记所载,大鸣泉庙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就记述有东西南北四曲阳之称。因村处在曲曲弯弯的恒山余脉的阳坡,大鸣河及汉河的河水纵横溪流,四面环水,出入村庄无桥不便通行,因此,村四周都建有桥梁故以地形得名曲阳桥,沿用至今。

[上曲阳] 据《正定县志》记载,村东南有明洪武七年(1374)修建的大鸣泉庙及龙神祠,碑文记有上曲阳之名。因村庄坐落在恒山余脉的阳坡上,村内地形又弯弯曲曲,高低不平,故以地形为村庄取名上曲阳,沿用至今。

[东曲阳] 据《正定县志》记载,村东北有明洪武七年(1374)修建的大鸣泉庙及重修龙神祠碑文就刻有东曲阳。因村庄位于上曲阳、曲阳桥南曲阳的东侧,故名东曲阳,沿用至今。

[南曲阳]素有“四曲”之一的称号 (曲阳桥、上曲阳、东曲阳和南曲阳)。因该村居于它的南侧,故名南曲阳。

再看正定县的明清县志对元代四曲阳村的有关记载。明万历五年(1577)《真定县志》卷一《舆地》:“西韩河,在县西三十里,发源大鸣泉,东流经曲阳、西汉、寇村、风流瞳、雕桥入津沱河。相传元至正间有农夫韩大兄见一豕用嘴掘地前行,其所掘处遂成河。”

清代《正定府志》记载:"周河,本名周泉,在正定县西20里远,周家庄西北北,由南曲阳、西辛庄、安仁谷至雕桥与韩河会。相传,元至正间(1341——1368),有农夫见豸掘地成河,后灌稻甚广。万历间渐淤,知县周应中疏通之,民怀其惠,因名周河"。

四、正定四曲阳村的古寺庙藏着村史起源。

民国二十年(1931年),正定县对当时佛教寺院有一个统计(1992年《正定县志》载),当时还有四十五个佛教寺、庵、堂、庙,均住有和尚或者尼姑,共有僧尼119人。根据这个统计,还有一些称为“寺”的共十一座(其中有六座寺院与前述寺院疑为同一寺院,在前面括号内注明,并加※)。其余的有五座,崇庆寺,在南曲阳村;

1931年的统计中,还有那些不称为“寺”的庙、庵、堂,但都是佛教徒住持,上曲阳村有观音堂。

来源:宁晋大陆泽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