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2025年3月的最新民调数据,川普上任50天后的支持率仅为48%,远低于拜登同期53%的水平。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整体支持率上,更反映在经济、外交等关键议题上。哈佛大学CAPS民调显示,48%的选民对其经济政策不满,56%的受访者认为其政策导致美国经济恶化,
根据2025年3月的最新民调数据,川普上任50天后的支持率仅为48%,远低于拜登同期53%的水平。这一差距不仅体现在整体支持率上,更反映在经济、外交等关键议题上。哈佛大学CAPS民调显示,48%的选民对其经济政策不满,56%的受访者认为其政策导致美国经济恶化,直接动摇了其竞选时“经济救世主”的人设。
更值得关注的是,川普的经济政策支持率已跌至 37%,不支持率高达 48%,超半数美国人认为经济“走上错误道路”,外交领域的净支持率更达到 - 13%。这种下滑趋势不仅削弱了共和党内部对其政策的支持,更让中期选举的政治格局蒙上阴影。
关税 “乱拳” 下的美国经济困局
川普上任后,延续了其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如预期般振兴美国经济,反而引发了连锁反应。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美国零售销售环比仅增长 0.2%,远低于预期的 0.6%;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暴跌至 - 20,创下历史新低。消费疲软与制造业萎缩的双重压力下,美国经济正面临滞胀风险。
关税政策对美国社会的冲击尤为显著。钢铝关税推高了建筑成本,新建住宅标价上涨 1.7 万至 2.2万美元,购房者压力陡增。中小企业首当其冲,2025年前两个月企业破产总数达 129 家,创下15 来新高。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显示,钢铝关税虽保护了1.4 万个上游钢铁岗位,却导致下游制造业损失7.5万个岗位。如今,美国铝业更警告称,当前政策可能使美国损失10万个就业岗位。
股市的剧烈波动更直观反映了市场的恐慌。自 2025 年 3 月宣布对进口钢铁和铝加征 25% 关税后,标普 500 指数从历史高点累计下跌超 10%,科技股巨头市值蒸发万亿美元。全球资本对美国资产的信心降至冰点,多国企业加速调整供应链布局,全球产业链 “去美国化” 趋势初现。
关税大棒砸向共和党基本盘
川普的关税政策精准打击了美国农业州——共和党的传统票仓。中国对美国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加征关税,导致中西部和南部农业州出口市场萎缩。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中,巴西占比超70%,美国份额仅剩两成,农业贸易逆差连年扩大,农民收入锐减。美国大豆协会公开抱怨:“几年前的打击尚未恢复,如今在川普时代,情况显得更糟。”
更令川普担忧的是,农民的不满已蔓延至政治层面。美国农业州选民对关税政策“愤怒”,认为贸易战威胁其生计,甚至可能动摇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的优势。与此同时,美国第一季度GDP预测萎缩2.4%,通胀与经济衰退风险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川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可信度。
对华关税的 “双刃剑” 效应
在诸多关税政策中,对华关税成为川普政府的 “心腹之患”。中国商品曾是美国消费者稳定物价的重要支柱,全面加征关税后,进口成本激增直接传导至终端市场。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预测,钢铝关税将使美国物价上涨 0.41%,而中国商品的替代效应尚未显现,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
面对国内经济压力,川普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华政策。2025 年 3 月底,华盛顿释放软化信号,表示愿与中国谈判取消关税,同时威胁加征新关税。这种 “极限施压” 与 “求和” 并存的矛盾姿态,暴露了川普在战略上的摇摆。事实上,2017年川普首次访华时,中美曾签署 2535 亿美元大单,为两国关系注入强劲的动力源泉。如今,相似的路径或许成为其缓解危机的唯一选择。
川普的算盘:战术性妥协
急于跟中国谈判的背后,是川普面临国内外双重压力下不得而为之的战术性妥协:
国内选举周期逼近:2025年春季正值美国农民播种季,若关税争端持续,农产品滞销将直接冲击中期选举选情。
国际盟友离心:欧洲加速与中国深化合作,东南亚依托RCEP扩大区域一体化,全球贸易体系加速“去美国化”。
战术性妥协的局限:川普试图以“示好”软化中方立场,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行动上却从未改变对华科技封锁、南海挑衅等对抗性政策,导致谈判缺乏互信基础。
贸易战的终点与中美关系的未来
川普的焦虑本质上是单边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关税战未能实现制造业回流,反而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内耗与全球影响力的流失。中方“奉陪到底”的底气,源于多元化供应链的构建与国内市场的韧性。若川普仍将关税作为筹码,而非真正回归理性协商,中美博弈或将长期处于“边打边谈”的拉锯状态。而在这场较量中,谁先因“疼痛”而妥协,谁就将成为国际秩序重构的被动者。
来源:蓉城沧桑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