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苏轼很美的一首《南歌子》,意境令人神往,一读就让人沉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1 17:03 1

摘要:三月里"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朦胧感还未散去,四月已携着"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清明气象款款而来。

时光翩然若蝶,它轻轻掠过三月的眉梢,一转眼停在四月的肩头。

三月里"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朦胧感还未散去,四月已携着"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清明气象款款而来。

溪边的垂柳不再是最初的鹅黄,而是“碧玉妆成一树高”的葱茏;金灿灿的油菜花悄然褪去艳色,结出青嫩的菜籽,正好应了范成大“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时令更迭。

最美人间四月天,大江南北处处呈现"几处早莺争暖树"的生机,与"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忙碌,将仲春的光景谱写成动人的乐曲。

站在四月的天空下,阳光如此明媚,风儿如此轻柔,万物明朗,清润可爱。

此情此景,最是适合读一首苏轼的美词《南歌子》,寥寥数语,写尽春和景明,也写尽风流文人的雅致情怀。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坰。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使君高会有余清。此乐无声无味、最难名。

宋:苏轼《南歌子·晚春》

苏轼,北宋诗坛的巨擘,在他的诗词长卷中,春天永远是最富生机的篇章!

在他的笔下,既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观察,又有"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的朦胧诗意。

既有"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味觉体验,又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精神力量。

苏轼的春日情怀,不同于杜甫忧国忧民“感时花溅泪”的沉痛,也不同于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婉约。

苏轼就好比一个亲切的邻家大叔,始终以“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从容,行走在春光明灭间,分享着最朴素、也最真切的人间滋味。

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

夜来微雨洗郊坰。

坰:念jiōng,指野外。

花房:即花冠。宋代诗人杨万里在《瓶中红白两莲》一诗写道:

拣得新开便折将,忽然到晚敛花房。
只愁花敛香还减,来早重开别是香。

日薄西山,夕阳的余晖温柔地洒在花儿之上,花朵仿佛感受到了这份温暖,悄然绽放。此时,晚风轻拂,风吹麦浪,大地尽显一片悠然祥和。

夜里一场细雨悄然降临,无声无息地洗涤郊外的每一寸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清新,那是大自然最纯粹的气息。

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清明:点明创作的背景,是于清明节前几天。

正是:恰好,正好,表达诗人对清明节美景的无限喜爱。

词的上片,描写了清明节前的秀丽景色,它时而风和日丽,时而细雨纤纤,处处呈现清新、清丽、轻柔、清朗之景。

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

使君高会有余清。

上片写景,下片转而写词人自己,在这样临近清明的时节,词人每日的生活是怎么样呢?

煎茶:原来是指制作茶的工序,即用水煮茶,后被用来指代茶的品种。煎茶法源于四川,《茶经》的创作者唐朝人陆羽最善此法。

入粥饧:放入“饧粥”的饴糖。“饧粥”是当时寒食清明的食物。使君:对地方长官或者对士大夫的尊称。

寒食清明节,最适合围炉煎茶,屋内茶香袅袅,与窗外淡淡的花香交织,画面格外温馨。

在清粥中加入清甜的饴糖,任甜蜜的滋味在舌尖缓缓化开,仿佛也甜美了人们的心房。

我与使君们在清明前夕,相聚一堂,悠然品茶,那种境界和快乐,那种悠长的余韵,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此乐无声无味、最难名。

这种乐趣,没有声音,没有味道,最是难以描述,但是又让人沉醉,让人向往。

这种奇妙的体会,不禁想起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说的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而关于喝茶,苏轼的好友黄庭坚,也写过一首词《品令·茶词》,静静地夜里,品一口清茶,那种灵魂深处的高级享受,就好比和一位万里归来的故人秉烛畅谈时的美好和愉悦。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苏轼的这首词,既描述了清明节前的曼妙景致,又描写了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调,于一盏清茶中品味人生的境界。

您是否喜欢这首《南歌子》呢?

图片作者:青荷闲潭,请勿商用

来源:青荷诗话一点号

相关推荐